蓝玉案背景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首先体现在 朱元璋对他的重视。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高兴的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自其出生,始终对其疼爱有加。 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到立朱标为太子时,命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标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气火爆,而朱标温文尔雅。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有执政经验,做储君多年,朝中群臣愿意听命,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但以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胜算渺茫。朱棣在军事上要败。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孙朱允文能镇得了的,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哪有李景隆,朱棣的事情。朱棣靖难起兵“清君侧”的理由就牵强的。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而据史料记载蓝玉本人更对朱标忠心耿耿,然而天不遂人意朱元璋计划被打乱,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蓝玉桀骜蓝玉案谋反的起因《明史》、《明太祖实录》等所述都很简单,归纳起来不过有;两 这两点:第一,蓝玉嫌自己官小,“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第二,蓝玉曾向太祖奏过几件事,太祖都没有听,蓝玉认为“上疑我矣” 点作为蓝玉谋反之理由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了,《逆臣录》中丰富的材料则予以补充。下面看看《逆臣录》中一些人的供状材料。 府军前卫一前所管步军百户李成的供状载蓝玉对李成等人一说:“我亲家靖‘全侯做到侯的位子,如今把他废了。前日说教做太师,今番又着别人做了。我想上位容不得人,公侯每废了几个,久后都是难保全的。你众人征南征北许多年,熬得个千百户、总小旗做,没一日安闲快活,你肯随肴我一心时,早晚来我根前听候。” 兴武卫指挥金事董翰的供状云:“有本官(指蓝玉)对说:‘我亲家靖宁侯征南征北,受多少苦,熬得做个公侯地位,也把他做胡党全家废了,我自征进回来,见上位好生疑我,料想他必是招出我来。不如我如今趁早先下手做一场,免致后患。我已与库军等卫头日商量定了,未知你众官人心下如何?” 东莞伯何荣之弟何宏的供状载蓝玉对詹级说:“詹尚宝,你老子同我做东宫官,我说与你,你见本朝文官那一个有始终?便是老太师、我亲家靖宁侯也罢了。如今上位病缠在身,殿下年纪又小,天下军马都是我总着。” 按《逆臣录》中供状所述,蓝玉造反之原因除《明史》等所列两点外还有: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太祖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允坟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日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他被太祖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以上四点原因是很充分的,看来蓝玉的确是有谋反的可能性的,不过司一能性归可能性,历史上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这一事实呢?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一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吕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一,蓝玉并未招供:第二,谋反时间的众说纷纭:第三,胡编乱造的胡惟庸李善长故事:第四,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第五,具体谋反日期露出了马脚。最后,吕先生得出结论:蓝玉根本就没有谋反的事实。 笔者是赞成吕先生的观点的,不过如前所述,蓝玉谋反的动机还是很充分的。之所以谋反的动机没有转变谋反的事实是由于明太祖的老谋深算。面对“悉无臣礼”的蓝玉,太祖先发制人,一举歼灭了蓝玉及其同党:而蓝玉只是被动挨打,束手待毙,这位有勇无谋的大总兵在太祖的跟前根本就没有还手的余地。 首先,蓝玉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姻亲叶异被诛。《逆臣录》中多次提到蓝玉说“前日靖宁侯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这句话,而叶异则是胡党中的人物。有关叶界的事迹史云:“叶异,合肥人,左君弼据庐,异自拔来归。以右翼元师从征江州……洪武三年论功,金大都府事。明年从征西将军汤和以舟师取蜀……论功,封靖宁侯,岁禄二千石,世指挥使……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党,诛死。”靖宁侯叶异交通胡惟庸一事《逆臣录》多有一记载:“一招洪武十一年不一记月日,为见胡惟庸行事,好生有权。是翼不合纠同延安侯、李太师、吉安侯、南雄侯、靖宁侯、普定侯、景川侯、会宁侯等,时常前去本官家往来,饮酒结交。”叶异犯案之经过又是怎样的呢?《逆臣录》中载指挥金事田珍的供词回答了这一问题:“二十四年十一月,靖宁侯密与陈指挥说:‘有我旧识蒙镇抚为事提下了,我怕他指着我的名字,我这一回好生忧虑。’在后本官果为胡党事发典刑了。”后来有人评价胡、蓝、叶之间的关系时说:“然则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即胡党之流祸也。” 其次,据《逆臣录》中的招供记录,许多人既参与了胡党的谋反,又参加了蓝玉党的谋逆活动。如前军都督杨春,他在早些年“因见胡承相有权,就投门下,来往商量谋事”,后来胡党案发,他侥幸躲过,又积极参与到蓝玉的谋反活动中。再如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均参与了两次谋逆活动。由此可见,胡、蓝两案关系密切。 蓝玉案评价蓝玉案有一种论调杀功臣只出现在平民天子而世袭天子则不杀功臣或外国君主不杀功臣。但是事实上平民造反除了陈胜外都没有平民当过皇帝,都是在前朝军政财教系统内流转,事实上所谓的世袭天子或外国历史上大清洗杀功臣的例子比中国只多不少。之所以显得比国内少,一是因为本国历史更为国人所熟知,各国语言不通、国人读书太少不熟知世界诸国历史。二是所谓“平民“”不平民,不管是刘邦、朱元璋、还是108将都是体制人员,就连朱元璋没有登基称帝还做大将军时依然当着元朝官员谴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以至于张士诚骂道我杀元朝的官甘他屁事。历代权利更迭都是在上界权利内部(如军事首脑、政治首脑、财团首脑、宗教首脑)或者异族征服,从来没有平民皇帝。如果历朝历代的体制内人员算平民,那么真正国家世袭统治阶级只有三公、六部尚书以及布政使这些有数的人。那么比历朝历代体制内人员地位还要低的四民、贱民,算什么?王自健的八零后脱口秀说过这么一段,他有一个公务员的朋友,天天跟他抱怨自己工作多辛苦,领导多难伺候,勾心斗角多严重,说天天得在领导面前装孙子。王自健就问他,那你怎么不辞职呢。朋友就特别真诚的说,你没明白我什么意思,我们是天天得装孙子,你们是真孙子。 精神小布尔乔亚、小布尔乔亚之所以把这些古代体制内人员说成平民无非认为可以借题发挥,符合小布尔乔亚对上层喊晋升,对下层用打压的行为。怕他们重新回落那个阶层,批评这些无知愚昧底层就可以和他们身份分开。但却忘了愚昧无知落后是底层的副产物,而不是原因。一个底层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层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很少有底层人去偷去抢去故意伤害顶层阶级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顶层人活动的区域,底层人根本就不会去。有钱人打民事官司,对方一般也是有钱人。也就是说,你能跟底层人民发生矛盾,说明你们之间的阶层区别不大。在你眼里农村人、捡破烂的、小商小贩是底层人,在那些真正的顶层阶级人眼里,你也是底层人,除非你是六部尚书级别的。但是他们会禁止自己的小孩跟你的小孩玩吗?他们不需要。因为他的小孩和你的小孩很难有真正的交集。人长大了自然会慢慢习得阶层的差别,但是总有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阶层。从小给小孩灌输阶层的观念,对小孩只有伤害,没有好处。小布尔乔亚认为我们消灭了贵族,只剩下流氓,以为人们不消灭封建贵族地主,精神小布尔乔亚、小布尔乔亚自己今天就是贵族了。天涯有个主题是问大家祖上在民国时是做什么的,然后下面回帖的都是些祖上是开明地主,进步商人之家.什么家里的地占了XX府的三分之一,在上海滩置办的产业有半条XX路云云.而且个个都是起早贪黑,辛苦打拼出了一分家业.教育出来的子女都是什么黄浦、辅仁、燕京、圣约翰,出去留洋的也是大把大把。再后来共产党来了就是地主被分了田地阿,家里的老宅被原来村里游手好闲的无赖给占了阿.城里的家业被公私合营了,原来的房子被充公成了XX部门大楼..种种不一而足..再后来有个穷极无聊的哥们,把回帖里所有的回复都统计了一遍,结果发现帖子里自称是黄浦军校毕业做到国民党将军的祖宗比历史上国民党军将领的人数还多...上海滩所有的地皮房产加起来还不够众人祖上分的..至于一个地方有七八户占了本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田地的大地主更是满地都是.最后想了想就一句话:人在回忆过去的事情时是真的能吹。不说古代士族一样有亲疏远近,近代不消灭贵族地主(也有地主顺应时代潮流的)就不会解放土地价值,土地价值不释放就不会工业化,精神小布尔乔亚、小布尔乔亚可能就是地主家的长工短工或农奴。哪有纪录片里老革命家说的今天吃的比地主都好的情况。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今中外能达到功高盖主者无非几种下场。 如范蠡张良,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或严重的外部威胁下,没有大一统稳定的内部自然不会自剪羽翼。 如诸路世侯,留着也麻烦,便调他们去征战诸国。胜了最好,败了也无所谓。所属部队被打残的权臣自然就不会功高盖主。 如米太亚德、斯提立科、托洛茨基、圣女贞德、源义经、源范赖、恩斯特·罗姆、陈元轩、范文巧、阮廌、阮文诚、邓陈常、黎文悦、郑道传。 穆萨.伊本.努赛尔(Musa ibn Nusair)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结果被哈里发召回之后挖眼放逐在街头当乞丐;穆罕默德.本.卡西姆(Muhammad bin Qasim)征服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的大片土地,结果同样被哈里发召回后杀死;中亚征服者屈底波·伊本(Qutaibah ibn Muslim)没有上当,试图起兵,结果被部下杀死。 倭马亚王朝之后的阿巴斯王朝也是一样的情况。王朝建立有三大功臣,阿布(Abu Muslim Khorasani),阿卜杜拉.伊本.阿里(Abdallah ibn Ali),阿布.萨拉买(Abū Salama al-Khallāl)。第三个人被第一个人奉哈里发之名派刺客暗杀,第二个人心怀不满起兵,被第一个人击败杀死,最后第一个人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被哈里发派人暗杀。 在卡莱战役杀死克拉苏的安息统帅苏雷纳因功高震主被杀;在沙隆战役击败匈奴王阿提拉的罗马统帅埃提乌斯因功高震主被杀;收复罗马的拜占庭统帅贝利萨留被查士丁尼挖掉双眼置于城门乞讨;征服西班牙的北非总督穆萨被哈里发抢走最后一文钱;在怛罗斯之战击败高仙芝的呼罗珊总督艾布被哈里发杀死。三十年战争中的神罗统帅瓦伦斯坦被皇帝杀掉。 西汉士族天子杀的功臣周亚夫。 东汉士族天子杀的功臣邓奉、彭宠、庞萌、韩歆、蒋横、欧阳歙等。 隋朝士族天子杀的功臣虞庆则、史万岁、王世积、王谊、宇文忻、元谐、高熲、贺若弼等。 宋朝士族天子杀的功臣张琼、岳飞。 明朝杀的功臣、胡惟庸、郭桓、朱文正、蓝玉案。 清朝士族天子杀的功臣舒尔哈齐、郑芝龙、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尚可喜、孙可望、耿精忠、年羹尧。 阿布传说那位坐镇河中派部下就打败盛唐军队的总督在遇害前,向曼苏尔祈求道:“留下我,可以对付你的敌人。”曼苏尔回答:“除了你,我没有更大的敌人。” 蓝玉朱标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这是第一步。心慕汉高唐太的他需要一个让王朝雄视六合、让子孙福奕万代的都城,这是第二步。以朱标为姻亲枢纽,以常、蓝为首的汉蒙武人集团配合关中地区的天险地利可以对岭北产生巨大的威胁,而且有黄河护卫没有北京必须时刻囤积重兵的弊端。而北京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漕运之利依然会是攘夷藩王坐镇的军事巨镇,与关中新都齿矣。奈何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朱允炆曾跟朱元璋说对付他叔叔们的方法:“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结果他没有按他说的步骤做而是直接跳过拔刀,由于朱允炆集团软弱选择从最弱的藩王下手,皇帝的威仪随着各藩王不断削藩递减最后最老最强的藩王朱棣反了。对北方最失人心的举动就是建文帝把北方诸省儒学传授给砍了,朱棣登基恢复。靖难之役能成功有很多原因,军事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当然还有太祖皇帝当年制度设计的结果。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太祖尸骨未寒,齐、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护卫兵多被宋忠等人领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王府自己的护卫兵满编不过15000人左右,太祖还真指望亲王用这点儿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当然《皇明祖训》规定亲王靖难之后要还国,然而建文帝没有逃跑也没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成祖连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事实上成祖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成祖,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成祖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从帝位传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长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内不能制外(也非绝对不能制,南军指挥不协调、失误太多),但内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后。我看这正说明了太祖制度为一姓之谋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军消灭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败,以后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么乱子。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历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并不少,太祖制定的这个制度,能影响他死后数年的皇位归属,我看也很厉害了。 蓝玉其人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当初隶属于 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是个常胜将军。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他。 洪武二十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着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在通州驻扎。听说有元兵驻扎在 庆州,蓝玉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袭击攻破元军,杀了平章事果来,生擒果来的儿子不兰溪回来。适逢大军进发至金山,纳哈出派遣使者到冯胜的军营投降,蓝玉前往接受投降。纳哈出率领几百骑兵到达军营,蓝玉非常高兴,设酒宴招待他。纳哈出斟满酒杯敬蓝玉酒,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洒。”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就不喝酒。争执持续了很长时间. 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着他的部下很气愤地嚷叫,将要离去。 郑国公常茂在席间,径直上前,砍伤纳哈出,都督耿忠架着(纳哈出)去见 冯胜。纳哈出的手下惊惧混乱,(冯胜)派元军投降的将领观童去规劝他们投降。明军回师至亦迷河,招降了纳哈出剩余的部队。适逢冯胜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使 总兵官的职务,不久在军中授 蓝玉为大将军,蓝玉移兵驻扎到蓟州。 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帝位,侵扰边塞。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太祖命令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去征讨。军队出了 大宁,来到 庆州,蓝玉通过谍报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就从小路日夜兼程,进军至百眼井。离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没有见到敌军,蓝玉想要领兵回去。定远侯王弼说:“我们率领十万多士兵,进入漠北腹地,一无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将用什么来回复皇上的诏命?”蓝玉说:“对!”命令将士们在地下挖洞做饭,不要露出炊烟和火光。又趁着夜晚来到捕鱼儿海南边,敌人的军营还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多里的地方。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大军前行,敌人没有发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明军大败元军。杀了太尉蛮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 过程起因——蓝玉本人骄横跋扈蓝玉不仅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中山王徐达、 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 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 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太祖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 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 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 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 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案件经过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后续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 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