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将常遇春死后,其子孙后代是什么结局....

 菊花廿六 2020-11-08

来源 | 头条号史晓生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过程中一等一的功臣,其协助朱元璋,在大明帝国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率明军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北逃。这标志着自隋唐之后就落入异族之手的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中原政权的控制中。

在取得北征的巨大胜利后,明军起兵回程,在当年七月七日,常遇春在柳河川(今张家口境内)暴毙而亡,时年仅四十岁。常遇春的死令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不已,他亲自为常遇春在钟山选择墓地,追封其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又命画匠为常遇春绘制着有龙袍的坐像,造常遇春塑像于功臣庙,位列天下功臣第二。

常遇春龙袍像

常遇春在死后不足三十年,大明帝国在朱元璋的刻意引导下,数场大案爆发,无数人头落地,开国元勋悉数被诛,因此,后世有很多说法讲到常遇春的早死,不失为一件幸事。不然在朱元璋诛杀元老宿将的屠杀中必然也不能幸免。而实际上这种说法有失公允,常遇春的早死确实幸免于难,但是他的子嗣们却未能逃脱祸殃,常遇春的后代皆死走逃亡,以至于在明初开国元勋中,名位显赫的开平王世系却没能延续下来,常遇春的后裔下落不明。在朱元璋专权的政治环境下,常氏家族在明朝初期统治中心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其悲惨的结局。

一、莫名而死的长子常茂

根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有两个儿子,长子常茂、次子常昇。这在正史中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在明初大学者宋濂为常遇春所写的墓文中,曾记述常遇春有三个儿子,其三子名为常森,并且这三兄弟,名字都是朱元璋所起。但是《明史》中刻意抹去了常森的存在,可能其早亡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都已经无从考究。

常茂

常遇春死后,在洪武三年(1379)长子常茂继承父亲的爵位,为郑国公。洪武二十年(1387),常茂跟随其岳父宋国公冯胜远征辽东的元朝太尉纳哈出。纳哈出在经过元朝降臣的劝导后,决意投降。并设宴款待明军,冯胜派蓝玉及常茂前去接受纳哈出投降。在宴席中,蓝玉酒至兴头,就解衣要赠与纳哈出,却没想到这是对方的忌讳。于是纳哈出拒绝接受,并与其左右部下作胡语。明军中有懂胡语者,急忙告诉常茂纳哈出可能要跑。常茂大惊,来不及报告,急忙直接上前要拿住纳哈出(直前搏之),纳哈出见状就要夺马而逃。慌乱之下,常茂举刀砍伤了纳哈出的手臂,其部众登时炸营,四散而逃。在之后经过冯胜的不断安抚,才终于挽回局面,纳哈出最终率全体部众投降大明。

常茂本是冯胜的女婿,但两人不和已久。在砍伤纳哈出事件发生后,冯胜乘机将此事奏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命人将常茂押解回京。而常茂也告发冯胜“多行不法之事”,翁婿二人相互揭发。正中了朱元璋清洗功臣的下怀,于是冯胜被削去兵权,常茂本应被诛,但朱元璋念其是常遇春后代,发配到广西龙州,于洪武二十四年莫名而死在龙州境内。

常茂再被发配边疆之后,朱元璋对他仍心存戒备。包括在常茂死后,龙州曾发生土司家族争夺继位权的内讧问题,传出常茂未死的传闻。在处理动乱问题上,朱元璋便下达当地土司献上常茂可免罪的旨意,又安排部队进行围剿,知道得知这只是传闻,方才罢兵了事。

冯胜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常家,存在着很深的忌惮心理,包括利用常茂违反军令从而发配,对这些身处高位的开国功臣,为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不惜的翻脸杀人,这就是皇权下的残酷性。

二、被蓄意牵涉的谋反之罪的次子常昇

常遇春的次子名为常昇,在洪武二十一年,常昇继承爵位为郑国公。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计划迁都长安,命太子朱标巡视,同时对陕西进行巡抚,各地公侯纷纷前往陕西觐见朱标,觐见的名单中,常昇还在列。紧接着在洪武二十五年,常昇同傅友德、王弥在河南、山西等地进行练兵。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一干人等均被召回南京,此后不久,蓝玉案爆发,常昇的生平,就此再无记载。

常昇是蓝玉的外甥,而蓝玉,则是由常遇春引荐给朱元璋的。因此,在常遇春在世时,常、蓝两家的关系十分紧密。而关于常昇的死,正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常昇是死在洪武末年,被告发他是蓝玉同党,参于谋反,被株连而死。而在朱元璋所编撰的《逆臣录》中,涉及到蓝玉案里,有关于常昇的供词,但也是寥寥几笔带过,且是他人所述,并非是常昇本人供词。

常昇

《逆臣录》是关于蓝玉案中所有犯人的供词,蓝玉案爆发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自此开始,朱元璋开始大肆搜捕所谓的“蓝党”,前后杀了一万五千余人,加上之前的胡惟庸案,共杀了四万五千人左右,这里面,跟随朱元璋几十年的元老功臣被尽数清除。

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向天下颁布了《逆臣录》,该书中详细的将主要人物的供状编辑在案,关于常昇的罪名则是谋反,谋反的证词,是下级军官王城父子所供述,在他们的供词中,身为郑国公的常昇,曾秘密前往陕西三山,并在此密谋,组织人马、收拾兵器,准备计划谋反。

“有开国公等官,又在三山上商议,收拾弓兵要反!”——《逆臣录》中王城供词

朱元璋(影视形象)

蓝玉案爆发于当年二月,而常昇则是在当年四月底被牵涉进去,成为了肃清蓝党过程中第二个高潮的中心人物。但让人奇怪的是,这里面也没有常昇本人的供词,按道理来说,如果常昇牵涉到此案中,必定会有详细的记录。但在关于常昇的供词里,常昇在“蓝玉案”中的位置和对他的处置,都带着模糊。

在蓝玉被捕后,常昇并没有被立刻抓进大牢,到了当年的四月初,他还被派往三山窑场视察,由此说明,蓝玉的供词里,并没有涉及到常昇。按照常、蓝两家的关系以及他们显赫的军功和爵位,常昇和蓝玉是否同谋,应该是朱元璋最为关心的事情。但最终常昇被牵连了进去,主要的原因就是下级军官王城的供词,某种程度上,“坐实”了常昇意图谋反。在《逆臣录》多达数百人的供词中,涉及到常昇的仅有王城父子二人,由此可见,常昇的被牵连,是被朱元璋蓄意扩大进去的,是朱元璋深挖“蓝党”而不断株连蔓延的结果。

常昇(影视形象)


三、仓促而成的《逆臣录》,正是朱元璋急于杀人的最好证明

《逆臣录》成书于洪武二十六年四月,距离蓝玉案爆发仅一个多月,在这几十天的时间里,完成了数百人的捕杀、刑讯、整理供词等工作,这速度简直快的不可思议。再加上里面的供词千篇一律、矛盾百出,多数为酷刑之下的自我诬陷和诬陷他人之词,可信程度之低,实在是一本仓促而成的及其拙劣的“冤案录”!

为什么会这样说,原因如下:

1、《逆臣录》中,蓝玉案所牵连到“一公、十三侯、二伯”,这一公,自然指的是凉国公蓝玉,如果把常昇算进去,应该是二公,按照常昇的爵位,既然是坐实谋反,朱元璋应该大书特书其罪行,但是结果是并没有将他列为蓝党主犯,这里面,除了常遇春家族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让朱元璋不得不顾及之外,还有就是常昇的死应该是自杀,或者说是被赐死。

蓝玉案

2、当时的情况是人人惶恐不可终日,生怕屠刀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与蓝玉关系密切的常昇,也是有着无尽的恐惧和无奈。

按照朱元璋瓜蔓抄的手段,最大可能就是满门抄斩,能为家人争取一线生机的办法,似乎只有常昇主动求死方可有效。事实上朱元璋对常昇的法外开恩,没有对常家实行“灭三族”政策,正是常昇用自己死换来的结果。

3、另外,常昇的罪名来的莫名其妙,蓝玉案爆发后,常昇仍在南京,并奉旨前往三山等处巡视窑场,这显然是朱元璋的刻意安排,欲擒故纵之计。

三山是朱元璋修建孝陵等大型工程的砖瓦窑场。前文所提到的下级军官王城,则是窑场的总监工,其手下不过是一些奴役、弓兵而已,而常昇在巡视时仅待了一艘官船,依照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怎么能谋反?

4、在该供词里提到了同伙景川侯曹震,当时在几千里之外的云南,依照当年的交通条件,常昇要谋反,却找了一个如此之远的同伙,简直不可思议。这些供词如此的荒诞不经,但却能成为致常昇于死地的证据,实在是匪夷所思。

朱元璋

正因为如此,常昇的罪名显得莫名其妙。如果说蓝玉谋反还有一点影迹可循的话,那常昇在三山聚兵就真的是“莫须有”了。朱元璋心中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处死常昇后,朱元璋并没有将常家赶尽杀绝,常昇年幼的儿子常继祖得到了被发配到临安的宽大处理,在朱元璋的“恻隐之心”下,常家的才得以延续下去。

四、结语

常遇春的次子常昇所牵涉的蓝玉案,导致常昇毙命,在军中有着巨大影响的常氏家族被彻底消灭,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针对如常家这样的军人集团,实际上朱元璋是为了打击消灭这种带着外戚属性的核心军功大臣。在太子朱标死后,对于像常家这样的核心外戚军功大臣,朱元璋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朱允炆所不能驾驭和解决的,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潜在的隐患,以确保在他百年之后,皇长孙朱允炆能够平平顺顺的执掌大明政权。而常遇春家族的兴衰,也深刻验证了在封建社会皇权高度集中下,所谓的情谊,根本不值一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