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释义

 九紫娘娘 2017-08-24

大学》简介

一、《大学》的成书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战国秦、汉期间的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这些文章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其中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的作品。

传统说法认为,《礼记》的编纂(zuǎn)者是西汉儒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做《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而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做《小戴礼记》,即是通常所说的《礼记》。

东汉末年,郑玄《小戴礼记》作注,使《小戴礼记》影响渐大,并升级为到了唐代,《小戴礼记》被列为九经之一;再到宋代,更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

《礼记·大学在唐代以前,并不为人所重视。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日衰;为扭转颓势,韩愈等儒学家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文字阐发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试图以此与佛学相抗。此时,《礼记·大学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宋代以前,《大学》并无单行;北宋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以《大学》赐给进士王拱宸等,这可能是《大学》单行的开始。此后程颢、程颐兄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作了《大学》改本,编定了《大学》章次,并把《大学》一书抬到了极高的地位:《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南宋淳熙年间,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又进一步发扬了二程的思想,对《大学》作了进一步整理和编订:他把全文分为一章十章,其中一章,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十章,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他还认为格物致知一章已缺失,于是自己变作了《补传》。经过这些改动,朱熹整理本的《大学》 《礼记·大学就有了很大不同,于是后人就将前者称为“致本大学”,而后者称为本大学”。经过朱熹的整理,“致本大学”渗入了更多的理学色彩,突出了对心性的重视,有了更多的哲学意味。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所著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从此以后,直到废除科举,朱熹所注解的《大学》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熟读成诵的经典。

二、《大学》的作者

《大学》的作者是谁?《礼记》并没有说明。宋代的朱熹认为:《大学》一章,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十章,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意即经文部分曾子所述的孔子之言,传文部分曾子门人所记录的曾子思想。曾子(505-435),名参,子舆,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第一章 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明德,()民,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自己的光明德性得以显现,在于使民众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善的至高境界。

明明德:前一个动词:使……明显。明德,就是光明的德性,美德。

亲民:亲当作新,动词,使……新;新民,使新,也就是民众弃旧向新的意思。

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至,极,最。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矣。

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而后就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就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性情安稳,性情安稳认真思考,认真思考有所收获。世上万物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终结;知道了本末终始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本来道理了。

止:达到的境界,即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定:志向坚定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稳虑:认真思考得:思想上有所收获。

本末:根本枝末。本,树的根本;末,末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光明德性的人,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治理自己的家庭,先修养自身的品行;想要修养自身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途径,在于万事万物理。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使……整齐。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行。

正其心:祛除杂念、端正自己的心思。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诚,使……真诚。

致其知: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致,达到,求得;知,知识。

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无所不至;亦即事物理。格,至,到;物,事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项被称为大学八条目。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尽了万事万物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了,才能使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修养好自身的品行;自身修养好了,才能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国家元首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修养自身的品行作为根本。一个人如果他的自身修养这个根本坏了,却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本末倒置,就如厚待的人却轻薄我、我所轻薄的人反而厚待于我,这样的道理从来没有的。

庶人:平民百姓。壹是:全都是;壹,一切、一律。

本:根本,修身。乱:紊乱,坏乱。末治:治理好修身的条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否:不可能。

所厚者薄:厚待的人却轻薄我。所薄者厚我所轻薄的人反而厚待于我。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第二章 明明德

《康诰》曰:“”《大甲》曰:“(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康诰》说:“能够彰明光明的德行《大甲》说:“要顾念上天赋予人的光明的德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美德。”这些是说,要自我明了并发扬人的光明的品德。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篇名。《尚书》上古历史文献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书》、《书》、《书》、《书》四部分。

《大甲》:《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克:能够;明:彰明德:明德克明德:能够明德能够彰明光明的德行。

顾:念,顾念。諟:是,此,这。明命:光明的禀性。命:禀性、德性。

峻:“俊”相通,意为大、崇高等。皆:都,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汤之《盘铭》曰:“日新日日新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刻在上的说:如果涤除身体上心灵上的尘垢、使自己的身心都焕然一新,那么就应天天保持自新,还要在新的基础上每天追求更新。”《康诰》说:“激励人们不断地革新自己、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由于统治者的革新进取,所以得到上天的眷顾而禀受新的天命因此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凡事努力使自己达到的境地

汤:成汤,开国君主盘铭:刻在上用来警戒自己文。

苟:如果,假如。新:既是身体焕然一新通过洗涤除去身上的污垢精神上的弃旧图新不断反省自己。日新假如能做到一天自新

作:振作,激励。新民:“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作新民:使振作自新。

《诗曰》”句:这里的《诗》《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旧邦古老的其命周朝禀受的天命革新。维:助词,无义其命维意思是说,因为周朝的统治者不断革新自己,所以得到天命的眷顾。

无所不用其极:无处不追求完善亦即凡事都要求做到至善。极:至善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