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山,那水,那人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8-24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

是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阶段,

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典,唤醒沉睡的心灵。

来自书画界艺术

02:05


范宽更是北宋时期大师级人物。

他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

“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曹雪芹和居里夫人排在他之后。


他的《溪山行旅图》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

其“独特面貌”足以挑战人们的审美习惯。

被后人董其昌评为“宋画第一”。 



东西方在绘画上差异很大,

西方以人物著称,东方以山水闻名。

“山水画”在东方叫山水画,

西方则成为风景画。

而对当代中国人而言,

欣赏中国山水画,

可能比欣赏西方绘画更具挑战性。


我们渴望中国绘画的传承,

经典的魔力可以唤醒所有沉睡的心灵。

而无论从绘画角度还是更广大的人文范畴,

《溪山行旅图》都称得上是人间经典、旷世杰作,

它以自己的存在,

在历史上树起了永恒的标杆,巍然如山。 


溪山行旅图


范宽是北宋前期贡献最大的画家,

他的生平在历史记载中只有寥寥数语,

最重要的几句话是:

“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日为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道出了范宽的秉性品质,

同时也道出其观照山水的方式和态度

而这两点也与《溪山行旅图》的成因息息相关。


唯有其人宽厚,

才能品位出自然山水的宽厚风神。

唯其常对山林,

才能领悟山水精神的博大与精微之处。

当时人们把他和李成、关仝并提,

称为“百代标程”。 

李成,更是宋画历史上一位不得不提的大家。

书画君之前的文章给大家传送门

十里春风不如“李”


局部


《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双拼绢的大山水画。

山谷飞瀑如炼,直落千尺。

瀑布在高山深壑间,成一条线般飞泄而下,

隐没在云烟飘渺的深渊中,

给整个画面带来浓郁的生机、不息的活力。


山下空朦一片,巨石林立,

衬托怪石嶙峋的岗丘。

丘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

各色石树、山溪古道、商旅和殿阁皆井然有序。

山脚下流水潺缓,

开阔的路上,毛驴行人,驮队纤行,

画作旨在传达山的内在精神,但又很写实,

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些描写的手法都极其生动自然。



站在画轴前,只觉得大山压顶,咄咄逼人,

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画中山头迎面耸立、雄壮浑厚,

画面上部三分之二是满满的一座山峰。

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逼迫在眼前,极具重量感,

造成了一种心理效应,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画幅尺寸是2:1,

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

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这种满幅的效果,

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溪山行旅图》构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

前后递进,用水贯通。

用笔清雄,浓淡了然,以墨骨取胜。

山石以“雨点皴”积攒而成,山石轮廓坚劲韧练,

塑造了一个

“气魄雄浑,如云长贯甲”般的堂堂大山。



这幅典型的北方全景山水的“高远”构图,

加之范宽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

也促成这幅画成为千古丰碑。


虽然后人学范宽的不少,

但是学其构图者,总也不如其山势雄伟逼人,

学其皴法者,总也不如其石质硬朗厚重,

故难以形成流派。


照说崇尚“淡墨轻岚”的董其昌似乎不能认同此画,

但还是被其强悍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

赞为“宋画第一”。

徐悲鸿则更是情有独钟,他以为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

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然而几百年间,

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董其昌的题跋

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

直到1958年台北故宫的一位叫李霖灿的研究员,

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发现“范宽”两字,

这才拨开迷雾。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激动地讲到: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

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

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



《溪山行旅图》即使不是唯一

也是最早以高度感为艺术特色的作品,

其独特创意,使人耳目一新。


山水育人,而人又反过来体现山水,

范宽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或许在我们欣赏《溪山行旅图》时,

也会随之渗入我们心底,

恒久影响着人们的眼睛和心灵。



(部分资料参考网络,书画界艺术编辑,转载需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