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药艾人:访问赣南邹桥医生纪行

 369蓝田书院 2017-08-25

题记:江西赣南地区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和与之链接的人物。艾灸,这个温暖又有力量的技法与这里的山水人文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共振?谷雨三 月,正安聚友会南昌分会人文团队的小伙伴们驱车400多多公里,走进赣南的一个小县城会昌,走近客家药灸传承人邹桥医生,去感受岁月沉淀的智慧,和专注的力量。
中医缘深
走进邹桥医生待客的房间,满屋的“古味”随着樟木香气扑面而来,一边是一大张写书法的桌子,铺着沾满墨渍的毡毯,一角是根雕茶桌,四处点缀着上了年 头的宝贝,明清时期的描金雕花箱柜,金丝楠木雕的老鹰,红豆杉木雕的寿星,数百本的古医书,还有一个不知年份的碾药石槽……古琴沉缓,仿佛一场穿越。

说起来,客家药灸的穿越大概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祖,经过累世琢磨传承,找到了对付南方山区湿热多瘴气的绝招——艾灸,配上当地得天独厚的草药,渐渐形成了药艾灸的雏形。从邹桥记事起,他就跟药灸、跟中医结下了不解情缘。

邹桥家学渊源,出生于医药世家,长辈们多少都懂些医,奶奶是当地颇具名气的中医,擅儿科。童年的邹桥是“两面派”,在家听话在外顽皮,他喜欢捡别人 打完的鞭炮头,把里面剩余的硝倒进小竹筒,点上引线,做成大炮筒,常常炸伤自己,十个手指头都被炸肿过,奶奶用松树上的一种东西嚼碎给他敷伤处,第二天就能消肿痊愈。还有一次,他与堂哥打闹玩耍,被镐子戳中头部,顿时血流不止,奶奶及时用一种树烧出来的灰给他敷上,很快就止血了。这两件事,让邹桥体验到中医的神奇,在心中埋下了习医的种子。
邹桥的爷爷曾从政八年,代理过县长,是最早一批号召抗日的人士,因文笔通畅很受蒋经国器重,他懂医而心慈,在从政期间没有杀过人。爷爷在非常年代饱尝沧桑,却懂得很好地调整心态,在牢房里继续钻研医术,将泡脚养生法用得得心应手,60岁之后几乎没有生过病,90岁时还带着邹桥上山采药,腿脚比年轻人都灵便。邹桥的蒙学是爷爷教的,爷爷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从《三字经》开始一点点教邹桥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让邹桥拜入自己的中医好友门下。
四岁起跟着爷爷和父亲上山采药、识药,十几岁拜师学中医基础,加上当地浓郁的中医氛围——赣南农村,随便走进哪户农家,都可能找到一两张祖传的秘方,邹桥本可以凭祖传吃饭,可是他偏偏要走学院路线。师父告诉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考入长春中医药大学并获得中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吉林省中医院传统诊疗中心工作。在读书期间不仅医术精进,且邂逅了一份美好的姻缘。媳妇也是一位中医,专攻妇科,白净灵秀、端庄温婉,一幅大家闺秀之风,她是书香门第,本可以在大城市谋到很好的工作,却放弃优渥的条件,和邹桥来到小县城开个小医馆,两口子配合默契,看病施灸、采药做饭,把寻常日子过得像首诗。对了,他们还是会昌县首对硕士研究生夫妻。


生之堂主人
待客室的楼下就是邹桥的医馆,雅号生之堂。店面不大,占上下两层,一走进去就是浓郁的药香。这里的药材有很多是邹桥自己采、自家炮制的,九蒸九晒九药的黄精、九蒸九晒的首乌、野生双钩钩藤、新鲜枸杞,还有一支他在山上采到的巨无霸灵芝……台上摆着各种瓶瓶罐罐,有的装代灸粉,有的装药膏,药粉药膏均为自制,连灸盒都是自己设计的。
晚饭时,邹桥拿出自酿的黄芽露酒来招待,里面有86种药材,清甜绵柔,连滴酒不沾的我也恨不得一醉方休。饭桌上,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会昌的艾草,大概有七八种,鸡爪艾药力雄厚偏苦,正艾口感合适常用于做菜,棉花艾多绒对呼吸系统好……正说着,一盘碧绿的艾叶米饺就端上桌。
我对生之堂的名字好奇,一问才知,邹桥还在任之堂堂主余浩老师那儿待过半年,余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也让他坚定了从大城市回到小县城的决心。他说,生之堂是模仿任之堂,也是上午看诊,下午天气好就去采药,医患间的关系好得像亲人。他回到会昌有两点考虑,一是因为会昌优美的生态环境,滋养了千余种野生草药,而自采自制的野生草药才是发挥医术最根本保障;二是因为大城市里医疗条件相对好一点,人们身体不舒服了可以去医院看,一般是功能性病变,而小地方的人生病喜欢硬扛,一发现往往都是器质性病变,给这里的人们治病更具挑战性,也更能够帮助他们。
邹桥还是立新七针的高足,他说立新师父很了不起,他把《黄帝内经》中针对不同部位层次的九针针具还原了,也还原了与之相应的七种思想。他偷偷告诉 我,其实师父是可以把九针九种思想都还原的,但是师父是智慧之人,知道“满则损”的道理,给后人留一些挖掘的空间。九针的效果非常好,他每天都要在病人身上用几次。

记得在他读书的时候,暑期去潮汕打工,天气又湿又热,很多工友感冒后都选择去挂水,却总是没效果,邹桥就给他们扎针治病,以至于附近的诊所都没了生意。他干脆在工厂里办起了培训班,让工友们学会爱护身体,自己治疗一些小病。他的钥匙扣是个黑色小圆筒,转开才知道里面装了三根消过毒的九针,我觉得很像暗器。
晚饭后,回到医馆,继续听邹桥讲故事,他边讲边搓着一种黑色的药丸子,说这是给小孩子外敷化积食用的,比焦三仙、保和丸要快。同行的小伙伴小江近期肠胃一直不舒服,平时也容易积食,邹桥当场给他配“积药子”,还送了一大包药粉给他敷肚脐。第二天小江兴奋地说“奇效”。
针、灸、药都精通,让80后的邹桥在当地颇有名气。医馆的中堂挂着“中和位育”四个大字,是医馆开业时广州中山大学麻国庆教授的赠字,由邹桥的岳父 代书。麻教授曾推荐一位病患来,病人是乳腺癌术后,睡眠不好,脸上和手上的皮肤泛着很美的荧光,这是典型的阳气外泄导致的睡眠不好。他的思路是固下元,用药灸灸关元、足三里这些普通的穴位,当晚这位病人就睡得很好,原本只打算在会昌待一天,结果临时决定留一周。邹桥说,所有的病人都是他的贵人,本来年轻医生初来乍到,一定是要坐冷板凳的,但因为县城地方小,病人们口口相传,名声就传播得快,小医馆也运营得挺好。他不在乎名气,立新师父告诉他,要做“明医”,不要做“名医”,明理才是王道。
铭心“败案”
大家边聊着,我边跟麻爷现场直播,麻爷发来一条纯小灶,“也要采访一些失败案例”。邹桥说,失败案例当然也有,比如没效果,病人不来了,都算是失败 案例。有一个“失败”案例他记忆深刻。大概醉心中医的人都爱拿自己当小白鼠尝百草,邹桥亲身试过许多毒药,麻黄、附子、巴豆、甘遂……甚至吃水蛭吃到牙根出血。而这些毒药,在特定时机,往往会有奇效。邹桥试吃过两次马钱子,第一次吃了2g,没中毒,第二次只吃了1g,却中毒了。他思来想去,认为是第二次吃了马钱子后吃猪肉才导致的中毒。马钱子对治疗疼痛效果很好,一位病人因严重的腰痛来就诊,邹桥给他扎针,效果不明显。他决定冒险用马钱子,病人服完药后腰疼立马就好了,邹桥叮嘱他不要吃猪肉。但当时是圩日,病人在集市上忘了医嘱。下午五点,病人打电话来,说头晕、呕吐、眼睛看不见。邹桥判断这是马钱子中毒,嘱咐他赶紧吃点蜂蜜。邹桥带着艾灸和重剂的甘草、黄精,骑着父亲的摩托车就往深山病人家里赶,等赶到时,病人已经快虚脱了,他给病人吃下黄精,很快就缓解了中毒症状。当晚邹桥一夜没睡,隔半个小时就要给病人打个电话,万幸没事,眼睛复明了,头晕呕吐的症状消失了,腰疼也治愈了,此事邹桥至今仍心有余悸。
第二天,是周六,我们吃完早饭到医馆,已经有不少病人来了。邹桥一会儿施灸,一会儿把脉,一会儿扎针,一会儿开方,真是忙得很。开业一年多来,邹桥开了几千张方子,每天平均要接待15到20个病人。我翻看着他的处方单,一般都是开三幅药,价格都在一百块元钱之内。遇到有疑惑的病人,邹桥会解释说,先给您治疗三次,如果效果不满意,也不耽误治疗时机,毕竟自己年轻,还需要学习。

客家药艾灸
也是在医馆,客家药艾灸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邹桥拿着一个锥形的艾柱,往地上一摔,好好的,没碎。他说,这就是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的区别。医馆的艾条都是手工做,自己采艾、晒干、捣绒、卷条,市面上很多艾条都是用机器粉碎,机器因转速很高会引起艾叶精油燃烧,破坏艾绒、减损药力。而古法手工制艾要用石臼砸5000到10000下,每隔几百下要翻一翻,避免太热破坏药力。这样制出的艾绒捏成柱状,很松软,利于充分燃烧,却不容易摔碎,不像机器制作的艾柱紧实易碎。为了增强艾条的药效,每根艾条中还需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等49种中药各等分的细末,故得名药艾条。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症要配以不同的外敷药粉、药膏。
手工制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制艾人与被灸人可以通过艾条进行信息交流,寒湿重、手太湿或太干的人还不能做制艾人。对于灸感热度,客家药艾的认识也与普通艾条不同。邹桥说,因为加了许多本地药材,艾条的穿透力非常强,所以不会把皮肤烤得很红,皮肤也是有灵性的,“你看是大雨淋得透还是小雨淋得透?小雨对不对?艾灸的道理也一样,因为皮肤有自我保护功能,如果太热了,气就不往里走了,不能循环了,所以有的人艾灸后会口干,会睡不好,但用客家药艾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靠火候的把握。为什么李时珍说最好的艾在湖北蕲州?因为它点燃后热力可以穿透酒坛,我们的药艾灸也有这样的功效。它的药力不是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是往里走的。”
艾灸不比扎针和经方,后者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艾灸手法简单,可以复制,许多在邹桥这治疗过的病人,回去都可以跟家人治一些小毛小病了。邹桥很希望客家药艾灸这一块古老的瑰宝能够传承和普及,他办过四期培训班,有100多位学员。

我跟在邹桥身后转来转去,看他娴熟地为病患施针通经络,敷药,隔上当地的土黄姜,再施灸,简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我问他可不可以拍照,他嘱咐,不要拍到病人的脸,从这个小细节中我感到一份深深的尊重。
我转到大堂,碰到一位笑嘻嘻的大姐,问她来治啥病。大姐说,腰椎间盘突出,好多年了,一边腿常年是麻的,去了好多医院不见好,有人推荐来邹医生这。
我问疗效怎么样呀,大姐回答,好哇,20天就好了,我的腰都小了一圈,还有减肥功效。说着她撩起衣服给我看她的灸印,紫紫的一大块。还有一位校长大哥,也是腰椎问题,动过四次手术,却越来越严重,邹医生给他治疗过几次,九针配合药灸,这会儿来复查时已经可以行动自如、快走如风了。
还有一些专程从外地来常住治病的病人,邹桥给他们调理的同时,帮助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虽说中医不分科,但也有偏重和擅长,邹桥说,相对来说,治疗慢性肝病比较有心得。他会告诉病人,脾胃是能量的源头,脾胃已经很弱的时候,不宜用补药,脾胃喜欢吃温热易消化的东西,治病就得从喝粥养脾胃开始。他介绍了煮粥的方法:用平和温性简单的材料,电饭煲煮好之后,放到瓦罐明火上边煮边搅,掌握好火候,最好煮出粥皮。这种粥容易吸收消化,更有益脾胃。当然药也得吃,做成小袋,泡茶,一口一口慢慢喝、慢慢吸收,再配合一些情绪疏导,读读国学书籍。治疗慢性肝病周期比较长,这需要医生和病人双方的耐心。
半日临证半日采药
我们到会昌的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从出发前就不停地祈祷第二天放晴,这样就可以跟着邹桥去采药了。老天爷果然很给力,上午收班后,邹桥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说下午不出诊,上山采药。
吃完午饭,很意外地,上午来就诊的那位笑嘻嘻大姐等在门口,主动请缨带我们一块去采药,顺便去参观她承包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和农庄。驱车半小时,一块路牌指向紫云山,雨后山间的风向我们拥抱,满山橘子花的香味,我们站在皮卡车的后箱穿花拂叶驶进深山。这次我们要找的药是还魂草和野仙桃。还魂草活血通经,主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等;野鲜桃对咽喉炎有极好的效果。我们路过一座破旧的古书院,路过田地,路过药圃,简直像一场探险。野鲜桃只长在悬崖峭壁上,邹桥找来一根好长的木棍,他负责爬山捅仙桃,我们负责在山下接着,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一路相逢的草药,七节莲、铁钉草、野花生、络石藤……每一种药都有一个好美的名字。山谷中,一袭蓝衣的邹桥像是走在天地间的侠客。

夜幕降临,回到医馆,两大筐的草药仍鲜活的。
临别之际,邹桥嘱咐,不要给他戴光环,自己还是学生,要我多写写师父。立新师父说,大医精诚,“精”在“诚”的前面,给病人最大的精诚就是疗效。他还在不断地学习。
后记:我的老师曾对我说,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成就,就看两点,一看他是否谦虚,二看他是否会感恩,谦虚说明他想进步,感恩说明他有情。采访完邹桥医 生,我心中充满感动,那谦谦君子之风,那拳拳追远之意,让我确定,他必成大医。我知道新闻纪录要尽量客观,少带有主观评价。但,这份主观上的感动,至今还是如此的真实。目前,客家药艾灸已经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就是邹桥医生,希望能顺利通过,让这温暖的药灸惠及更多人。



采访者:李小江、曾雅娴、付淳

采访者:李小江、曾雅娴、付淳
写作者:付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