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岂肇 2017-08-25

 

早春游望(朗诵:皮皮)

来自甬上读诗

00:42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从诗史上的地位来说,这辈分也差可比拟。从沈约谢朓开始,格律诗歌写作慢慢步入规范,到杜甫时候最终大成。在这中间,初唐几位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他们手上,五七言律诗得以成型。明许学夷《诗源辩体》说:“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流传极广,在格律诗中也极具代表性,几乎可以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范式。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一首律诗,通常的结构就是起承转合。这首诗第一句是起势,不过起得突兀,别出心裁,就似跟人辩论的反驳。如果知道这是一首和诗,诗意从前一首诗承转而来,就比较好理解了。单独把这首诗拎出来,则见得不落窠臼,超凡脱俗。“物候新”是下两句的统领,从“云霞出海曙”到“晴光转绿苹”,这中间承转的两句都是对“物候新”的的阐发,一句大处着眼,一句细处下工夫而已。最后一句,则是对首句的呼应。结构非常完整,规范。

诗歌贵有立意,泛泛而论,无病呻吟,断然产生不了好诗。杜审言这诗就极具慨叹之味。作者作诗,是因为见到友人之诗。杜审言当时在江阴县任职,与晋陵(今常州)相邻,因而与晋陵陆丞同游唱和。杜审言二十五岁中进士,写这首诗时差不多已四十五岁,这二十年来只是担任县丞县尉这样的芝麻官,又是在远离中原家乡的异地任职,因此友人的诗就一下子勾起了他的满怀心事。季节变换,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为什么诗人会“惊”于这物候的“新”呢?这其实有两层意思在。第一是忽然察觉流年暗中偷换,不知不觉又一年悄然而过,回首自己半生经历,怀才不遇,斑白了鬓角,蹉跎了岁月,到头来一事无成,不觉心惊。第二是忽然察觉在江南任职多年,竟未发现江南的春天物候与中原家乡的物候并不相同,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说:“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长江两岸,柳树开始发芽,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可见同一时间,江南江北是难得一般同的。江南的春天要比中原地区来的早,中原还是春寒料峭,江南已经暖意融融了。因为这物候反差之新,让诗人的家乡情怀益炽。张翰有秋风鲈脍之思,毅然辞官回到江南。诗人也因这物候更新感物伤怀,而自然产生了思归之心。

诗歌讲究炼字,需要字斟句酌,陈言务去,或者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所以生于后世,实在是诗人的悲哀,前人已经言尽,想做首不属于陈言滥调的诗太不容易。杜审言诗中就颇多独到之处。单看首联一个“独”字,一个“偏”字,就已经出人意外了。因为这春天的物候,当地人习以为常,莫名惊诧不起来,只有外来人才有别样的感受。颔联一个“渡”字,也用的极妙。一江之隔,梅柳感受春天的时间就有先后,这春天的气息从江南渐次向江北扩散,就如梅柳将春天渡过去一般。颈联的“催”字,也与“渡”字有同样的好处,非常具有动感。“晴光转绿苹”,阳光将浮萍从黄转绿了,派出生机。《礼记·月令》记载中原是季春三月“萍始生”,江淹《咏美人春游》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这就见得两地物候差异了。“晴光转绿苹”正是化自“东风转绿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与这“东风转绿苹”或“晴光转绿苹”相比,反而显得用力太过了,不够自然圆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