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杏坛归客 2017-08-25

中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王文正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词句整齐,平仄和谐,声韵动听,字数少而涵容量大,可以素描景物,感悟人生,表达思想情感。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酬唱吟诵,它以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人们的生活,代代继承,推陈出新,上乘诗词作品应运而生,深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枝奇葩和瑰宝。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生活、思想、语言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华诗词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中华诗词从先秦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到近现代,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诗歌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已经提出来继承与创新问题,它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号称诗祖)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开启一代诗风,为以后的朝代所接受,历久不衰。诗词发展同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特定的时期,发展有快有慢。经过清朝以后的社会变革,中国新文化吸引外来诗歌并催生出新的诗体,使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受到遏制,传统诗词文化曾一度休眠。直至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词文化如雨后春荀般破土而出,伴随中华文化复兴的脚步茁壮成长,令人鼓舞和赞赏。

关于中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各有其见。怎样去理解诗词的继承和创新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继承问题。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继承而流传下来,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促进文化、文明的历史。在诗词文化发展的漫长的过程中,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因素,都对诗词文化发展起着影响。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所受教育不同,对诗词文化也有不同的认识,所创作的诗词作品也不一样。

    (1)中华诗词的格式。从音律上讲,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是齐梁以来诗歌在声律上发生很大变化,即从每句每联直到全篇都要格律化,从而由古诗发展为新变体,最后形成定型的律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到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分为五、七言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五言四句(五绝),或七言四句(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五言八句(五律)或七言八句(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这些分类,是中华文化在继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每一个时期都经过文人的继承、创新,而形成一种文体。我们如果根据分类提出继承的话,诗词作品从形式上讲符合哪个体式,就是继承什么体式。有人把写诗称作“戴着脚镣跳舞”,一般是指格律诗词的要求过于严格,变化多端,难以驾驭。其实古代诗词形式多样,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体式去学,因为每个诗歌体式都有其丰实、靓丽的一面。如建安时代的枭雄曹操,擅长四言诗,他的《龟虽寿》是其四言诗歌的代表作:“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诗将形象、比喻、哲理、抒志融会贯通,意象奇伟,沉郁劲健。曹操以乐府旧题写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沈德潜《古诗源》)。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生命价值的追求,将生命哲学融于诗的形象。魏·曹植的《七步诗》是属于古体五言六句诗:“煮豆燃豆萁,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以比兴手法写出,寓意深远,流传甚广。唐·孟浩然的《春晓》,就属于五言近体诗,称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惜春诗,韵致优美,行文跌宕,妇孺皆知。唐·杜甫的《春夜喜雨》是近体五言律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传神入化、千古传诵,常为历代书法家青睐,墨宝生辉,悬挂于厅堂。还有七绝、七律等格式,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必须费尽心力,刻苦钻研,循章循律,才能学好并继承下来。

   (2)中华诗词的内容思想。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格式,它的内容思想更为重要。古诗所体现的思想有爱国征战、江山胜景、处世感怀、个人修养、仁信美德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叙事、抒情、送别、边塞、山水田园、怀古(咏史)、咏物、悼亡、讽谕等等,各有千秋。仅以唐朝为例,爱国征战诗占重要地位,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显的征战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再如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其诗无不反映作者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称为“史诗”。《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高适、李白、卢纶、李益、许浑等人的诗歌。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我们值得继承的。刘禹锡诗文俱工,自成一家,独创竹枝词诗体,情调健康开朗,地方特色浓厚,别具风格,如《秋词》、《乌衣巷》等。《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李商隐则以爱情诗见长,如《无题》、《锦瑟》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美的诗篇。白居易以政治讽喻诗为主,揭露黑暗,体恤人民疾苦,如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杜牧擅长写景抒情的小诗,如《山行》诗,风格清丽、意境深远;也有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如《泊秦淮》。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擅于创造意境,表达情思。如《忆江南》、《菩萨蛮》等。这些诗词,都有独特和闪光之处,值得我们继承与借鉴。

    二、关于创新问题。中华诗词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在继承古人的优秀作品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要具有当代性,要与时俱进,赋予新时代的元素,并以此为主导,展现思想境界的创新,并在语言和技法上下功夫。

   (1)诗词格式的创新。这个问题也是我国诗词界议论最多的问题,讨论的主题也是如何“革旧”,即改变旧体诗的创作格式。如何“创新”,即诗歌新形式的建立和创造。有的急于从形式上谋求所谓的突破、改革,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方面来。这种只注重于形式的变革,不但解决不了诗词的“改革”和“创新”,往往使得很多诗词作者困惑,产生压力和畏惧感,认为寻律作诗有“因循守旧”的感觉,而不利于诗词创作。就目前我国诗词发展的情况看,诗词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很长一个时期都在恢复阶段,继承古代的诗词写作形式仍然是打牢基础的保证。因为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诗词写作格式,都是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所得来,在当时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得到以后各时期肯定的,目前,对于诗词格式的变革不是主要的,应该在古诗的内容思想上进行创新。

   (2)诗词思想内容上的创新。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观点指的是诗的内容上的不新鲜,并非是诗的格式不新鲜。好的诗词作品能提高人的素养,扩充人的认识,陶冶人的思想,鼓舞人的斗志。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的近代诗作中也是很多的,秋瑾女士的《对酒》诗就是一例:“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诗作表现出秋瑾虽为女性而具备男性豪侠刚烈性格,其诗具有创新性。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作者通过赞赏陆游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来抒发自己的异代同心之感,颇有新意。毛泽东诗词是近现代诗词创新的典范,在诗词创新方面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用短短五十六个字记述了红军不怕艰险、百折不挠进行长征的伟大创举,让世界瞩目、惊叹,如果用文字表达就是几部书的内容,用影视表达,就是几十集电视剧的内容。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的一朵奇葩,他的《沁园春·雪》在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引起很大轰动,并被柳亚子先生盛赞为千古绝唱。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诗词大气磅礴,超越古人,也成为传统诗词创新的典范。鲁迅、朱德、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作,都有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超越古人的地方。我国的著名杂文家聂绀弩,他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受迫害的文人,他创作的诗,具有鲜明的特点,亦是传统诗词继承与创新的典范。他的《推磨》诗:“百事输人我老牛,唯余转磨最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聂绀弩当时被发配北大荒接受强迫劳动,生活极为艰苦,感情极为压抑,在这种情境下竟写出令人称奇的诗来。诗中没有一丝一毫受挫的苦恼和怨气,没有半点凄惨和绝望,在每一项具体的劳动和所见的事物中,都看到它的美和韵味。他以杂文入诗,辛辣幽默,冷峻风趣,于平静中见深沉,所以备受读者欢迎,也被人称之为“绀弩体”,与古人抒怀诗相比,无论在创作技巧上或是内容思想上都胜人一筹。

    尽管现代诗作多有平庸,但好的诗词作品也常见于现代诗刊。如《中华诗词》就设置了“情系河山”、“田园新曲”、“杨柳新翻”、“七彩人生”、“锦瑟别弹”、“刺玫瑰”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很广泛,有怀古诗(咏史)追思古人、感慨个人际遇;讽喻诗则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揭露贪腐滥权之人;咏物诗触物生情、描摹其特征、托物言志;山水田园诗,描写自然风光、村落野陌、名山秀湖,安逸恬淡生活;每个题材都有好诗出现,此不例举。这些题材,反映了诗人即有继承也有创新,为人们喜闻乐见。只要我们全力投入学习,掌握更多的古典知识,研读不同诗人的诗词作品,去筛查、斟酌、解析、体会,烂熟于心,并在写作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定稿前反复体味、历练、修改之,就能写出内容丰硕,通俗易懂,有所创新的诗词精品来。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是现代诗歌发展的方向,让诗歌为社会服务,文人民服务,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弘扬新风尚,唱响主旋律,反映民生国是,宣传科技进步,关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加上巧妙的构思,语言和技法的运用,融入新思想,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中华诗词就会永葆生命力,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此文参加河南诗词学会2013年诗词理论研讨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