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窑丨沉寂千年,炉火重燃

 红豆居士 2017-08-25

抔一捧芳泥,捏一种智慧


用一腔热血,煅烧一种文明


舀一勺碧水,绽放茶器之美


是窑孕育了器


还是器成就了窑


亦或,是匠人的巧心?





                



建盏·窑


陶瓷器皿的诞生地是那一座座窑炉,远古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种生活实用和美。我们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艺术文明,有的传承下来,有的却已永远消失,残缺的陈列在博物馆。各式各样的窑炉,随着历史的进程,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今天,且跟随武夷建盏一道,拨开那缭绕的窑烟,去探索建窑的神秘与精彩,感受它的奇妙变化。

建窑


建窑是中国南方的宋代名窑,遗址坐落在今福建省的北部地区,这一地区简称闽北。遗址的具体方位在今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的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去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

龙窑依山而建,为长条状的斜坡形建筑。

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

其实,建窑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开展的。公元1935年6月27日,在中国上海海关工作的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郎玛带着一名向导,从上海取道浙江进入福建,长途跋涉了近千公里找到了福建省一个叫水吉镇的地方。在这里他雇佣村民挖掘了八个箩筐的黑釉陶瓷运回了美国。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些满山遍野的陶瓷碎片为什么会引起这个外国人的兴趣。直到一年后伦敦新闻画报发表了三个整版普郎玛在水吉的考察图片,轰动了世界以后,才发现这些黑釉陶瓷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皇帝把玩的珍品,被崇尚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尊为国宝。那么,这些古代黑釉陶瓷是怎样出入宫廷,漂洋过海,又为什么在我们的文明记忆中被遗忘近千年呢?

詹姆士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布的《考察记》

建窑作为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是从解放以后开始,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至少进行过三次大的考古发掘,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最大规模的就是1989年和1992年,大致上我们可以看到,建窑从唐五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生产瓷器,但是在晚唐开始的时候它烧的是青瓷,大致到了唐五代的末期或者是北宋初期的进候建窑开始全面生产黑釉瓷,黑釉瓷生产的高峰在北宋中晚期,到了南宋时期它仍然保持一个高的生产势头,南宋晚期到南宋末期的时候黑釉瓷生产开始走向衰弱。大致在南宋末期到元代初期开始生产青白瓷。

水吉镇,建窑芦花坪遗址。历史上隶属于建州,而得名建窑。因为生产黑釉陶瓷闻名于世,也有乌泥窑的称呼。通过考古发掘,在这不大的山坳里,曾经分布着几十条龙窑。

建窑窑址的总面积有十三万平方米左右,135米的龙窑一次性可以烧制十万件建盏。在宋代建盏烧制的顶峰时期,水吉镇成了一个庞大的制瓷中心。而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这里几十条龙窑烧制的瓷器几乎都是器型单一的茶盏。为什么宋代的茶盏需求量如此巨大?宋人对茶的喜爱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唐诗是酒,宋词是茶”,宋代关于茶的巨著举不胜数。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做一斤的龙团凤饼需要耗工四万,这样的茶完全有可能是中国茶史上最为昂贵的一款茶。而和足以与它相匹配的只有同样产自古建州的黑釉茶盏——建盏。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描述时间经常会用“一盏茶”做为单位。那么“一盏茶”到底是多久呢?按照当时的计算方法,一天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这样计算起来“一盏茶”的时间应该是现在的十分钟。那么古代的人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喝一盏茶呢?

因为古代人喝茶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团茶在冲泡前需要炙热,其实就是现在的烤。烤完后需要碾,还必需碾细。然后需要罗筛,筛完后把像面粉状的茶粉装进茶盒里,然后用银勺或者竹勺舀到茶盏里,然后进行点斗。

建盏大师阙梅娇,福云油滴

宋代的饮茶方式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在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皇帝赵佶亲手书写了一本关于茶的专论《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整青团茶的采制、品质、斗茶风尚都有详细记述。其中“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便是他对茶盏选择标准的概括。

大宋徽宗 观茶论

黑在古汉语中与“玄”寓意相通,在道家看来一切颜色都是从玄黑中生长出来的,是他们精神的体现。唐代以后的文人选择黑色作为色彩表现的主流。而宋代饮茶、斗茶采用黑釉茶盏则是审美与实用的一种自然结合。宋代的文人学士都对黑釉茶盏的评价很高,都认为在黑釉瓷里是建窑烧得最好,品质最高

建盏大师蔡炳盛,束口油滴

建盏的胎体主要是黑色的,它的含铁量很高,一般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更高的有可能达到百分之八。他的釉色温润而且表面带有烧制时所产生的天然花纹,这些和当地特殊的土质有关。

陶瓷行业经常说,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当地找得到原料,而烧成是人为来控制的。而烧成技艺中最核心的一个是温度,一个是气氛,古代工匠完全靠眼睛和经验来控制温度和气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轻工部要求福建省把失传八百年的建窑恢复起来。当时的轻工研究所建盏恢复小组查阅有关的档案和资料,发现所有的技艺都失传了。在1979年,我国专家学者用2年时间的反复试和摸索恢复了建盏的烧制技艺。

如今,建盏终归还是回到我们的视野里。虽断代时间久远,一经复出即一鸣惊人。它依稀留着当年繁华盛开时的激越和落尽时的落寞,流转千年,重新归来,唤起人们暌违已经的惊叹。

武夷建盏本期向您推荐

建盏大师陈慧敏,束口柴烧

古法烧制,纯手工打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