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海顿属于一个遥远的时代,当我们惊叹于贝多芬交响乐作品里与命运抗争的悲壮辉煌,沉醉于浪漫主义时期风云骤起、气象万千的交响世界时,往往容易遗忘这位为构筑交响乐世界贡献了巨大力量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
作为古典主义全盛时期的三大作曲家之一,海顿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相比于莫扎特和贝多芬来说都显得四平八稳,没有太多戏剧性。他年轻时默默无闻,几经辗转寻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安稳度日,中年时音乐才华日渐显露,开始声名鹊起,晚年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成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 他是一位长寿的音乐家,漫长的音乐生涯横跨了古典主义风格从确立至成熟的几十年,他为多种器乐体裁奠定了基本的框架与规范,尤其是在奏鸣曲、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领域,因此也有人把他称为“器乐之父”。对于同时代的作曲家来说,海顿也有着“父亲”一般的地位,无论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都无法否认海顿对自己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欢迎收听新一期的音乐小品,今天,我们来聊聊海顿的故事。 说到海顿,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个绰号“海顿老爹”,这个透着一股慈爱之气的称呼也许能让我们更简明直观地感受海顿的为人以及他整体的音乐风格。据说海顿是一个生性温和、平易近人且不乏幽默感的人,身边的人敬他爱他,所以给他起了“老爹”的外号,就连生性孤傲的莫扎特也如此亲切地称呼他。他的音乐风格更是一如其人,清澈透亮、温和动人,亲切淳朴的旋律不时闪烁着幽默智慧的光芒,如同一位值得依赖父辈。海顿最著名的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就是他睿智与幽默的绝佳展现,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从这部交响曲中感受“海顿老爹”幽默的智慧。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第一乐章 1791年到1795年间,海顿应英国小提琴家扎洛蒙的委托和邀请先后两次访问伦敦,写下了两套共十二部交响曲,统称为“伦敦交响曲”。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其中的第四部,创作于1791年,“惊愕”的名称来自于作品第二乐章中突然爆发的强音和弦,给人带来的惊吓与错愕。 据说这个突然爆发的强音和弦是海顿在作品中故意埋下的“小心机”,因为他发现音乐会上很多听众在作品演奏到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通常速度比较慢)时容易昏昏欲睡,所以海顿决定用音乐跟这些附庸风雅的“瞌睡虫”们开个小小的玩笑,用一个毫无征兆的强音惊醒那些在音乐会冲盹儿的大人小姐们。作品的第一乐章以一段带有沉思气质的引子开始,随后音乐气质变得活泼欢悦,这种从弱到强的转换也赋予了乐章强烈的戏剧性。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第二乐章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第三乐章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第四乐章 作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主要代表,海顿的音乐显示出了严谨规范的特质,他的作品没有上天入地的起伏,却有着最为诚恳的表达,每一种情绪都展现得极有分寸,让人觉得那么亲切妥帖,形式简洁、富于效果。在喧闹时代中,海顿的音乐像一股清泉,也像一句亲切的召唤,他仿佛在说:“来吧,坐下来感受这质朴的优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