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人生四大喜事”为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人生四大喜事”之首,绝对是——金榜题名时!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这种制度叫做“科举制”。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中国科举制度前后经历1300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办法。 古代有不少诗句描绘古人科举的事迹: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十上十年皆落第,一家一半已成尘”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这些诗句读完让人心酸和感叹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中国古代科举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类,文科举的过程如同“一部升级打怪史”—— 科举考试第一级:秀才 考秀才要经过三轮选拔,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 首先,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三代履历,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方准应考。院试通过后,可获得“秀才”名号。 别小看秀才,想考中秀才难度也是很大的,曾国藩的父亲在参加了17次考试后才考中秀才,连大教育家、思想家康有为,也考了3次才考中。 科举考试第二级:举人 考中秀才后才能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通过乡试的人被称为举人,每次通过者不过两三百人。 科举考试一级比一级难。还记得《范进中举》的范进吗?五十多岁考中举人,因为过于高兴导致精神失常。 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考中秀才后,接连四次参加乡试,一直到垂垂老矣的72岁,都没能考中举人。 科举考试第三级:贡士 通过乡试后可参加会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一般都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考试内容包括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仅录取96名。 科举考试第四级:进士 通过会试的人就有资格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殿试结果,把贡士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第二等级为“进士出身” 第三等级为“同进士出身” 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据记载,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仅有19人,而武科举则要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武举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用掇石、翘关来测试考生臂力,还要考验考生对兵法的熟悉度。 没有健硕的体魄,与扎实的功夫底子,恐怕难以出线,搞不好还换来一身伤。 武科举的称谓往往与文科举相同,通过基层考试可获得“武秀才”称号,可以参加武乡试,通过乡试的即为“武举人”。 然后再通过国家举办的会试和殿试,最终选出三甲,授予官职。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更多的是讲究天意、缘分,而金榜题名考验的是真真正正的实力。 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完美合一,不容岀岔,哪怕你写漏了一个小数点,可能又得苦读三年从头来过。 然而现代高考也很不容易,古人10年寒窗,而我们从小学到高考最起码要12年,然后还要和这样的题海搏斗…… ↓↓↓↓↓ 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 要求赏析连原文作者都没有答案的句子 “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政治题: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地理题:这个画面的地球是几月拍摄的?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术题:“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 教育不易、读书不易,祝各位读书的小伙伴珍惜上学机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责任编辑:梁丽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