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悟齐白石的成功之道|学术理论|艺术赏析

 gudian386 2017-08-26

领悟齐白石的成功之道

——读《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周扬武

摘 要:这部著作成功地还原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齐白石成功的奥秘,而且也可以给读者以奋发向上、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启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传记文学作品。

关键词:齐白石;雕花手艺;绘画;艺术; 正能量;传记文学

作 者:周扬武,系中办机关退休干部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齐白石这个响亮的名字就站进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然而,直至最近在我阅读了传记文学作家周迅创作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之后,我才更进一步增加了对齐白石的了解,知道齐白石有那么多的头衔和荣誉称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1953年被中国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不仅以自己非凡的艺术成就赢得了毕加索、徐悲鸿、张大千、陈师曾等国内外顶级艺术大师的高度赞誉,而且也用他的一颗报效祖国和报效世界和平事业的赤子之心,以及敬业俭朴、诚实守信而又富于正义感等高尚品德,赢得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衷心爱戴。

齐白石年少时仅上过半年私塾,而后就在家干农活、做家务,到十五岁开始学木匠。齐白石为什么能够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木匠成为一个享誉中外、倍受国人尊敬的世界级艺术大师?齐白石成功的奥秘何在?

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之后,我认为,齐白石的成功,是下述八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功要素之一:不断进取,志向远大。

人无志不立。立志,就是树立自己前进的目标。这前进的目标,有总目标,也有各阶段的目标。只有不断进取,不断提出并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齐白石十六岁那年,通过“让路”这一件事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促使他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树立起改学雕花做细木作这样一个前进的目标。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而在学雕花做细木作出师后,他又为自己提出学画像这样一个新目标,并且乐此不疲,孜孜以求。

在二十七岁那年,齐白石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在胡沁园的引导下,他立志学好诗、书、画、印,并且如痴如醉,锐意进取。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诸葛亮曾经说过:“志当存高远。”何谓高远之志?孙中山认为“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齐白石就是一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官的人。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立下了“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雄心壮志。到了满清晚期,有的朋友劝他出来做官,有的朋友则想在慈禧太后面前保荐他,都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他痴心不改,靠卖画、刻印养家糊口。

齐白石到达北京闯天下之后,又立志“衰年变法”。正是通过“衰年变法”,他在中国画坛自创出“红花墨叶”一派,终于使自己的绘画艺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功要素之二:满怀自信,知难而进。

没有自信,遇到艰难困苦就会停滞不前;只有满怀自信、知难而进,才有可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齐白石的一生,就是满怀自信、知难而进的一生。不管遇到何种艰难困苦,他都决不气馁。这里仅举两例。齐白石十九岁那年,一个道士观公开招标要做一块插香板,很多木匠都试过,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刚学雕花做细木作仅三年的齐白石,不听师傅的劝阻,毅然把这个活承包下来,并克服一道道难关,百折不挠,终于获得了成功。

齐白石八十九岁那年,老舍分别以古人的五个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他思考了好些天都是没有能画出来。儿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提出婉转劝告:“天能画,地能画,这青蛙的叫声谁能画出来呀?”“实在画不出来就算了。”齐白石听了满怀自信地反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画不出来?”他经过深思熟虑,拿起笔一挥而就,一幅出神入化的世界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诞生了。

成功要素之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艺术创作和科研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只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出一流的精品而获得成功。

在整个艺术创作人生中,齐白石始终贯穿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即使是到八九十岁高龄后,仍然一以贯之,毫不放松对艺术的追求。比如有一天,现代著名作家方纪登门拜访齐白石,请齐白石刻印。当齐白石刻完之后,站在旁边观看的一些同志,包括方纪本人,一个个都称赞他,说已经刻得很好了,可是齐白石对大家说:“刀力软了,构图章法乱了,要重刻!”重刻之后,齐白石看了又看,才把印章交给方纪。

齐白石画虫鸟,都要对所画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比如画和平鸽,他要观察鸽子的飞、立、仰、俯等各种动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心有全鸽了,才挥毫作画。为了画好仙鹤,他跑了好几次中山公园和动物园。他作画,不管画什么,每每都要反复修改多次,绝不马虎。

成功要素之四:好学,刻苦学,善于学。

齐白石一生十分好学,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刻苦并善于自学。比如,在他二十岁从事雕花学习和做细木作的过程中,他就主动向主人借了《芥子园画传》,每天傍晚收工回家后,都要用大半个晚上的时间,对这套画传进行勾影临摹。通过半年的临摹领悟,他渐渐地进入了中国画的大门。在这一段时间,他不仅向周之美师傅学雕花,自学画画,而且还主动向另外两位民间艺人学画像,并很快就掌握了画像的技巧。

二十七岁的齐白石,正式拜胡沁园和陈少蕃为师,主攻诗画,专心致志。他还同时向其他篆刻家学习刻印,常常是夜以继日,手上打起了水泡也全然不顾。

三十七岁的齐白石,拜“荆楚大儒”王闿运为师,潜移默化。后他又向长沙的一位老画家学画草虫,还拜访画梅高手,向其请教画梅经验。

齐白石自十六岁开始学雕花手艺之后,通过转拜多师,不仅系统、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了诗、书、画、印的过硬基本功,得到诸多名家的真传,而且还通过对多位名家的字画进行临摹、揣摩,博采众长,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成功要素之五:永不自满,富于创新。

创新是成功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建树,而谈不上艺术创作和科技事业上的成功。

齐白石的整个艺术人生都富于创新精神,创新可以说与生俱来,是他艺术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年青时学习雕花做细木作的过程中,他就自创了圆刀法,还打破了当时一般雕花匠所雕花样中的千篇一律而造出了许多新花样。他对各种名家字画的临摹,不是以貌似前人作品为目的,而是在临摹中为自己的创造奠定基础。他对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强调“变”,而不甘于“似”。他用“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来要求自己,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后人。他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他与时俱进,不仅拓展了绘画的题材,而且转换了绘画的意境,给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注入了时代精神。

齐白石一生不断创新,是与他的“永不自满”息息相关的。他与时俱进,能够不停地转换主题,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呼吸、与国家同命运,始终不渝。如果说解放前齐白石所遵循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那么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他又顺应潮流,改变画风,把表现主题转向歌颂描绘新中国的时代新貌上来,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作品。这个时期的齐白石,再度焕发出艺术的青春,他不服老、不畏难,精心创作《和平鸽》、《祖国万岁》等佳作,引来了国人的瞩目,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虾是齐白石一生最喜欢的题材之一。我们从他画虾,可以看出他一生不断超越自我,对绘画艺术的永不自满的追求和创新。初学画虾时,他悉心学习前辈画家的画法,略似八大山人、郑板桥的用笔。在六十三岁前后,他所画之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当七十岁时,他画虾头又有新的突破。而到了八十岁,他所画的虾活灵活现,犹如在水中游动,生动而富有变化,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成功要素之六:发愤图强,勤奋实干。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发愤图强、勤奋实干,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齐白石的人生道路上也有过坎坷,也有过不如意。正是这种坎坷和不如意,激发起他发愤图强的精神。年少时,他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而发愤。当他的绘画、刻印在湘潭有了名气,尤其是在移居北京之后,有些画家对他的讥讽和攻击,进一步激发了他发愤图强的精神。

正是这种发愤图强,再加上永不自满的精神,为齐白石迈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注入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动力。而善于学习和富于创新的勤奋实干,给他带来的是诗、书、画、印等方面的累累硕果。

齐白石来自人民,奉献人民,他一生光是传世画作就有三万多幅。这么大的数量,每幅作品又都不同而富有新意,而且这每一幅传世之作都是以高标准为要求,一丝不苟地精心创作出来的。可想而知,齐白石先生为此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付出。他的一生光彩照人,是辉煌的一生,也是勤奋的一生,而且是勤奋实干铸造了他的辉煌。

成功要素之七:良师益友的栽培、呵护和帮助。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才成长的环境,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家喻户晓。

齐白石八岁从私塾辍学后,曾先后六次拜师,只是在他十六岁那年第三次拜师后,才出现人生的转机。雕花高手周之美师傅对齐白石言传身教,既教手艺,更教如何做人,使齐白石受益匪浅。

博学多才、爱才惜才的胡沁园,慧眼识英才,主动收二十七岁的齐白石为弟子。胡沁园不仅悉心安排和亲自教授齐白石学习诗、书、画、印,而且启发齐白石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老泉那样,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在胡沁园的引领下,齐白石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从一个民间艺术高手转变成一个职业艺术家。

齐白石三十七岁时,又拜王闿运为师,其结果是在社交圈子的扩大中结识了诸多真心实意帮助他的朋友,杨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杨度不仅邀请齐白石到了北京,而且还极力劝导并资助过齐白石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开拓艺术视野,从而使齐白石学艺大进。

在齐白石的诸多益友中,对齐白石帮助最大的莫过于陈师曾。齐白石刚到北京时,占据画坛主流地位的保守势力对他的作品横加指责,正是陈师曾的引介和推荐,他的画作才得以顺利地进入荣宝斋。又是陈师曾建议齐白石改变画风并被齐白石采纳,从而使齐白石走上“衰年变法”的道路。还是陈师曾的独具慧眼和高瞻远瞩,齐白石的画名才先后在日本引起轰动,而后又走向了世界。

在齐白石的事业处于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声名显赫的大画家徐悲鸿,向齐白石伸出了援助之手。徐悲鸿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大无畏的呐喊,为齐白石筑起一堵高大的墙垣,挡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长枪短箭对齐白石的诋毁和攻击,不仅使齐白石在整个中国声名鹊起,而且为齐白石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成功要素之八:聪明的天资,健康的体魄。

齐白石六七岁就习画,而后竟画画上瘾,他画花、画草、画牛斗架……他小小年纪,虽然没有人教他,可画得还挺像。这不能不说明齐白石从小就确有画画这方面的一些天赋。

众所周知,学粗木作一般要三、五年才能出师,而对雕花细木作,不是聪明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成。而齐白石仅用三四年时间,其雕花技艺就超过了当地的雕花高手,获得了“木匠王”称号。齐白石二十七岁时,又仅只用不足一年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人物、山水、花鸟的基本画法与技巧,赢得了老师们的交口称赞。足见齐白石的天资,确非一般常人可比。

齐白石如此聪明,出类拔萃,固然有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靠后天的努力。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曾经反复告诫年青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观天地之造化”的齐白石,正是经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才达到了“万物富于胸中”的境界,练就了“腕底有鬼神”的真功。

齐白石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有时往往是夜以继日的劳作。即便是到了八、九十岁的高龄,齐白石仍能以奇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画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多幅绝代精品。在九十一岁那年,他仍作画多达六百余幅。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要获得这样丰硕的成果是不可想象的。

读罢静思,感悟颇丰。读完周迅精心创作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我觉得这部著作成功地还原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齐白石成功的奥秘,而且也可以给读者以奋发向上、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启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传记文学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