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甜口小吃几乎占据了苏州小吃的半壁江山!

 iys小菊花 2017-08-27

文/小肥虾

中国有“苏、鲁、粤、川”四大菜系,口味各不相同,人称“东酸、西辣、南甜、北咸”,苏菜属于“南甜”风味,苏式食品品种繁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已有苏式菜肴、苏式卤菜、苏式面点、苏式糕点、苏式糖果、苏式蜜饯、苏州小吃、苏州糕团等十几大类。

在古代的吴越地区,君主们就将蜂蜜作为珍贵的礼物,相互赠送。无论是蜂蜜、甜菜、甘蔗,这些甜味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因此,古时甜味是奢侈的味道,只有富饶之地才有资格将其升华成灵魂。苏州这样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喜欢甜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姑苏地区喜食甜食,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晚清苏州地区吸食鸦片的现象普遍,鸦片味苦,需借助糖来改善“口苦”,由此造成了饮食调味的变化;另一种说法是制糖技术大发展,糖从奢侈品变成了常见食品,老百姓普遍能够消费得起。虽然两种说法也存在诸多疑问,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苏州人嗜糖的传统,算是承袭了下来。

宋元时期虽南方嗜咸,但吴地饮食专著中早已开始使用糖,清中期以后,随着糖的普遍,糖被用于烹饪、节令食品和点心制作中。糖及糖制品又在苏州节令民俗中扮演着祭祀的供品、特定的节令食品与馈赠亲友的礼品等角色,体现出一些共性和苏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此外,糖与糖制品的制作与使用不仅被记载于饮食专著与其他各类文献中,也被诗人词人们所歌咏。

虽然原先嗜咸,且在清中期以前,糖仍然为奢侈品,但因经济文化发达,苏州很早在饮食中便开始用糖。现今可见吴地最早的饮食专著为元代倪瓒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其中“田螺”与“醋笋法”便记载了糖可用于腌制的功能:“用沙糖浓拌,淹饭顷”,“用笋汁,入白梅、糖霜或白沙糖、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和合味。人笋淹少时,冷啖”。

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如果要评选出苏州最好吃的小吃,那一定是千人千味,而要选苏州最霸气的小吃,那么糖粥一定榜上有名。

民国十三年,有位苏北老妇携三子三女划一只“棚棚船”来到苏州,在玄妙观前摆起“转糖”小摊,声音做得有声有色。店里最为著名的是“八宝甜粥”,粥里有米仁、白果、甜糯好吃,后来又加上各式藕粉,有白果、玫瑰、桂花等品种,都以制作精细、特色鲜明著称。

梅花糕&海棠糕

梅花糕源于明朝,到清朝就成为了江南最著名的糕点小吃。当年乾隆下江南时,见其形似梅花,色泽诱人,香味扑鼻,豆沙和玫瑰的馅料香甜无比,觉得比自家宫廷的御点还要赞。有了乾隆打广告的梅花糕迅速爆红。以铁质梅花形的饼盘在炉上烘制,在糕点即将成品时顶上放红绿瓜丝点缀,制成的梅花糕形如圆筒梅花,惹人喜爱,香甜可口。

糖水鸡头米

鸡头米又称芡实, 属于小众食材。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

糖水鸡头米的做法非常的简单:烧开水,放冰糖,放鸡头米,煮几分钟就好。鸡头米其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但是煮开后,有一股莲藕的清甜,嚼的时候,其口感介于弹牙和粘牙之间,是一道很清爽的小食。

玄妙观的甜食

苏州玄妙观地处苏州老城中心,清末民初,玄妙观三清殿前后和弥罗宝阁周边约有三千平米的空地,各种小食摊贩以及杂耍说唱都在这里汇集。一年四季的小吃按季节交替,荤素甜咸一应俱全,较为著名的甜食小吃有豆腐花、豆腐浆、糖粥、梅花糕、海棠糕、糖山芋、酒酿饼、大头芋艿等。

杏花、烟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这片温润的水土上,苏州人被滋养的特别含蓄、内敛。而也许是秉承了苏州人内敛、含蓄的一贯传统,苏州的甜品小吃,就像一个婉约腼腆的姑娘,在不经意间回眸,带着甜甜的温婉与娇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