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一些“反治法”的思考

 健康专家whr 2017-08-27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有“正治”,也有些是“反治法”,尤其是一些“反治法”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正治法”,比如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这些是我们的习惯思维,我们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在临床上也主要采用此法,但是一些“反治法”更能体现医家的治疗思路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反治法有着很悠远的理论基础,在《内经》中就有:“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论述,这其实说的就是正治法和逆治法,在《伤寒论》中仲景就把此法用运于临床实践中,如治疗阴盛格阳的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古人云:兵不嫌诈。药亦有用诈者,如从治之法,犹兵家之诈降也。兵家称之为“偷过其关法”。临床上有以辛烈之药,浓煎其汁而入甘平之药中;亦有作丸,外壳与中心异性者;亦有热药冷服反佐者等,皆药物之用诈,从治之法。现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是“反佐法”,但我们现在要介绍一些特别的“反治法”。

首先,我们看《张氏医通》中关于汗证的特别治法。“汗出日久,用参、术、芪、附等药不效,汗干仍热,此风邪伏于经络,暂与参苏饮,病已止服,此反治法。”,初次见到此段论述甚觉新鲜,但细思之,《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不就是一张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而治疗太阳中风之恶风寒出等症,不光于外感,内伤也可应用,无外乎驱邪或者直接达到营卫谐和的目的,从而带到止汗的目的。后来我的一位同学遇到一个汗出久治不愈的患者,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的方法皆用过了,但仍然没有效果,后予参苏饮后,逐渐好转。

    我们再看一个,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中关于“泄泻”治法的论述:“若老人诸泄,则又不得拘渗泄分利之法,以人生五十後,升气少,降气多,渗泄分利,是降而益降,益其阴而重竭其阴也,必用升提阳气之品(宜升麻、柴胡、独活、防风、甘草,佐以白术、附子、补骨脂,)所谓湿寒之生,以风平之。又曰,下者举之是也。”,金元时期的李东垣也有相似的论述:“ 东垣曰:暑月淋雨,人多泄泻,乃湿多成五泄也。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然客邪寒湿之生,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药,则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滋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半,防风、炙甘草各一钱,煎服,即愈也。”,这就是要我们在临床中既要认真的辨证论治,又要有整体的观念,要因人而异,注意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注意兼顾的生理特性。现在在临床上治疗久泻的时候,通常在辨证的方上加一、二味风药,就可升阳止泻,而且可以疏肝减轻肝脏对脾胃的影响,此外泄泻多由于脾虚湿盛,风药又可胜湿,最重要的是可以从“脾以升为健”的生理特性。这在中医中经常见到,比如说治疗肝阳上亢动风的镇肝熄风汤中在用大量介类、金石类药物镇肝的基础上,加一味生麦芽疏理肝气,从其“升”之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清代名医谢映庐在《得心集》也有此类论述,“许福生,春月腹痛泄泻,小水短涩。余门人予五苓散利水止泻,尿愈闭,腹愈痛,痛泄不耐,呼吸将危,急请余诊。门人问曰:分利而尿愈闭者,何故?答曰:所谓木敛病也。《内经》:生郁于下,病名木敛。盖木者,肝也,敛者,束也。肝喜疏放,春月木气当升,今木气抑郁敛束,再被渗利沉降之药,致令生气愈不得舒。是有秋冬而无春夏,安望其能疏放乎?用六君子汤加防风、升麻、桑叶,数剂遂其条达而愈”。

    其实在中医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中所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在临床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症会独辟蹊径,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