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33年前,爸没能逃过那一劫...... | 有故事的人

 alayavijnana 2017-08-27

图为电影《艋舺》剧照

母亲一边听,一边不停地吸着冷气,听完,母亲呆呆地愣在那里,迟了好久,才冲父亲抱怨,走时,我就说别摸黑路,偏要摸黑路,以后饿死,也别出远门摸黑路,太吓人了。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961个作品

作者:翟文龙

原标题:33年前的那场生死大劫难


33年过去,每次母亲给我讲述,我听得身上直打寒颤,母亲一边讲,一边比划,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讲述,常常让我听得着迷。那一次,父亲的经历,太惊险了,太后怕了。所以,直到今天,母亲再不让父亲出远门摸黑路。


-1-


那是1984年,我刚出生几个月,迫于生计,父亲和姑姑从周口老家到几百公里外的禹县贩卖麻绳。那时交通不发达,出门只能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于是父亲骑着一辆八成新的“飞鸽”自行车,载着姑姑出发了。


临出门时,母亲一再叮嘱父亲,路上一定注意安全,累了,停下来歇歇,千万不要摸黑路。父亲嘴上应着,好,好,好,请放心,没事,不用挂念,心里却想着,抓紧赶路,早一点抵达目的地,然后批发了麻绳,回来卖钱养家。


那时农村普遍不富裕,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地,只有少部分头脑灵活的村民想着点子做小生意,有的村民在村子开起小商店,有的村民卖起布匹,还有的村民走出村子来到他乡靠收破烂为生,总之,只要赚钱,不违法,什么都干。


父亲好歹是高中生,已是村里学历最高的村民。相比其他村民,父亲的头脑更灵活,在村子生产过豆芽,贩卖过煤炭,搞过榨油,倒腾过柴油,干的小生意挺多,但几乎没有赚过钱,最后都不了了之。后来几个村民在一块聊天,有的村民抱怨,种出来的庄稼,收割装运时连个结实的绳子都没有,父亲头脑灵活,灵机一动,这不是很好的商机吗,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批发一批麻绳回来,肯定不愁销路。


恰好那时,我刚出生几个月,家里穷得连奶粉钱都没有,父亲和母亲一商量,开明的母亲非常支持父亲的想法,说要干就干吧,不管赔钱还是偿钱,重在尝试,先干再说。


可是去哪里批发麻绳呢?打听一遍亲朋好友,最后听说禹县麻绳多,那里的麻绳价格便宜,恰好批发回来,可以赚个差价。找到地方,然后考虑如何弄回来,那时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架子车。架子车人力拉,不现实,最后选择自行车。


在一个初冬的清晨,父亲和姑姑早早地出发了。从周口农村到禹县,骑自行车至少得三天。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2-


骑了三天三夜,终于抵达禹县。河南中部的一个小县城,地处伏牛山余脉和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来禹县被称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到了禹县,父亲和姑姑很快打探到了批发麻绳的地方。


那是一条古旧的小街,批发麻绳的是一些散户。父亲问其中一位中年妇女,你们麻绳,怎么批发?中年妇女看起来有四五十岁,很健谈,一听说父亲批发麻绳,表现非常热情,指着摆在地上的麻绳说,你看要什么样的,便宜的两毛钱一斤,也有贵的。


父亲抓住麻绳,就像一个行家,掂起来,仔细看了又看,你们这麻绳几米长呀,那中年妇女立即答复,你拿的是2米长的,属于黄麻绳,浸过油的,用起来结实的很,非常有韧性,你要多的话,可以再便宜一些。


父亲仰头看看头上的太阳,快晌午了,心想,这晚上还得急着赶路,这位中年妇女是个会做生意的人,于是就爽快地答应先批发一些麻绳,回家卖卖试试,如果好卖的话,再过来批发,说着就让中年妇女称一百斤麻绳。


麻绳论斤卖。一百斤麻绳打成捆,可不少呀。一百斤麻绳怎么用自行车带回去?这是头疼的问题。思来想去,父亲决定把麻绳装到一个大包里,然后绑在自行车后座的外侧,人坐在自行车后座。


看到绑在自行车后座一侧的麻绳,父亲笑开了花,他就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父亲盼着这些麻绳能卖个好价钱,狠狠地赚一把。


-3-


回来时已是下午一点多。初冬的太阳暖暖地照射着大地。一丝风没有。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阳光的味道。初次出远门的父亲和姑姑,没有更多心思欣赏异地的风光,必须抓紧赶路回家。


经过两天的骑行,几百公里的路程走了一大半。看着距离家的路途越来越近,父亲开始放松起来,骑得越来越慢,姑姑坐在后座上,甚至高兴地唱起流行歌曲,不宽的公路两边是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去,远处的麦田中一个个村庄。


过完周口,进入某县市,此时天色已晚,西边的天空,太阳留下一抹余晖,气温明显比白天低一些。到达县城时,路过一个旅社,姑姑对父亲说,哥,要不咱停下来歇一歇吧,走两天太累了,明天一早咱再赶路回家。


父亲一握车闸,停在了路边。仰头看看路边的旅社,门头上大大的“旅社”两个字很是扎眼。迟了好一会,父亲说,距离家没有多远了,现在继续行走,天亮应该能够到家,走吧,回家再歇吧,出来几天了,我有些挂念你嫂子和小侄子。


其实,父亲挂念母亲和我是一方面,更主要他不舍得花钱住旅社。父亲平时节省惯了,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所以,他很快找个借口赶路回家,出来时母亲叮嘱的不要摸黑路,也被父亲完全忘在了脑后。


一看父亲实在不想留宿,姑姑只好作罢。姑姑很听父亲的话。那时姑姑刚满二十岁,比父亲小四岁。父亲平时很疼爱姑姑。就连这次出来批发麻绳,来回数百公里的路程,全程都是父亲骑车,载着姑姑。


父亲穿的棉衣,后背被汗水浸透了,姑姑曾多次要求父亲停下来,换一下,她骑车载着父亲,可是父亲不同意,累得佝偻着身体,一路向前,始终咬牙坚持。


父亲吃苦吃惯了,小时候爷爷在外地工作,家里种着田地,每逢庄稼收割的季节,爷爷工作忙赶不回来,都是父亲和奶奶两个人在田地里劳作。有时碰到阴天下雨,为了抢收,父亲和奶奶常常忙活到半夜里,回到家,奶奶歇息的间隙,父亲还会偷偷地帮奶奶做饭。


后来成了家,为了养家,父亲更能吃苦。有时母亲怕父亲太累,想上前帮一把,父亲都会说,你在一边歇着吧,我一个人能行。父亲怕累着母亲,不让母亲轻易干活。才二十多岁的人,面部看起来像四十岁。父亲完全不在意外表的形象,只为了让生活更好。


这次批发麻绳也是如此,一路上,他不让姑姑骑车,生怕累住姑姑。父亲的个头并不高,一米七不到,但就是这样一个矮个子男人,用自己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着温暖的家。父亲毫不怨言,始终默默付出。


两人路边歇息片刻,父亲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到不远处的烧饼店买回来两个烧饼,给姑姑一个,暂时充饥一下,然后骑上自行车,载着姑姑,一路朝着东边,向家的方向驶去。此时,太阳完全下山,城市的路灯纷纷亮了起来。


-4-


走出某县市,大概是晚上的八点多,突然没有了路灯,眼前漆黑一片,整个田地静悄悄的,路两边高大的杨树在风中只能听到枝条摇摆的声音,越走夜越黑,姑姑端坐在车后座有些后怕,屏住呼吸,好久不敢说话,父亲埋头骑着自行车,一路上也不说话。


走了不知多久,姑姑拍拍父亲的肩头,说哥,咱不如走到前面,碰到集镇或村庄停下来歇一歇,明天再赶路回家呢,摸黑路不安全。父亲听完姑姑的话,安慰道,没事的,不用怕,来时就摸黑路了,回来摸黑路,也没事,走吧,早点到家。


但不管父亲怎么安慰,姑姑心里面就是害怕,走了几天的黑路,姑姑都不害怕,就是快到家了,这一晚的黑路,却突然害怕了起来,越是害怕,公路上越是显得静悄悄的,一辆行驶的车辆都没有,看看周边,漆黑一片。


父亲心里其实也害怕,不害怕是假的,倒不是鬼呀什么的,他害怕的是路上抢劫的。那时社会治安不好,在家里经常听到外出的人们回来讲述碰到半路打劫的,有的甚至还丢上了性命,越想越后怕,头发支棱着,浑身冒汗。


但既然选择了摸黑路,又走出了某县市那么远,不可能再拐回去,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看见姑姑嘴里不停地说着害怕,父亲假装胆子很大,开始给姑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逗得姑姑大笑,爽朗的笑声在漆黑的夜色中飘荡。


又走没多远,突然姑姑发现前面不多远有几个黑影在路边站着。


影影绰绰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手里还掂着半截棍,姑姑一下从车子上跳下来,说哥,前面有拦截的,别走了,拐回去!


父亲抬头一看,果真打劫的!一握车闸,迅速从公路另一边原路返回,载上姑姑就跑。


那一刻,父亲和姑姑吓坏了。


父亲咬牙使劲地蹬着脚蹬,自行车仿佛长了翅膀一样,在寂静的夜色里一路往西飞跑。一看父亲和姑姑原路返回了,那几个半路拦截的人,竟不罢休!他们掂起手里的半截棍,撒腿便飞奔着追赶上来。


姑姑在车后座吓哭了,不停地催促父亲,哥,骑快点,哥,骑快点!父亲一句话不说,佝偻着身体卖命地蹬着脚蹬。自行车很争气,越跑越快。


但毕竟车后座载着姑姑和百斤麻绳,载重量大,速度有限。


眼看那几个人,沿着公路的另一侧要追赶上了,姑姑害怕得浑身抖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腔调,哭喊着,哥……快……快……跑……哥……快跑……,父亲依然一句话不说,只是默默地埋头蹬着自行车,初冬的夜很寒冷,但父亲厚厚的衣服明显湿透,脸上的汗珠往下淌。


或许该父亲和姑姑幸运,就在那几个人掂着半截棍要穿过公路,从另一侧过到父亲这侧的公路边时,突然十多辆大货车从背后飞速驶来,把父亲、姑姑和那几个人从中间隔开了,那几个人手里掂着半截棍在公路另一侧,傻愣愣地无法穿过公路过来。


抓住这个机会,父亲更加卖命地咬牙蹬着自行车。一连十多辆大货车呀,足足过了几分钟,也即是这几分钟的时间救了父亲和姑姑一命,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躲过了这一场生死大劫难,往前走了很远很远,父亲和姑姑才敢停下来歇一歇。


-5-


“以后再不摸黑路了。”停下来歇息时,父亲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第一句话就这样说,要不是那十多辆大货车,我们真不知道后果会怎样,姑姑吓得只是站在那儿,不停地抽泣,抹了一把又一把眼泪。


不知道歇息多久,父亲对姑姑说,今晚不能再走了,走,咱往前面走,看前面哪有村庄,咱先歇一夜,等天亮再回家。姑姑点了点头,抬头看了看四周,黑灯瞎火,一个人影都没有,夜依然静得可怕。


往前一直走,一直走,一个村庄的影子都不见,又走了很远很远,才终于在路边碰到一个村庄。那个村庄恰好在父亲和姑姑行走的公路一边,一户人家门口,又恰好有一个打烧饼的炉子,封了火,炉子周围暖烘烘的。


就那样,在那个烧饼炉子周围,父亲和姑姑蹲一夜。这个时候正值半夜,正是公鸡啼鸣时间,蹲在烧饼炉子周围,可以清晰地听见村庄里的公鸡一声接一声地叫唤。


第二天天亮,父亲和姑姑才敢上路回家。更让父亲和姑姑后怕的是,就在他们沿着公路边,朝着东边的方向回家的途中,路过半夜遭遇拦截的路段,路边一大片鲜红的血迹很是显眼,父亲第一直觉知道,昨天夜里这里出事了。


正值大清早,路边站着几个下地的村民,有的肩膀扛着锄头,围在那儿议论纷纷。


父亲和姑姑停下自行车,站在一边,听村民们讲,才知道:昨天夜里一个拉架子车的男子批发一架子车布匹回家路过这里,遭遇了半路拦截,好几个人拿着半截棍就朝头上打。


听到这里,父亲和姑姑想起了他们昨天夜里经历的惊魂一幕,有可能就是那几个手拿半截棍拦截他们的人打的,问其中一位村民,说具体情况不了解,那个被拦截挨打的男子,还是早晨附近一位村民下地锄草走到这里看到的,后来打了120,人拉走了,不知道死活。


越听越害怕,父亲庆幸地对姑姑说,幸亏那十多辆大货车救了咱俩的命呀,不然......真是老天爷保佑!说完,父亲和姑姑拥抱在一起大哭起来。


回到家时,已是下午的四点多。母亲正搂着出生才几个月的我,在堂屋东间休息,父亲和姑姑进了院子,把自行车往院子一放,就跑进堂屋找我和母亲。当时我和母亲都没有睡着,父亲抱起我,亲了又亲,亲了又亲,仿佛好久好久没有见。


姑姑给母亲讲述了他们昨夜经历半路拦截的事情。母亲一边听,一边不停地吸着冷气,听完,母亲呆呆地愣在那里,迟了好久,才冲父亲抱怨,走时,我就说别摸黑路,偏要摸黑路,以后饿死,也别出远门摸黑路,太吓人了。


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说罢,就起身去灶屋给父亲和姑姑一人熬一碗姜茶,然后从父亲手里接过出生几个月的我,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主,感谢神,不图这次批发麻绳挣钱多少,只要没事,平平安安地回来,这就是咱们的幸福。


父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责编:万虚舟

本文版权归属有故事的人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