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让你成为了谁?@村上春树

 冬天惠铃 2017-08-27

图片来自网络

有很多天没有写文了,有时候走在路上看着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和行走的人群,脑子里就会突然蹦出一些新的想法,一连几天断断续续的想也断断续续的写,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闲暇的时候喜欢走走停停地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只的习惯。

写作者通过一个个微小的文字符号搭成桥梁,达成一种默契,作者培养起一批读者,同时读者也在造就一群作者,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

而我首先是倾听者,然后才成为记录者。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阅读村上春树,最早的时候看的一本书是《当我在跑步的时候,我谈些什么》,那时的他跑过了很多的地方,看到了很多的风景,记录下很多铅字作品。村上以跑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先于作家,面前的他坦诚、谦卑也执拗。

后来看了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故事短小简明,发表这篇小说的时候,村上三十岁,那时的他整日忙于生计几乎没有时间去写文字,最简单不过闲暇的时候看看书,相比于借钱经营爵士乐酒吧来维持生计的生之艰,这已经是极大的满足和精神愉悦了。他、在大学就结婚了的妻子还有一只猫渡着平淡如水的生活。

村上春树的文字简单,小说里有小说。

《且听风吟》里穿插着哈特费尔德的小说,零碎闲散的笔调里或许都在保持一种距离感和尺度吧,生命里的经历,到头来无一不杳然而去,徒劳虚无,不如听风吟。

又过了半年,我看了他的《1Q84》。

发表这部长篇小说时,村上已经五十岁,那时的他大抵算得上是在写作的巅峰。我更喜欢这部小说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把作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恰恰是觉得精彩、精妙。创作的背景更加的宏大,线条也更加的明快。

《1Q84》里穿插着小说人物深绘里的小说《空气蛹》,《空气蛹》指引着原本认识保持着绝对好感,却活在两个平行时空的天吾君和青豆在这个世界重新相逢。随着《空气蛹》的被发现和变化逐渐牵连出一个叫“先驱”的隐秘邪教组织,而这个组织却是精神囚笼般的存在,极其荒谬。

《1Q84》,村上塑造的是一个世界。以此向“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1984》致敬,置身于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为了生存,必须尽快的适应它的规则。他和奥威尔的着眼点都在于对未来发出警示。他的创作受启发于1995年,奥姆真理教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这一社会现状,反思想腐蚀。

很多人都说村上春树是文艺青年的标配,书里大胆直白的性描写、故事里套着一个故事、爵士乐、还有似有若无的个性飘忽感、孤独感似乎都可以受到大众眼里文艺青年的青睐。文艺青年得潇洒、一切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艺术,而我却不这么觉得,取决于每个人对文艺青年的定义。文字的表达和人物的个性作为表象可以切中文艺的痛点和快感,但这些描写的背后呢?至少从处女作到《1Q84》我所看到的是从“小资”到人类处境的思考,从一种诗意的思辨到对现实的警告。

处女作《且听风吟》产生于一念之下,创作总是在深夜忙完工作之后,他不曾想能够写出来什么,但不是那一次的机缘巧合,村上或许不会走上文字道路了吧。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坐坐公共汽车,漫无目的地散散步,在附近的商店买买萝卜和大葱”。村上春树就是如此。

文字上的成名让他成为了作家,改变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可村上春树还是村上春树,生活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阅读写字,喜欢爵士乐、养猫咪、在长跑中不断掏出一些写文的片段式的灵感,和妻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

只是他的文字里借助不同事件倾注了自己的思考,人物投射着内心的自己,村上的写作之初先是为自己建造起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到,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

那些模糊的意像、简单轻盈、带着疏离感的文字或许无意指代具体要表达什么,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方式来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