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东纪事:绿洲里过宰牲节 | 故事学院

 alayavijnana 2017-08-27

图片源于网络


1999年至2004年年初,刘茁野作为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奔赴埃及,参与了开罗记者站的建立。常驻埃及的5年,他和同事报道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以色列从南黎巴嫩撤军、土耳其地震、阿尔及利亚地震、海湾空难等;采访了很多历史见证者,包括中东地区各国领袖,也包括很多在战争中挣扎的平民百姓。


精彩刺激的五年,使刘茁野感触颇多。十几年后,他用文字抒发出那几年身处中东动荡世界里的真实感受,与读者分享那些难忘的日子,难忘的经历。今天故事君就选取其新书《中东纪事》中的一节与大家分享。

绿洲里过宰牲节

by 刘茁野


在埃及工作5年多,我们熟悉了埃及的山山水水,熟悉了开罗的大街小巷,也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每逢节假日或者婚礼这样的盛大活动,埃及朋友总会盛情邀请我们到家里,一起参加他们的庆祝活动。这些埃及朋友的热情、淳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埃及朋友家出席各种庆典,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在一位普通埃及人家过的宰牲节。


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它像我国的春节一样,是伊斯兰教里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献祭牲畜,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每年12月10日。由于伊斯兰教历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比公历少十来天,因此宰牲节没有与公历相对应的固定日期,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又在夏天。


传说很久以前,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真主安拉,要他宰掉自己的儿子来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虔诚的易卜拉欣正要把儿子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儿子做牺牲。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都要宰羊献祭。


节日到来的那天,人们先要聚在一起做礼拜,然后开始宰牛宰羊。按照规定,这一天每家都要宰一只羊,或者由七个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即使家里很穷,也要宰一只鸡。但在城市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家也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宰好的牛羊。宰后得到的肉要分作三份,一份留给自己食用,一份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还有一份要送给穷人,济贫施舍。这些工作完成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


宰牲节那天,我们应埃及朋友之邀,来到了距离开罗不远的一处古老的沙漠绿洲法尤姆。主人平时在开罗工作,节日期间回到这里阖家团聚。


在主人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的老父亲、他的夫人和三个不大的孩子。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兴高采烈,那么的热情。女主人端过来一杯烫手的茶水,茶很浓,散发着香味,里面还加了不少的糖,这是埃及人最喜爱的饮料,也是隆重的待客方式。家里的老爷子拿来一支烟为我点上,然后执意要我吸上两口。我虽然不吸烟,但是老爷子的盛情根本无法拒绝。三个孩子拥过来,兴奋地用阿拉伯语问候我,和我聊天。


坐下以后,男主人和我们聊天,而女主人则在里外忙碌。古尔邦节是家庭主妇最忙碌的时候,她们要制作各种油炸食品,烤制各式的点心,作为接待客人和馈赠亲朋的礼物。这些食品的质量味道,往往成为亲朋们评价各家媳妇是否贤惠的一个标准,因而这个节日也成了主妇们展示手艺与持家德行的重要时机。


埃及人过宰牲节,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提前很多天便开始准备,那几天,家里的主妇尤其忙碌。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打扫房间,采购糖果食品。各种由面粉和蜂蜜制作的糕点、各种口味的椰枣是最主要的节日食品。大人们还要给家里的孩子们添置新衣服,买玩具。对于那些孩子比较多,又比较贫困的家庭来说,节日的来临意味着孩子们终于可以有新衣服穿,有自己盼望了一年的新玩具,也终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美味食品。在这个小城的公园里,我们看到,不少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到了这里,他们会在公园里待上一整天。他们把家里的桌布、毯子铺到公园的草坪上,上面摆满全家人最喜欢吃的食品和饮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唱起节奏感十足的阿拉伯流行歌曲。此时的公园里已经搭起了几个旋转木马一类的巨大游乐设施,孩子们在那里开心地游戏,


叫嚷着,蹦跳着。也有的孩子在围着家长,吵闹着要钱,然后去小商贩那里买些零食或者小玩具。


节日当天,在做完礼拜之后,宰牛宰羊自然就是宰牲节的高潮了。主人早已经备好了待宰的羔羊。这时候羊被牵到了屋子当中,一把锋利的弯头小刀已经在一旁准备就绪。宰羊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自然是全家老少一起上阵。主人邀请我们一起参与,但我们还是有些胆怯,只在一旁观看。一刀下去后,羊悄无声息地倒下了,鲜血汩汩地流淌出来,四周的孩子们并不惧怕,而是兴奋地用双手去蘸血。随后孩子们在家里的墙上和家具上拍上自己的血手印。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上苍的庇护和保佑,来年一年都会健康幸福。


随后主人熟练地将宰后的羊剥皮,清理内脏,分割羊肉。我们随孩子来到街上,看他们把血手印相互拍在对方的身上作为祝福。街道上,有些孩子还把血迹涂抹到自己的脸上。而此时,不少家庭的大门上都已经密布血手印了。有人在街上刚刚宰了一头牛,血水顺着街道流淌,有人在忙着用水冲刷,倒在地上的牛正在被肢解,空气中能闻到血的味道。


埃及人口多,但因为地处沙漠,能够用于耕种和放牧的土地不多,每到宰牲节前,埃及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活羊供应市场。那几年,来自澳大利亚的绵羊最有市场。我国驻埃及使馆商务处的同志曾经给我们介绍说,中国的一些商家也尝试着向埃及出口绵羊,但因为经验不足,路途遥远,运到港口的羊好像晕船一样,左晃右晃不能自己走出船舱。埃及进口商担心这些羊不能活到节日那天,就拒绝接收。据说,埃及商人在船舱前放置一块低矮的类似门槛的木板,凡是能跨过门槛走出船舱的羊,他们就领走,否则就退回。最后多数羊都被退回了,只有那些最坚强的羊,才勇敢地跨过了门槛,进入埃及的大门,并最终走向了人们的餐桌。


我们这些置身交易之外的记者,听到这个故事一样的卖羊经历,都忍不住乐了。当然我们是不会在那些出口羊的商人面前笑的。他们既然生意没做到圆满,但其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选自《中东纪事》刘茁野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



责编:笑笑

本文版权归属有故事的人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