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承气汤里的枳实,你用对了吗?

 朱1971 2017-08-28

本草真源

枳实的和古书不一样了

 

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记载的方大多是中医的经典方,其中只有四味药的大承气汤是张仲景下法中的经典方了,小编还依稀记得张仲景大承气汤的方歌

来来来,背诵一下大承气汤方歌

来自本草真源

00:20

该语音由 灵猫法师的小猫 友情出演~


大黄四两朴半斤,

枳五硝三急下云;

朴枳先熬黄后入,

去滓硝入火微熏。


大承气汤以大黄、厚朴、芒硝、枳实四味药治疗阳明腑实证,其症状非常经典:痞、满、燥、实。可是最近小编发现张仲景的大承气汤中的枳实并非我们现在药典记载的枳实(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那张仲景老先生用的到底是什么呢?


小编经过一番考证,发现张仲景老先生用的是枳壳而非枳实,《伤寒论》中的枳实在大承气汤中主要作行气散结,和厚朴配伍,助大黄、芒硝的泻下之力。


看到这,你可能会立马辩驳我,简直胡说八道,哪来的无知小儿!我用了这么久的大承气汤,从没用错,你现在说应该这样用,简直是无稽之谈!!!(拂袖而去)

等等,等等......我话还没说完嘛,如果各位有时间就看看本人对枳实的一些考证,我们再来讨论对错嘛,下面将是大篇正经文字来袭,请备好风油精!!小编将从《伤寒论》中枳实的来源和记载的药性来考证,各位如有闲暇,请接着往下看。


一、在宋代以前枳实都是来源于枸橘


枳实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在这里的枳实只记载了名字和功效,对其他的没有过多记述。


但是在古代只言片语中,考古文家们发现了古人对枳这个植物的一些简单记述。(不得不说学中医药真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比如这个关于枳的记载就是从古代的诗词,歌赋,文化、生活习惯等中找到的只言片语)在战国、宋王'风赋'中说:“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后人解释说,疏:“枳木多枝而曲,所以来巢也”。后汉书“以枳棘为恶木,殆因其木枸曲而多刺故也(枸即弯曲的意思)”。以上描述表明枳为木本,枝条弯曲,长有很多刺



植物 枳(又名枸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宋代,苏颂说:“枳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在《证类本草》中出现枳实的图画,并描述枳的植物形态“均为茎干多棘刺,叶为三小叶而成”。


证类本草中关于枳实的图


从植物形态来看,枳即为现代植物学里的芸香科枳属植物枸橘。在魏晋,南北朝对枳实的运用有一定的补充。在《雷公炮制论》中将枳实分为了枳实、枳壳。在唐《药性论》中首次对枳实,枳壳的功效做了区分,但是其植物来源没有什么改变。


而后宋代《图经本草》又云:“今医家都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在这里表明枳实入药已经发生改变,不再用臭橘(臭橘即指枸橘,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道:枸橘,又名臭橘,处处有之......形似枳实而壳薄)。


其后医家也多延续其观点,不再用枸橘,经考证表明宋代后的枳实多用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的果实,枸橘多做次品在某些地方仍在运用中,叫做绿衣枳实,现多把这种作为枳实的伪品。


同时,以前的枳实生长的环境和现代的枳实的生长环境不同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北则为枳”,表明以前枳实生长在北方,在《图经本草》中记载的汝州枳壳和成州枳实,其中汝州和成州分别指河南临汝县和甘肃成县,也属于北方。


淮河流域图(图片来自网络)


《本草纲目》引用“ 颂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江湖州指现在江西和浙江,在其生长地区转变到南方,现在的枳实也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等地,主要为南方地区进一步表明宋代以后所用枳实并非枸橘,而为现在的酸橙,同时现在也把甜橙的幼果入药。所以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所用枳实植物来源为枸橘


二、以前的枳实用的是成熟的果实


在《伤寒论》大承气汤中枳实用的是成熟的果实。在古代由于实有充实、充满之意,所以对成熟之果实、种子称之为实。《神农本草经》以实命名的有柏实、槐实、鸡头实与积实四种,《名医别录》中以实相称者则达32种,以其所载采集时间可以看出这些以实相称者均为成熟的果实


枳 成熟的果实(图片来源于书 中国柑橘品种 上图) 


唐,陈藏器说:“本经枳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这里表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枳实在九月、十月采收。《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的古著,所以,《伤寒论》中的药物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基本相符。此外《名医别录》在枳实条下云:“枳实采,破令干,除核,微炙令香用。”这里的除核,表明以前采的枳实有核。现所用枳实为5、6月间采幼果,是无核的,只有7、8月所采成熟果实才有核。更加说明了以前记载的枳实为成熟的果实。


枳实、枳壳药材图 (图片由 学徒稳稳 摄)


而后在南北朝《雷公炮制论》中出现了枳实、枳壳的区别“枳壳、枳实同一种,但采有迟早,分老嫩而名也。”这里把小者作为枳实,大者作为枳壳,两者药性有不同。这以后的枳实就是指未成熟的果实了,成熟的果实叫做枳壳,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枳实还是枳壳


枳壳的名字最在出现在唐代的《雷公炮制论》中,宋代《开宝本草》中将枳壳与枳实分开使用。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和枳实的功效基本相同。但在药性上枳实性更猛烈,主治下,用于治疗心下痞,脾血结等;枳壳性稍缓,主治高,用于治疗胸中痞,肺气结等。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方剂中的单味药的用量一般为二两,按柯氏法换算(汉时一两合15.625 g),则为31.25 g。含有枳实的方有23条,其中枳实的用量多为二、三枚,最多为5枚如果是现代的枳实,5枚也只有9.4g(现在的枳实一枚约1.88 g)。若以现在的枳壳称量,则用量是相符的(现在枳壳一枚约14.47 g)。


同时在张仲景大承气汤的方中,枳实行气消积以治“痞”,由于大承气汤证为痞满燥实俱重之侯,所以四味药用量大体相当。方中大黄四两,厚朴半斤,芒硝三合,枳实5枚。按柯氏法换算,则为大黄62.5g,厚朴125g,芒硝 51g。若以现在的5枚枳实(9.4g)配入,显然与其它三味药不成比例。以枳壳入药其比例就显得合理了。


在《本草经集注》中关于枳实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枳实的性味增加了“味酸”一项,功效新增了“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这些功效大多基于《伤寒论》中对枳实的运用总结出来的。《伤寒论》本没有枳实、枳壳之分,在现在看来枳实和枳壳药效的描述和《伤寒论》基本相符。所以从剂量和来源来看枳壳更加符合《伤寒论》中张仲景关于大承气汤的记载


以前枳实以枸橘成熟果实入药,性味记载为苦、寒,现有学者提出枳实的性味应该偏温,现以柑橘属植物酸橙入药,性味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变化。现在枳实、枳壳主要用于理气消痞化痰,以前选用枸橘入药的枳实,性寒凝,疗效必然不好。所以运用现在的枳实需要考虑其药性在古书中的变化了


现在医家对大承气汤的运用的时候,对于枳实的用量已经有所改变,大多用5~15g左右。现在枳实已改用酸橙等未成熟的果实入药,在明清时代,大家对于大承气汤的运用根据入药的改变,总结了更多的心得。所以大承气汤在配伍上对于大黄、芒硝、厚朴的剂量相对于《伤寒论》已有一定的改变,使他更加对症。


所以大家在应用古方的时候需要多多考证,和实际用药经验相结合,不能一味地遵循古方。对于枳实的运用,各位在用药的时候是否有更多的心得体会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若有纰漏,请批评指正。同时感谢本草真源各位小伙伴的支持与帮助,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谢宗万老师,在此对其贡献表示敬意,请多多指教。




第16期微课,正在秘密筹备中,届时一起来听,来看,来玩(玩什么玩,妈妈叫你学习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