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作品介绍] 这首民歌赞美了一个能骑善战的北方女子的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 [注释] ①叠双:一箭双雕。 [译文] 李波的小妹妹叫雍容。 她撩起衣裙放马奔驰时快得像被风卷起的蓬草。 不管是左射还是右射总能一箭双雕。 李家女子尚且能够如此, 李家的男子还有谁敢与之相比呢? 我国北魏时期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这时期有位著名女性名叫李雍容,英勇善战,她的精神,广为民间传诵,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这是北魏中期一首诗辞,此歌展现北方女子飒爽、英武的巾帼风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骑术高超,箭法精湛,风卷蓬草,一箭双雕。最后一句话点明主题,妇女如此,男儿还了得!强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国的起义队伍。 北魏献文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纷纷投靠豪强人士,以寻求庇护。李波便是反抗政府的一支强大豪强军队,而勇敢善战美貌非凡的李雍容,便是这支军队的首领之一。 李雍容巾帼不让须眉,引领强大的反抗军队,致使政府军动用二十万强行平叛下去,伊人自香消玉殒,任凭后人吟唱其风流韵史。除了尚武外,李雍容还具有不为人知的浪漫情怀,后人有诗评其曰: 未解有情梦梁殿,何曾自媚妒吴宫。难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海棠花下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 佚名 贰/ 在古代,鸡泽不少妇女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儿那可逢?” 《木兰辞》中的木兰故事就是依据李波小妹李雍容的故事演义的。 李波小妹: 2、文章中所体现的是: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这个事迹正是体现了民风的勇悍,时代请神强厉激进的历史阶段。 佚名 叁/ 透过这首诗仿佛一个鲜衣怒马、弯弓驰射的巾帼英豪从历史的画卷中苏醒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李波小妹歌》和大名鼎鼎的《木兰辞》都是北朝乐府中的民歌,描绘的同样是刚健雄武的北方女性形象。但雍容和木兰二者的下场却截然不同。花木兰这个虚构的人物替父从军,沙场苦战十二年,保家卫国受到可汗的奖赏、百姓的敬仰名扬千古。雍容这个历史中鲜活存在的女子却倒在了血泊之中。有关李波小妹的史料主要在《魏书·李安世传》中,北魏献文帝时,广平人李波发动了反抗北魏的起义,当时的百姓歌颂李波小妹的歌谣,就是这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后被李安世诱捕,子侄三十余人被杀。李波其人不过是在历史中留下聊聊数十个字,雍容更是只在这首歌中提到,雍容的下场如何,我想其在家破人亡之际,不是被杀就是沦为奴仆,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献文帝是后来大名鼎鼎一力推行汉化的孝文帝的爹,献文帝时北方的胡汉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自西晋永嘉南渡以来,比方沦落五胡之手,伴随着血腥屠杀,留在北方的汉人十廷不留一二,豪族大姓被迫结坞壁以自保。伴随着北方王朝一统的步伐,这些豪族大姓成为了王朝一统的牺牲品。李波就是这样一个豪族大姓,坞壁首领,他以一隅对抗中央,反抗北魏的统治,自然在魏书中没有什么好形象,连带他的妹妹雍容的历史形象和地位也比不上,北方鲜卑妇女形象化身的花木兰。历史总是这样让人不忍卒读,通过一两处微小的细节,往往看到的是隐含在历史深处的鲜血。 佚名 肆/ “风萧萧兮易水寒, 佚名 伍/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此曲属于“杂歌谣辞”。所谓“杂歌谣辞”,是乐府机构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性质和乐府民歌相似。其中“歌辞”是入乐的,“谣辞”则是未入乐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辑有《杂歌谣辞》七卷,其中“歌辞”四卷,“谣辞”三卷。 这首诗出自《魏书·李安世传》,据记载: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李波,宗族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大量收容为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百姓,并用武力对抗官军的剿捕。对于他们,官府和地主豪绅引以为患,“刺史李世安诱杀之”。但民间百姓却十分喜爱这位率领他们抗暴的英雄,何况又是被官府骗去“诱杀”的。因此百姓却作歌赞美李波小妹的骑射本领,由此来赞扬颂扬了李波一伙的武艺高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诗文是赞其骑术诗人赞美李波小妹,主要是夸奖她惊人的骑术和射技。“褰群逐马如卷蓬”是赞其骑术;“左射右射必叠双”是夸其射技。“褰裙”是飞身上马的动作,也体现了女性的特征。因为女性穿着长裙,上马时需要撩褰起来。“逐马”是策马飞驰。透过“褰裙”、“逐马”这两个动作,已很形象地凸显出李波小妹干练又矫健的身姿。诗人为了让人们得出一个更为生动具体的印象,又缀上一个比喻:“如卷蓬”。卷蓬,是随风翻卷的蓬草。用“卷蓬”来形容小妹的骑术,不仅是显示其快——像蓬草随风一样翻卷不停,而且还显示其轻快。因为蓬草本来就很轻,在疾风中就显得更加轻盈。用此来形容李波小妹的骑术,更能表现出她骑马疾驰时轻松从从容之态,也更能凸显其马术的精湛。下面接着夸奖她的射技。“叠双”,是一箭射中两个猎物。一箭中鹄已属不易,何况还一发双贯呢!北朝时也曾出现过一个神箭手叫长孙晟。有次北周派他送千金公主去突厥与摄图完婚。“摄图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食,图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北史·长孙晟传)。但长孙晟是男的,小妹则是女的,是古代唯一能“叠双”的女英雄,因此更显得难能可贵。更何况,李波小妹的射技还超过长孙晟等男子,因为她能左右开弓,而且都能一发双贯——“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就更令人叹服了。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左右开弓都能“叠双”,但透过这种夸张式的描述,再联系上句所描绘的精湛的骑术,一个驰骋于北方原野上英武矫健又武艺高强的民间女英雄形象,就活生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美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民间女英雄形象,(如果仅从这点来说,它的美学价值并不如《木兰辞》)作为一个读者,当然也不会满足于欣赏这个形象的本身。读者要思索的是:当南朝的姑娘们在“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感受着春光,以及“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子夜歌》)享受着爱情时,北方为什么会出现木兰、李波小妹这些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又技艺精湛的女英雄?人们又为什么要歌颂和赞美这类女英雄?这只能从时代风尚、地域条件和政治状况则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有关时代风尚,在此前的《紫骝马歌》、《捉搦歌》中已做过较多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言。第二个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分析的那样:“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引者按:这里的‘山东’、‘山西’是指太行山以东和以西,并非今日的山东省和山西省)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努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曰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引者按:这里引用的是《诗经·秦风》篇)。其风俗声气,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按:即流风余韵)犹存耳”(《史记·赵充国传》)。这种地域因素形成的风俗声气,不但造就了男子的英武之气,对女人也产生很大影响。汉乐府《陇西行》中就说过:“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何况到了北朝时代,已经不是“处势迫近羌胡”,而是“羌胡”入主。中原战乱频仍,这当然会产生木兰、李波小妹这类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了。第三个原因是由当时的政治状况决定的。北魏初期,官吏虽也贪婪横暴,但北魏统治者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予以节制如元明帝拓跋嗣曾遣“使者巡幸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jī,持有),悉簿为脏”(《魏书·太宗纪》)。献文帝拓跋弘曾“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魏书·张衮传》)。直到孝文帝太和五年(481),还规定“枉法十匹,义脏二百匹,大辟”(《魏书·刑法志》)。但到了北魏后期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时,随着宫廷内乱和宦官专权,政治日趋腐败。朝中权贵如吏部尚书元晖,咸阳王元熙等公开卖官鬻爵,索贿受贿。州郡刺史、太守更是“聚敛无极”。如当时的税制规定,每户交纳的户调每匹的长度为四丈,可是相州刺史奚康生却要求每匹的长度为七、八丈,几乎翻了一倍。(《北史·卢同传》)。租米也是如此,“魏、齐斗、称,与古二为一”。一斤等于古时两斤,百姓交的租米,自然要多一倍。北地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难,这就更加速了北朝小自耕农的破产。再加上当时战乱不息,兵役、徭役也使得百姓忍痛离开乡土,流离逃亡或聚众抗暴。《北史·孙绍传》描述当时小自耕农的处境是“竟弃本生,飘藏他土。或诡名托养,散没人间;或亡命山薮,渔猎为命;或投仗强暴,寄命衣食”。据史载,从孝文帝后期直到魏亡,农民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仅在宣武帝元恪统治得到十五年中,前后就发生过幽州王惠、齐州柳世明等十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首诗中所歌颂的李波,就是一位收容流民,以军事行动抗租、拒税的一位“豪强”。所以诗中歌颂李波小妹的武艺高强、英勇矫健并不是歌者的终极目的,他的创作目的在于最后两句:“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安可逢”,即怎么能够抵挡!这是篇末点题,歌者在此敞开心扉:是要籍李波小妹来歌颂李波,以至整个抗租、拒税的抗暴队伍。反映了歌者对当时统治者腐败政治所造成的社会动乱的不满,也反映了民间歌者对民间百姓铤而走险,结成团伙来抗租、拒税的支持,乃至对这支队伍的领袖李波被官府“诱杀”的同情。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前面对李波小妹的矫健骑术和精湛射技的夸张渲染,已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再用她来反衬李波和整个抗暴队伍,已不需再加描绘,就可以想见这些男子汉们的叱咤风云之状了。诗人用反问句式“安可逢”作结,表现了歌者对这支抗暴队伍必胜的信念,也充满了自豪感。显然,歌者已把自己当成这支抗暴队伍中的一员了。 佚名 《李波小妹歌》 [乐府诗集·北朝乐诗] 李波小妹字雍容, 白话译文: 李波的小妹妹叫雍容。 她撩起衣裙放马奔驰时快得像被风卷起的蓬草。 不管是左射还是右射总能一箭双雕。 李家女子尚且能够如此, 李家的男子还有谁敢与之相比呢? 仅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泊客以为,这首《李波小妹歌》是泊客介绍《乐府诗集》以来最低的。但是,这首诗却又是大名鼎鼎的。因为,据专家考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依据李波小妹李雍容的故事演义的。 据《魏书·李安世传》,北魏献文帝时,土地兼并严重。广平人(河北邯郸)地方豪强李波发动了反抗北魏的起义,这首《李波小妹歌》就是当时的百姓歌颂李波小妹的歌谣。李波后被相州刺史、赵郡公李安世诱捕,子侄三十余人被杀。 《李波小妹歌》浅显易懂。第一句“李波小妹字雍容”是介绍李波小妹的字,第二句“ 褰裙逐马如卷蓬”是夸奖李雍容的骑术,骑上快马就如同被风卷起的蓬草那样轻快。第三句“左射右射必叠双”是夸奖李雍容的射技。骑术既高,射术更佳,居然左右两只手都能一箭双雕。这样的射术别说花木兰比不上,就是有史载以来,似乎也只有李雍容一个。最后两句“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既是夸耀女子李雍容,也是鼓励李家男子。 《李波小妹歌》这首民歌赞美了一个能骑善战的北方女子的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也赞美了反抗严酷剥削官府的起义军。 有一点泊客想不明白,就《魏书·李安世传》来说,是夸奖李安世设计歼灭了地方豪强李波一族,而《李波小妹歌》确实在赞美“贼首”之一。作为北魏乐府,难道就是这么的“政治立场”不分吗? ![]()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