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四十首《李波小妹歌》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李波小妹歌


        [乐府诗集·北朝乐府·杂歌谣辞】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作品介绍]

这首民歌赞美了一个能骑善战的北方女子的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

      [注释]

  ①叠双:一箭双雕。

  [译文]

李波的小妹妹叫雍容。

她撩起衣裙放马奔驰时快得像被风卷起的蓬草。

不管是左射还是右射总能一箭双雕。

李家女子尚且能够如此,

李家的男子还有谁敢与之相比呢?

赏析

我国北魏时期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这时期有位著名女性名叫李雍容,英勇善战,她的精神,广为民间传诵,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儿安可逢?
       这首诗赞美了一个能骑善战的北方女子的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一位刚健勇捷的女子战将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北魏中期一首诗辞,此歌展现北方女子飒爽、英武的巾帼风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骑术高超,箭法精湛,风卷蓬草,一箭双雕。最后一句话点明主题,妇女如此,男儿还了得!强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国的起义队伍。      
       李波是广平豪强,宗族强大,屡破官军,各地流民争相投奔。由此可见,
农民起义背后都有汉族豪强或明或暗的支持。表面看是民族矛盾,其实是对土地的争夺。 

北魏献文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纷纷投靠豪强人士,以寻求庇护。李波便是反抗政府的一支强大豪强军队,而勇敢善战美貌非凡的李雍容,便是这支军队的首领之一。 

李雍容巾帼不让须眉,引领强大的反抗军队,致使政府军动用二十万强行平叛下去,伊人自香消玉殒,任凭后人吟唱其风流韵史。除了尚武外,李雍容还具有不为人知的浪漫情怀,后人有诗评其曰:

未解有情梦梁殿,何曾自媚妒吴宫。难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海棠花下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

佚名

赏析

在古代,鸡泽不少妇女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儿那可逢?”

《木兰辞》中的木兰故事就是依据李波小妹李雍容的故事演义的。
        《魏书.李孝伯传附李安世传》载:“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刺史薛某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其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百姓为之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儿那可逢!……安世设方略诱波及诸子侄三十余人,斩于邺市。”

李波小妹:
        1、背景:在
北魏献文帝时代,广平(今河北北曲州北)人李波以其宗族为基本力量,发到反抗北魏政权的起义,一时威震中原。李波的妹妹以“雍容”为字,弓马娴熟,轻盈矫健,一时享有盛名。民间流传起的歌谣。
        2、
文章所表现的是:以为刚健勇捷的女子战将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木兰:
       1、背景:木兰是写于中国
古代女子从军史时所做的诗作。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2、文章中所体现的是: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这个事迹正是体现了民风的勇悍,时代请神强厉激进的历史阶段。

佚名

赏析

   

透过这首诗仿佛一个鲜衣怒马、弯弓驰射的巾帼英豪从历史的画卷中苏醒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李波小妹歌》和大名鼎鼎的《木兰辞》都是北朝乐府中的民歌,描绘的同样是刚健雄武的北方女性形象。但雍容和木兰二者的下场却截然不同。花木兰这个虚构的人物替父从军,沙场苦战十二年,保家卫国受到可汗的奖赏、百姓的敬仰名扬千古。雍容这个历史中鲜活存在的女子却倒在了血泊之中。有关李波小妹的史料主要在《魏书·李安世传》中,北魏献文帝时,广平人李波发动了反抗北魏的起义,当时的百姓歌颂李波小妹的歌谣,就是这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后被李安世诱捕,子侄三十余人被杀。李波其人不过是在历史中留下聊聊数十个字,雍容更是只在这首歌中提到,雍容的下场如何,我想其在家破人亡之际,不是被杀就是沦为奴仆,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献文帝是后来大名鼎鼎一力推行汉化的孝文帝的爹,献文帝时北方的胡汉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自西晋永嘉南渡以来,比方沦落五胡之手,伴随着血腥屠杀,留在北方的汉人十廷不留一二,豪族大姓被迫结坞壁以自保。伴随着北方王朝一统的步伐,这些豪族大姓成为了王朝一统的牺牲品。李波就是这样一个豪族大姓,坞壁首领,他以一隅对抗中央,反抗北魏的统治,自然在魏书中没有什么好形象,连带他的妹妹雍容的历史形象和地位也比不上,北方鲜卑妇女形象化身的花木兰。历史总是这样让人不忍卒读,通过一两处微小的细节,往往看到的是隐含在历史深处的鲜血。

佚名

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为酬一己,荆轲的苍凉悲歌,竟成千古绝唱。有时,让人也想,那时与强秦争斗的,不惟燕赵之地,再东的齐,中原的韩魏,南边的楚,处境相似,却少有撕天裂地之音。此种不同,或可疑为地气,抑或视为民风与民生吧。 
  荆轲之行,没有成功,据说是剑术不精。不过这没关系,既有强民,必有雄风。几百年后,又一支歌唱起来了,那冲天豪气,也令人心旌摇动,感慨不已: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歌》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民歌,解放后出版的好几家中国文学史都提到它。诗中提到的那个李波,当然也包括他的小妹李雍容在内,是北魏孝文帝时的广平人,而那时的广平之地,就在今日邯郸东部域内。以此说来,李波和他的小妹李雍容,也就是邯郸的先民了。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句,这话实在大有历史渊源,它与我们国家的形成,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单说关系密切尚有点不够,应该说是同在才恰当。旭宇先生曾以为,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黄帝与蚩尤之战,那战场就在河北。再往后,黄帝族与东夷族的冲突,河北又是少不了的。战国时期,河北卷入的军事冲突最多,而两晋还有南北朝时期,作为我们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融合就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再往下,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河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域。由此说来,河北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承担的苦难最多,付出的努力最大,由此积淀的历史文化也最深厚,最有地方特色,或者可以被理解为民族早期发展的缩影之一。旭宇先生还说,战争不是唱一曲田园牧歌,那是生存与死亡的较量,感慨悲歌也好,慷慨悲歌也罢,它的另一面,就是英勇不屈,就是视死如归。我想,这种卓见,多半能点明河北先民的历史性格。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南下,是一边与汉族冲突,一边汉化,不少人最后就进入汉族的族群内了,没有进入的,不少人也要与汉人杂居,也就成了邻居,和平演变,和平共处的事情早晚要发生的。不过,在历史进程中的事物,矛盾的转化常常使现实存在变得异常酷烈,那时候,这种酷烈就是军事冲突,就是战争。同游牧民族的汉化一样,北方的汉民在生存与发展中,也在向游牧民族学习,李波小妹的英武之风,不用说是在向骑马弯弓的游牧民族看齐,而不是向“孔子曰”看齐,这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当然也是我们先民曾亲历的生活之境,生存之路。 
  再说李波的小妹,这个少女英姿飒爽,风神无限,千古一见。你看她一手牵住衣裙跃身上马,像风卷干蓬草一样在旷野中疾驰而去,更神之处是,在逐马疾驰中她伏身在马背弯弓射杀,且不是箭无虚发,而是一箭射双。诗所赞叹的是,一个女人都这么能耐,那她家的男人们又该多么的英武强悍呢?当然,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不过这诗是民歌,是民谣,是老百姓嘴上的顺口溜,因为真实,因为生动,因为牵动了好多人的心弦,所以传唱既久且广,就被文字记下来了,这样的诗不同于后来职业文人的“为赋新诗强说愁”。 
  史载,生活在北魏时期的广平人李波家族,因与鲜卑人的政权――官府发生过很多冲突,官府剿捕,最后不胜而亡。其实应该说,北魏时期,包括著名的孝文帝改革时期,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也不是一片玫瑰色,那时,地方上有很多逃租抗税的农民,纷纷依附李氏家族。当然,农民的逃税抗租对不对,这些人算良民还算刁民且不说,但在巨变时代不愿做顺民的人还是愿意到可与官府做抗衡的李氏这里来寻一些保护的。其实,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接受官府的保护,代价就是按时交税也就是交保护费,现在他不愿意把保护费交给官府,却要投靠一个民间崛起的势力,这种投靠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他们还是要这么做,这就很有点意思了。当然,这里到底有什么意思,也不必细究了,但在那个时代,这也不稀罕。 
  此前不远的晋室南迁时,与广平向东向南相邻 的兖州、徐州一带就有汉人筑坞为堡自卫,他们聚一两千人,形成一个军事集团,这种军事集团的首领不少人后来成了东晋政权的名臣。李波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是北魏政权相对比较稳定的后期,这使他不得做正史清流,但现实的尚武精神是一点不少的,那些前来依附于他的农民,亦不见得一点厉害不懂,只是也有一腔的豪气,有些事情实在忍无可忍了,于是也就要来做一个了断。只是骑马射箭,刀枪对峙的本事要差一些,不要说对老李家那个有名在外的男人李波,就是对那个侠骨柔情的李雍容来说,也要差那么一截子。所以,小时候听上年纪的人说古,有一句话让人记住不忘,那就是“山东出响马,山西出良民”。这山东一说,可不是单指现在的山东,是包括河北在内的太行山以东。至于那“响马”也是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他们敢作敢为,为了一个义字,为了一个义举,时时连命都不顾。 
  《李波小妹歌》唱过之后,再过200年就到了盛唐时期,一些在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也时时走马邯郸,还在感受着一种酷烈的民风。诗仙李白有一首五古《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有句: 
  “…… 
  赵俗爱长剑, 
  文儒少逢迎。 
  闲从博陵游, 
  畅饮雪朝酲。 
  ……” 
  李白的“广平”,该是现在的永年县广府城,隋时属广平郡,唐时属河北道。隋唐更替之际曾先向隋王朝发难,后又是与李渊、李世民父子争锋的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所建夏国的都城,那时也是很有名的。当然,那时的道路受开道条件限制,绕弯的多,虽然这样,现在从邯郸到广府城走319国道计程也要50华里。这是附带的几句话。这里要说的是,也是一名剑客的李白,他来到邯郸城所见的就是当地人们喜欢舞刀弄剑,而且还是一种风气,是一种社会的大众性的共同爱好。这使李白很感兴趣很快就混熟了,说不定还有点回家的感觉,要不,怎样地在与赌钱鬼子们厮混,又怎样地痛饮到一醉方休啊? 
  还有一个叫高适的盛唐诗人,与杜甫的关系据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错,他同李白一样,进到邯郸界,就注意到了邯郸的尚武民风。文学创作上,作家的个性,作家的审美注意,常常影响着作家的观察方向,当然也影响他们的观察内容。所以,高尔基说,作家和普通人同时睁开眼睛,作家看到的东西一定比普通的人要多。其实,要是两个作家同时视物,个性不同,所见也会有区别的。高适这人,长期从事军事工作,也算是个军旅诗人,用现代话说,就是部队作家了。他到四川做过剑南节度使,那时杜甫正住在成都草堂,本来好友相聚应该不错,不料杜甫一句大言危及了高诗人的权威地位,两人闹翻了。现在要说的是,高适的军人眼光,爱好,兴趣,使他同李白一样对邯郸民的尚武之风特别敏感,他有一首乐府《邯郸少年行》这样写: 
  邯郸城南游侠子, 
  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 
  几处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 
  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 
  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 
  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 
  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 
  往来射猎西山头。 
  高适眼中的邯郸少年有游侠古风,尚义,尚武。在他看来,在这人情淡薄、趋利远义的时下,求友于肝胆之间才是他最喜欢的。同是盛唐著名诗人的王昌龄也有一首同体同名的诗甚好: 
  “秋风鸣桑条, 
  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 
  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 
  回身却月佩弓弰。” 
  尚武少年,雄风所在,是饮美酒,掣黑雕,射杀猛虎,还可以很潇洒地像那个传说中的后羿一样以弓却月――他不需要如后羿一样真的射出箭去,他与月神嫦娥并无怨情,但他的回身佩弓,却实在优美至极,余威烈烈。王昌龄说,那老虎的出现导致“空营”,营中的兵勇呢?是被老虎吓跑了?还是被老虎吃了,伤了,以至有等于无呢?王诗人不说,咱也不猜,不过,那射虎少年之胆气,之豪气,之射艺,实在令人不能不说一声“高,实在是高”。 
  那个时候的邯郸少年,并不只是替朋友报仇,也不是只会射虎,他们的侠,说的现代一点,就是做一些与自己无关的或者是自己职业以外的事。替朋友报仇的事,其实可以推给官府去做,官府做的好自然是应该,做的不好,让人们生怨,再生恨去,反正事不关己可以挂起。不过他愿意挺身而出,这当然是一个义字当头,不过也是在替官方承担责任,或许也是给社会添了新的麻烦呢。射虎也是这样,让虎跑到县大堂上去,县太爷自然要招呼整天在堂前堂后走来走去的衙役们来赶它,但少年还是自己上前去了,这也算是自己义务承担的社会责任吧,用现代的话说叫“志愿者”。那时还有一个叫郑锡的人写了一首五律,题做《邯郸少年行》,其中有句“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还有一个
郑鏦的诗人也有一首五律,题做《邯郸侠少年》,诗云: 
  “夜渡浊河津, 
  衣中剑满身。 
  兵符劫晋鄙, 
  匕首刺秦人。 
  执事非无胆, 
  高堂念有亲。 
  昨缘秦苦赵, 
  来往大梁频。” 
  可见邯郸古风中侠肝义胆原来也有对社会的关注,侠是勇力,义是胆识,出于一己,之于他人,这是一域民风民气,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多半非关个人情致,不然不会长期存在。 
  再到清时,乾隆作诗,叹曰:“邯郸复多游侠子,鸣镝离弓双兔死。”到晚清,就是在李波小妹李雍容“褰裙逐马” 的广平府府治广府城有一个叫杨露蝉的青年,三下河南陈家沟,学得太极拳。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电影好像就叫《偷拳》,写的是杨露蝉河南学拳的故事,后来还据此出了一本连环画。在杨露蝉的影响下,广府城多家拳坊并起。其实在杨露蝉之前,广府城的习武之风也很浓烈。只是杨露蝉成名之后,其前的历史存在就暗淡无光了。杨露蝉的偷拳加上他的悟性终于成了天下一流功夫,把俄国拳师打倒在地,在外国的洋鬼子们看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年代也算是替我们出了一口气,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邯郸古风的一种延续吧。 
  不过时代终于变了,太极拳在杨露蝉的后人手中终于完成由技击到健身的转变,这是一种微妙,更是一种精妙,但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潜在的文化积淀,是那样的厚重,叠合了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叠合了李波兄妹的骠悍英姿,还有夏王窦建德的宽广襟怀,任侠尚武的古风演变成了当代的勇敢进取,贯穿其中的,就是敢为天下先,简成一字:干!

佚名

赏析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此曲属于“杂歌谣辞”。所谓“杂歌谣辞”,是乐府机构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性质和乐府民歌相似。其中“歌辞”是入乐的,“谣辞”则是未入乐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辑有《杂歌谣辞》七卷,其中“歌辞”四卷,“谣辞”三卷。

这首诗出自《魏书·李安世传》,据记载: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李波,宗族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大量收容为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百姓,并用武力对抗官军的剿捕。对于他们,官府和地主豪绅引以为患,“刺史李世安诱杀之”。但民间百姓却十分喜爱这位率领他们抗暴的英雄,何况又是被官府骗去“诱杀”的。因此百姓却作歌赞美李波小妹的骑射本领,由此来赞扬颂扬了李波一伙的武艺高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诗文是赞其骑术诗人赞美李波小妹,主要是夸奖她惊人的骑术和射技。“褰群逐马如卷蓬”是赞其骑术;“左射右射必叠双”是夸其射技。“褰裙”是飞身上马的动作,也体现了女性的特征。因为女性穿着长裙,上马时需要撩褰起来。“逐马”是策马飞驰。透过“褰裙”、“逐马”这两个动作,已很形象地凸显出李波小妹干练又矫健的身姿。诗人为了让人们得出一个更为生动具体的印象,又缀上一个比喻:“如卷蓬”。卷蓬,是随风翻卷的蓬草。用“卷蓬”来形容小妹的骑术,不仅是显示其快——像蓬草随风一样翻卷不停,而且还显示其轻快。因为蓬草本来就很轻,在疾风中就显得更加轻盈。用此来形容李波小妹的骑术,更能表现出她骑马疾驰时轻松从从容之态,也更能凸显其马术的精湛。下面接着夸奖她的射技。“叠双”,是一箭射中两个猎物。一箭中鹄已属不易,何况还一发双贯呢!北朝时也曾出现过一个神箭手叫长孙晟。有次北周派他送千金公主去突厥与摄图完婚。“摄图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食,图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北史·长孙晟传)。但长孙晟是男的,小妹则是女的,是古代唯一能“叠双”的女英雄,因此更显得难能可贵。更何况,李波小妹的射技还超过长孙晟等男子,因为她能左右开弓,而且都能一发双贯——“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就更令人叹服了。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左右开弓都能“叠双”,但透过这种夸张式的描述,再联系上句所描绘的精湛的骑术,一个驰骋于北方原野上英武矫健又武艺高强的民间女英雄形象,就活生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美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民间女英雄形象,(如果仅从这点来说,它的美学价值并不如《木兰辞》)作为一个读者,当然也不会满足于欣赏这个形象的本身。读者要思索的是:当南朝的姑娘们在“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感受着春光,以及“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子夜歌》)享受着爱情时,北方为什么会出现木兰、李波小妹这些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又技艺精湛的女英雄?人们又为什么要歌颂和赞美这类女英雄?这只能从时代风尚、地域条件和政治状况则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有关时代风尚,在此前的《紫骝马歌》、《捉搦歌》中已做过较多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言。第二个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分析的那样:“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引者按:这里的‘山东’、‘山西’是指太行山以东和以西,并非今日的山东省和山西省)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努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曰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引者按:这里引用的是《诗经·秦风》篇)。其风俗声气,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按:即流风余韵)犹存耳”(《史记·赵充国传》)。这种地域因素形成的风俗声气,不但造就了男子的英武之气,对女人也产生很大影响。汉乐府《陇西行》中就说过:“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何况到了北朝时代,已经不是“处势迫近羌胡”,而是“羌胡”入主。中原战乱频仍,这当然会产生木兰、李波小妹这类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了。第三个原因是由当时的政治状况决定的。北魏初期,官吏虽也贪婪横暴,但北魏统治者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予以节制如元明帝拓跋嗣曾遣“使者巡幸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jī,持有),悉簿为脏”(《魏书·太宗纪》)。献文帝拓跋弘曾“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魏书·张衮传》)。直到孝文帝太和五年(481),还规定“枉法十匹,义脏二百匹,大辟”(《魏书·刑法志》)。但到了北魏后期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时,随着宫廷内乱和宦官专权,政治日趋腐败。朝中权贵如吏部尚书元晖,咸阳王元熙等公开卖官鬻爵,索贿受贿。州郡刺史、太守更是“聚敛无极”。如当时的税制规定,每户交纳的户调每匹的长度为四丈,可是相州刺史奚康生却要求每匹的长度为七、八丈,几乎翻了一倍。(《北史·卢同传》)。租米也是如此,“魏、齐斗、称,与古二为一”。一斤等于古时两斤,百姓交的租米,自然要多一倍。北地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难,这就更加速了北朝小自耕农的破产。再加上当时战乱不息,兵役、徭役也使得百姓忍痛离开乡土,流离逃亡或聚众抗暴。《北史·孙绍传》描述当时小自耕农的处境是“竟弃本生,飘藏他土。或诡名托养,散没人间;或亡命山薮,渔猎为命;或投仗强暴,寄命衣食”。据史载,从孝文帝后期直到魏亡,农民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仅在宣武帝元恪统治得到十五年中,前后就发生过幽州王惠、齐州柳世明等十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首诗中所歌颂的李波,就是一位收容流民,以军事行动抗租、拒税的一位“豪强”。所以诗中歌颂李波小妹的武艺高强、英勇矫健并不是歌者的终极目的,他的创作目的在于最后两句:“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安可逢”,即怎么能够抵挡!这是篇末点题,歌者在此敞开心扉:是要籍李波小妹来歌颂李波,以至整个抗租、拒税的抗暴队伍。反映了歌者对当时统治者腐败政治所造成的社会动乱的不满,也反映了民间歌者对民间百姓铤而走险,结成团伙来抗租、拒税的支持,乃至对这支队伍的领袖李波被官府“诱杀”的同情。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前面对李波小妹的矫健骑术和精湛射技的夸张渲染,已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再用她来反衬李波和整个抗暴队伍,已不需再加描绘,就可以想见这些男子汉们的叱咤风云之状了。诗人用反问句式“安可逢”作结,表现了歌者对这支抗暴队伍必胜的信念,也充满了自豪感。显然,歌者已把自己当成这支抗暴队伍中的一员了。

佚名

《李波小妹歌》   [乐府诗集·北朝乐诗]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白话译文:

李波的小妹妹叫雍容。

她撩起衣裙放马奔驰时快得像被风卷起的蓬草。

不管是左射还是右射总能一箭双雕。

李家女子尚且能够如此,

李家的男子还有谁敢与之相比呢?

仅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泊客以为,这首《李波小妹歌》是泊客介绍《乐府诗集》以来最低的。但是,这首诗却又是大名鼎鼎的。因为,据专家考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依据李波小妹李雍容的故事演义的。

据《魏书·李安世传》,北魏献文帝时,土地兼并严重。广平人(河北邯郸)地方豪强李波发动了反抗北魏的起义,这首《李波小妹歌》就是当时的百姓歌颂李波小妹的歌谣。李波后被相州刺史、赵郡公李安世诱捕,子侄三十余人被杀。

《李波小妹歌》浅显易懂。第一句“李波小妹字雍容”是介绍李波小妹的字,第二句“ 褰裙逐马如卷蓬”是夸奖李雍容的骑术,骑上快马就如同被风卷起的蓬草那样轻快。第三句“左射右射必叠双”是夸奖雍容的射技。骑术既高,射术更佳,居然左右两只手都能一箭双雕。这样的射术别说花木兰比不上,就是有史载以来,似乎也只有雍容一个。最后两句“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既是夸耀女子雍容,也是鼓励李家男子。

《李波小妹歌》这首民歌赞美了一个能骑善战的北方女子的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也赞美了反抗严酷剥削官府的起义军。

有一点泊客想不明白,就《魏书·李安世传》来说,是夸奖李安世设计歼灭了地方豪强李波一族,而《李波小妹歌》确实在赞美“贼首”之一。作为北魏乐府,难道就是这么的“政治立场”不分吗?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40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