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是海底捞

 lion__ 2017-08-28



我到海底捞吃过两次饭,口味没什么特别,倒是对海底捞式服务深有体会。从进门等位到吃饱离桌,服务员嘘寒问暖,全程关怀,唯恐你有一丝不开心。


我不喜欢这种服务风格。吃个饭而已,服务员只需礼貌得体,态度随和,能随叫随到,这就足够。跟耍猴一样吹拉弹唱,献花送礼,有什么必要?网上盛传海底捞花式拉面,给单人乘客找玩偶作伴,在我看来,简直是冒傻气。


当然,这些批评纯属我的个人偏好。海底捞的经营者一点也不傻。


在中国做餐饮,想从饮食品质寻求突破,打出品牌,实在是难上难。火锅没什么独门秘笈,竞争那样激烈,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挺好吃”,很难形成大众口碑。海底捞之聪明,在于他们主打服务牌,这是口碑最大化的好办法。2009年微博崛起,海底捞搭上这趟车,先从网上扬名。2011年,就有了那本《海底捞你学不会》的畅销书。


海底捞成名以前,谁没有受过服务员黑脸,谁没有噩梦般的餐馆体验呢?谈到“服务好”的餐馆,通常只在高档酒店才遇得到,大众餐馆那里寥寥无几。海底捞填补这项空白,搞出各种“逆天服务”,让顾客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国王般的待遇。看起来挺滑稽,无疑却大受欢迎。餐饮界长期的低水平服务,是海底捞一飞冲天的背景。


服务业工资不高,多雇些人力,搞些“花式服务”,这些服务自带流量,一次次在网上掀起转发狂潮。海底捞肯定也搞话题营销,可是做过营销的人都知道,想把一项营销做成现象级,太难了。最好的营销是服务本身。


我想,网上大部分传播都是网友的自发行为。几乎谈不上服务意识的中餐界,冒出一家为顾客贴心着想的餐馆,还是很有传播价值。专车兴起时,长期忍受出租车恶劣服务的人们,也在自发传颂着专车的美好。


想让海底捞式服务形成长传口碑,靠做戏做不长。餐饮界竞争激烈,服务水平在提升。海底捞推出“手机保护袋”时,舆论还在惊叹,到今天,哪家火锅店不提供“手机保护袋”,没为女食客提供头绳,恐怕就要被“差评”。


消费者就是这样,好上求好,永无止境。海底捞率先打起“服务战”,他们只能在跑道上狂奔。


海底捞厨房出事后,很多人说:这家口口声声贴心服务的餐馆,老鼠爬上厨台,污水遍横流,漏勺掏下水道,这和其他中餐馆一样有什么区别?所谓的贴心服务只是做戏,营销套路,就连他们的“真诚公关”,现在看来也是营销。我看到有自媒体恨恨宣称,海底捞拿诚意营销,简直是侮辱诚意二字。这是一家该死的公司。


说海底捞做戏,没有服务的诚意。我不这样认为。只能说,当海底捞引领服务潮流,他们的后厨和其他餐馆差不多。不是比烂,而是真相。海底捞只是没那么神奇。


海底捞承认错误,为此道歉,这些表态有没有诚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海底捞会不会为此事件付出行动。


我的理解是,海底捞一定会做些什么。这是一家深谙营销,对“真诚营销”有执念的公司。既然在“做好吃”这方面没有独门绝技,海底捞只能主攻其它,用别的东西打动人。这是他们的成功秘诀。


2016年1月,海底捞就在公司网站张贴卫生检查报告,不吝于把食品过期、员工不讲卫生的细节公布出来。这里面肯定有营销成分,海底捞不会把最恶心的细节公布出来。但是,这种营销还是很超前,有示范价值,也有很大风险。


做好吃的起不来,就想别的办法,以期获得独特优势,这是海底捞的营销战略所决定。这是一家依赖品牌而活的公司。服务好是他们的招牌,他们也有意打造“透明后厨”。谁也没想到,新招牌还未成形,就出这样的负面。


品牌不只带来收益,也会带来额外风险。一个意外曝光,就会把此前积累的品牌糟蹋一空。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弥补,挽救过往的品牌投资。越是强品牌商品,越重视产品质量,因为一旦出事,代价太沉重。因此,商业社会的常识是,大品牌商品更让人信赖。


很多人看到最近的海底捞新闻,心理崩溃,誓言抵制。我不是海底捞粉丝,还是希望这家公司别真倒闭。一家著名餐饮企业,食物谈不上好吃,却能大获成功,可见他们有独到之处。他们擅长的恰是餐饮界缺少的。希望海底捞挺过此关,再成行业鲶鱼。失败的企业寻常可见,成功的企业自有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