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哲学:到底什么是哲学

 昵称27494174 2017-08-28



我是谁?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每个人都应当考虑的人生终极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问自己:人从哪里来?将来要往哪里去?越长大,越对问题的答案感到迷茫。最近看了几本哲学书,就和大家谈谈我对哲学肤浅的认识吧。



什么是哲学


哲学,听上去是一个很高深莫测的词。但是我认为哲学其实很简单。哲学的本质就是思考。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并且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人生在世,我们不应当只是习惯于自己身边的生活定律,而是应当要有好奇心,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人生是这样的,人世间所有现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中。讲的是有一群在洞穴中的人,他们背向洞口,手脚都被绑着,因此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会在洞穴的后壁投下影子。而这些影子,便是这些洞穴人能看到的唯一事物。有一天,有一个洞穴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一转身,墙后面的人事物让他惊讶不已。它们不再是自己看到的黑白的、平面的影子,而是立体的、而且色彩鲜艳。这是他过去从来都没看到过的事物。而这些他从来都没看到过的事物正是洞穴影子的源头。


这个洞穴人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洞穴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影子罢了。然而他们不相信他,认定洞穴中的影子是世间唯一的事物。最后,他们认为这个洞穴人妖言惑众,蛊惑人心,所以把那个人杀了。


“苏格拉底之死”正是洞穴神话的现实版


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我们就是那洞穴人?有没有可能我们以为眼中看到的花草树木、亲爱的人、所有的自然现象,就是世间的真理,而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就像那黑白平面的影子一样,而它们的背后藏有一个更真实,我们从未知道的世界?


哲学,就是要从洞穴人眼中的影子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哲学,就是要从洞穴人眼中的影子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为了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我们需要思考的有很多。这也导致了哲学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说,世间万事,都可以包含在哲学的范畴中。科学、宗教、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都是哲学。



为什么要学哲学


既然哲学这么高深莫测,我们又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去学习哲学?


因为我们要幸福地生活。


人生在世,必然会遇到很多自己作为之外不能控制的事。如果不能理解这自然规律,太过于在意外在的成败得失,则只能给自己平添烦恼。如果我们尽力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则不会在意外在的成败得失,从而可以幸福地生活。



如何学习哲学


学习哲学,不应当只是了解哲学大家的思想,而更是应当学习他们的思考方法



中西哲学的对比


研究哲学,得要区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很长时间内都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儒家哲学最重要的精神是伦理,也就是人应当在家庭,社会中的行为处事原则。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及宗教部分在中国哲学中,尤其是儒家哲学中基本没有涉及。这和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几千年来,农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在农业国家,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基础。而土地是不可移动的。所以中国人很习惯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并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发展了强大的家庭制度。正是因为这样,家庭中的伦理制度对于中国人而言,变得至关重要。而儒家哲学的精神正是指导人们如何遵循正确的家庭规律。衍生到封建帝王制度,儒家精神则指导人们如何在遵循社会,国家的规律。君臣关系对应父子关系,臣臣关系对应兄弟关系等。


孔子


尽管如此,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还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我们甚至很惊讶,在几千年以前,通讯如此不便利的时代,相隔甚远的哲学家们竟然会有如此相似的想法。我们恐怕只能用英雄所见略同来解释了。


中国和西方哲学都认为,只有贤者才能为王。中国哲学认为,圣人应当有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说的是,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最宜为王。这和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中的王非常相似。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有足够资质,并且受过一定教育的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人应当如何在家庭社会中处事。苏格拉底认为,人要做所谓正确的事情,必须遵循自己的内心。当一个人有正确的见解,自然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而一个人要做到有正确的见解,则需要不断学习,广博的知识可以让人领悟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苏格拉底的这一理论,和《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不谋而合(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讲的就是,人要做正确的事情(明明得),就要治国;要治国,就要齐家。。。而落实到最终需要做的,就是拥有广博的知识。


苏格拉底


此外,中西哲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庸之道。《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庸之道在几乎在希腊哲学几乎所有的体系中都得以体现。比如在德尔斐德阿波罗神庙内刻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勿过度。


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指的是孔子在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而在这个时候他所认识到的价值是超于道德的价值。而柏拉图在描画他的理想国时提到,在他的理想国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资质获得不同的教育,最终被选拔出来的人在经过足够年数的教育之后则是那个有能力统治国家的哲学家。而这个时候,这个哲学家的年龄正好是五十岁。多么地巧合!


柏拉图


文中部分内容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