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穴之喻:成为觉醒者

 天下无双 2022-10-1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

即:洞穴之喻。

这个比喻是可以说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具体说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图片

《理想国》

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想必您一定有听说过,

它经常被誉为最杰出、也是最流行的哲学著作,是任何国家的哲学课程都无法绕开的作品,也是在文学界被称为“乌托邦文学”的奠基者,堪称柏拉图的史诗级巨著。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

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

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

讲的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

读起来意味深长。

在此需要提前说明:

《理想国》这部著作规模巨大,长达十卷,内容也是极其丰富,涉及到哲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契约论、理念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甚至也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神话学等等,所以我们很难用这个单篇的“洞穴喻”,去解释柏拉图的思想。

因此,我们只能把洞穴喻单独拿出来,

并在这个范围之内做一些参悟与剖析。

图片
图片

那么我们开始主题,

这个比喻是这样的:

设想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待在那里,从头到脚都被“锁链”束缚着,不能转头,因此只能看着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上方有一个“火堆”,在火堆与这些囚徒之间有一条崎岖的小路,而沿着这个路边,筑有一堵“矮墙”,就像一道可以演木偶戏的屏障。

有些人扛着各种石制,木制,和其他材料制成的人、动物、还有其他各种器具的“雕像”,沿着那堵墙走动,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

而囚徒自然地认为:

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图片

再设想其中有一个囚徒获得了“释放”,他的束缚突然被解除了,他可以站立起来并转过身去。

可是他一转身,却被耀眼的光芒刺痛了眼睛,他感到晕眩与沮丧,因为他再也不能用以前囚徒看待影子的方式,来看待眼前的“真相”了。

不过他的视野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尽管真实的火光会让他眼花缭乱,但他逐渐适应了它,“痛苦和烦恼”也都将成为过去。

他学会了分辨墙上的影子,水中的反射,和真实的东西。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逐渐走出了洞穴,接着他凝视月光、和灿烂的星空,最后他终于能直接观看“太阳”,而不仅仅观看它在水中的倒影。

他发现太阳才是光和热的源头,他回忆那个洞穴,洞穴里的囚徒,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墙上的影子来构造自己的世界。

于是他开始怜悯他以前的囚徒同伴、

和他们原来的信仰与生活。

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希望使他们也能走出洞穴。

但他的同伴完全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穴喻,到此结束。

图片

版画 | 塞勒达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图片

看完这个比喻,您有什么感想呢?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人们对这个2400年前的比喻加以解释,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也试着一起剖析一下对这个比喻的理解,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先从科学的角度去看看,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且震惊的是,这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的比喻,居然和现代物理学的认知高度契合,与当今科学的发展历程也非常相似。

这个比喻用现代物理角度理解如下:

第一,在理论物理学中,我们观察到的世界,就是更高维度的空间在三维世界的“投影”,我们所有这些“真实”的感知,都是更高维度空间的投射。比如: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三维是四维的投影,依次类推。

第二,脱困的囚徒回到黑暗中,就可能被迫害与杀死。这也和现实相同,当一个人能够在特殊情况下获得更高维度世界的信息时,他只会被其他人看成是疯子,历史中许多具有超前认知的科学家,“下场”都和这个返回洞穴的囚徒非常相似。

第三,洞穴中的囚徒在没有走出洞穴的情况下,永远也不可能发现真相。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我们就像被束缚在三维空间的“囚徒”,只能基于看到的投影来做研究。可是,从投影中获得的理论与经验,对于了解更高维空间的本质,实际上是毫无帮助的。如同我们在这个三维世界中熟悉并掌握了这个维度的一切,但却至今也无法确切地描述四维空间。只能靠三维世界的知识去推测或猜想,而要想真了解,我们除了亲自去看看之外,别无他法。


柏拉图告诉我们,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可能真的只是个影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VR技术的游戏,比如一些过山车之类的,很多人戴上VR眼镜之前还以为应该没什么感觉,谁知道游戏一开始,参与者就在全程狂叫,因为真实感太过强烈,从而引来围观者的哄堂大笑。

这时候,那个在玩游戏的人就是“洞穴里的囚徒”,而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人们竟然明明知道这是个洞穴,却完全被体验的真实感所控制了。

即便你保持着高度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假的!这是假的!”但只要当你戴上VR眼镜,开始了一款类似自由落体游戏的瞬间,你就会平白无故的跌倒,真的是半点都由不得自己啊。


所以,洞穴里的囚徒可能并不是思考能力不足,而是困住他们的环境同样也困住了他们的思维,再加上群体思维的从众心理干扰,要想把现象与真实分辨好,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环境左右着,

真正束缚着我们的可能除了锁链,

还有洞穴这个环境本身。

那么如何改变这个“洞穴的环境”呢?

图片
图片

现在我们再回到故事中,

试想:

假如连头都不让他们转一下,

那么他们除了影子之外,

还能看见什么呢?

事实上,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真理可言。

我们从读者的这个外在视角看起来,这种生活当然是非常悲惨的,这不就是我们说的“井底之蛙”的状态吗?

但是在柏拉图看来,

这就是几乎所有城邦中的现实,

也是我们所有人们的现实。

再试想:

假如这个人在看见了阳光灿烂的世界后,又被送回原来的洞穴并被重新捆绑了起来。那么他将看不清洞穴里的任何东西,直到他的眼睛再次适应那里的黑暗为止。那么自然,那些一直待在洞穴里的囚徒们就会认为他的眼睛瞎了。

他们会说:“他出洞走了一遭,居然把自己的眼睛给毁了,以后对出洞这样的事最好连想都别想!

他们还会说:“假如有人企图释放我们并把我们送到光明的地方,我们将予与拒绝!

可是这个人回到洞穴,不但没有就此安静度日,反而一直在说:“你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外面还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你们需要彻底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那些一辈子生活在洞穴里,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囚徒会相信他吗?

我想肯定不会,他们反而会嘲笑他,认为他在胡说八道、危言耸听,不仅眼睛瞎了,连人也疯了。假如这些囚徒能够自由活动,他们还会让他闭嘴,甚至不惜杀掉他以绝后患。

而这个走出洞穴的囚徒回到洞穴以后的命运,就是苏格拉底的写照。苏格拉底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了人不该满足于日常的那些虚假的意见,而应该探索事物的真正本质,但是当他试图回到雅典这个政治社会,这个“洞穴”,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告诉雅典人:“你们之前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的时候,却遭到了他雅典同胞们的死刑判决。

而苏格拉底的死,对于柏拉图来讲,真的是一生的痛啊,并且在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对柏拉图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而柏拉图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再次上演。(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往期《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文中有详细阐述,详见戳文。)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这些囚徒就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一个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而在这其中,“转向”,

是个至关重要的举动。

那么我们可以再总结出一条:

一个人能够走出“洞穴”,

与他的“自由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都像这洞穴里的囚徒,

如果连转头的自由都没有,

那么再高的才智,能力,根器,

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根本无从谈起。

可是在这我们所处的世界中,

什么,又能称得上是“自由”呢?

那个能令我们转向的自由,

到底从何而来呢?

如果只是用政治的角度去阐述洞穴喻,可以说是昏庸的统治者束缚着我们的自由;可如果不谈政治体系,就单从哲学的角度去阐述,那又是什么东西束缚着我们呢?

图片
图片

我想,其实真正束缚着我们的锁链,是我们的这个狭隘的“认知”。那个锁在身上的“外在锁链”很有可能并不是重点。因为,即便外在的锁链没有了,人们也依然不会相信那个回到洞穴的人,而是反过来要杀掉他。

所以,就像柏拉图说的,我们和这些囚徒没什么区别,从小看到的、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影子而已,而我们又把这些影子,固执地当作是真实,这也正是我们的可悲之处。

我们都是无知的,

可是柏拉图所说的“无知”,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无知”含义完全不同。

我们通常讲的无知,是缺乏对这个三维世界,或者说是洞穴中的知识;而柏拉图所说的无知,很大程度上是哲学意义上的无知。

我们受限于感官等因素,

从而只能看到物品的投影。

换句话说:黑暗洞穴中的人之所以是无知的,是因为被自己的感官所迷惑,而无法了解到抽象的,形而上意义上的真实世界。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柏拉图所说的智慧与无知,等同于:

能否摆脱感官的束缚,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用这种逻辑理解洞穴喻,则很好理解了:人类就是囚徒,受限于感官等因素,从而只能看到物品的投影,囚徒们看不到的地方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囚徒却认为那些投影就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比喻恰恰是为了指出这点,

很明显,他做到了。

图片
图片

而通过这个比喻,

柏拉图也指出了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放弃了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甚至参与政治,试图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此乃是哲学家的义务。

正因如此,我觉得一些宗教,

走的其实也是曲线救国的路线,

比如基督教和佛教。

当然,这个所谓的宗教,也是后世的人们创造出来的,耶稣与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基督教与佛教。

在我眼里,那些往昔的圣贤们,就是那个走出洞穴的人。他们发现了这个世间的真理之后,出于慈悲与博爱,于是又回到这黑暗的洞穴之中,但又怕人们听不懂,无法接受,于是他们开始讲故事,用尽各种方法去唤醒我们这些囚徒。

按苏格拉底的话说:

他就是一只马虻,也就是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而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停地叮咬雅典这匹昏睡的骏马,让雅典和她的公民们保持警醒。

图片
图片

我想这就是洞穴喻的重点:

我们需要觉醒,走出黑暗的洞穴。

这些囚徒整天就看着这些影子,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们甚至还会彼此竞争,比谁认出的影子更多、谁认得更准、谁更清楚地记得影子出现的先后顺序等等,然后以此作为洞穴中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是在回到洞穴的人眼里,

这一切真的是毫无意义。

可是对于这些常年居住在洞穴里的囚徒来说,情况却是完全颠倒的,他们反过来认为那个回到洞穴的自由人天天做的事才是没意义的。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人成天在做什么,还说:“你天天都在讲什么有的没的?有什么用呢?有什么意义呢?我一句都听不懂,不知道你在忙什么!

我认为这就像一个在17世纪的英国,刚刚开始种植马铃薯的农民,他明白努力种植马铃薯进出口欧洲后,可以让他解决各种家庭温饱和经济问题,这是他眼下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他认知的全部,但是这个农民绝对不会明白同时期牛顿发明微积分到底有什么意义。

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

因为“留在洞穴”与“走出洞穴”的差距,

比马铃薯和微积分的差距要大得太多,

不是吗?

所以,我们的结论也能得出了,

我们都是洞穴里的囚徒,受到感官与认知等的“限制”,非常不“自由”,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之中,而仅仅靠我们自己是无法走出洞穴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从洞穴之外回来的人们,聆听与学习他们从洞穴外带来的知识,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也能亲自走出这个黑暗的洞穴,看到那太阳,并在刺眼的疼痛与幸福中,决定返回洞穴。

最后,

附上柏拉图在全书最后的结语,

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推送。

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与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今生和来生像胜利者领奖时那样,赢得神与人的共同爱戴;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世,以及在将来我们所描述的千年旅途中,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