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的内核

 老衲心斋 2017-08-28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集合。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文化。那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是以规范与秩序为内核,以人们的行为方式为表象的符号集合。


那么我们中国的古人是如何构建起这个中华文化这套规范与秩序的内核的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核心目的,是保持族群的生息繁衍而不绝。怎么样才能不绝?平衡就可以长久而不绝,从而永远传承繁衍。所以要保持万事万物的平衡,这就是中庸的核心逻辑。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等,无一不是平衡之物。


以平衡为目标,古人发展出了两套人文认知,来解释生命及其存在的意义:一是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二是如何看待我们自身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又包括人与他人(个体)的关系,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个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呢?这就是天地人并称三才。人既不是渺小无物的毫无存在感,也不是神的附庸,而是能够沟通天地,与天地并举的存在。《尚书·周书·泰书》说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了世间万物的运行。


又如何看待自身与他人(人类个体)的关系呢?这就是仁。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社会就充满了爱。


又如何看待自身与社会(人类整体)的关系呢?这就是礼。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如果人人都温雅而守礼,则社会和谐而不乱。孔子以仁释礼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把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去。


又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呢?这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对立的。


由此规则与秩序出发,古人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符号集,构建起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而这许多种文化组成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以平衡为目的的中华文明。


那么人们是如何一代代的传承这些文化的呢?人们不是传承文化符号,而是传承文明的内涵,及人文认知。


古人出门穿木屐,我们现在出门穿木屐吗?不穿。古人自己生产锅碗瓢盆,自给自足。我们现在自己生产吗?不是。古人穿长衫而盘发,现在人们穿长衫吗?盘发吗?都不了。所以文明一代代的传,其实传的是文明内核与人文认知,而不是符号表象。


半部论语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就是隐藏在文本中的规则与秩序。每个人都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文本的意义,但规则与秩序永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