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过敏虽然罕见,但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如何诊断?如何治疗?协和医院的“秘诀”都在这里! 记者丨渝小苏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自1921年Banting与Best联合发现胰岛素以来,胰岛素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同时,过敏的问题也开始显现:1937年,协和医院的王叔咸教授就已经报道过胰岛素制剂过敏的病例。 随着胰岛素提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目前胰岛素过敏已经是临床“罕见”的现象。但是,由于糖尿病人群的日益增多,胰岛素过敏也的确屡见不鲜,处理起来极其棘手。 在8月25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年会(CSE 2017)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李乃适教授现场讲授《胰岛素制剂过敏的诊治进展》,为您讲述协和医院诊治胰岛素过敏的那些事儿。 李乃适教授 1 什么?人胰岛素也会过敏! 说起胰岛素过敏,很多患者和医生可能会问,到底是什么成分引起的过敏。其实,胰岛素制剂中包含的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 其中,鱼精蛋白是中长效胰岛素中的组成成分,过敏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临床上还常用于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等,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 此外,自1982年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问世以来,胰岛素的种属问题彻底解决,但人们很快发现,仍然会有极少数患者出现顽固性的过敏问题。 分析原因,有一种解释是,由于高度浓缩的制剂使得人胰岛素三级结构与生理状况不同,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导致抗原决定簇产生,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李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一个瘦子变胖了,大家可能会认不出来”。 2 胰岛素过敏的诊断“4步走” 与其他过敏疾病的诊断步骤类似,胰岛素过敏的诊断无外乎以下“4步”: 1 详细的病史 不少患者既往为过敏体质,而胰岛素过敏本身是蛋白质类药物过敏中的一种,绝大多数属于I型变态反应,极少数可出现III型或IV型(IV型多以添加剂成分过敏为主)。 I型变态反应通常有致敏阶段,通常在3-6个月之间,也有少部分患者使用后立即出现过敏。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过敏反应,即注射点周围出现风团,有时出现伪足,局部瘙痒明显。全身表现极少见,包括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 体内反应 通常指皮肤试验,分为皮内试验与点刺试验。点刺试验需要专门点刺针与点刺技术,多在变态反应科进行,内分泌普通病房多用皮内试验。皮内试验可以有助诊断,也可以帮助选择进行脱敏治疗的胰岛素制剂。 3 体外反应 有条件情况下,可测定血清中各种胰岛素特异性IgE水平及鱼精蛋白特异性IgE水平。总IgE通常对诊断意义不大。 4 撤除可疑药物的反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当患者有全身表现尤其过敏性休克可能时,再次注射胰岛素必须谨慎。 3 如何脱敏治疗,协和有妙招 出现胰岛素过敏,如果无法改换成口服降糖药,则要考虑采用一线治疗方法——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的原则是:在多种胰岛素制剂及胰岛素类似物进行皮内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局部反应最小的一种进行脱敏治疗。 这其中,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超短效和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由于氨基酸种类或顺序的差异,对胰岛素构象有一定改变,有不少患者在改用这些制剂后(从极小剂量开始尝试)后不发生过敏反应。 那么,脱敏治疗如何进行呢? 传统脱敏治疗往往用稀释至胰岛素原液的10-4至10-6作为起始剂量,然后以每15-30分钟逐渐增加浓度(一般2、5、10倍依次递增)的方式进行皮下注射。如果患者出现反应,则退回上一级或二级剂量,并增加注射间隔时间,然后将剂量增加的幅度减小。 而目前,随着胰岛素泵的使用,协和医院开始越来越多采用胰岛素泵来脱敏:胰岛素泵调整剂量的速度可以足够慢,减少很多繁琐的人为操作,可谓脱敏治疗的“利器”。在2012年李乃适教授发表的综述[1]中,协和医院的常规方法如下:
总结 面对疑似胰岛素过敏的患者,一定要明确诊断,在弄清过敏原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脱敏治疗。 在脱敏治疗时,根据皮内试验的反应决定选用的胰岛素种类,胰岛素类似物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脱敏,提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李乃适,胰岛素过敏的诊断与处理对策,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p163-167, Vol 6. No.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