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健康”也规划:“十三五”要推动县域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江湖之海 2017-08-29



眼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近期,《“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正式印发,提出到2020年,县级综合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疗服务,90%以上的县有医疗机构都能够独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对大伙儿而言,还有什么重大利好,今天一起来看。

规划背景

据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盲的患病率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27%;中重度视觉损伤的患病率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16%。2015年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已超过1500,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56%。但同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年龄相关性眼病患病率提高,青少年屈光不正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贫困人口白内障致盲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眼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眼保健工作仍需加强;群众爱眼护眼的健康生活理念还需继续强化。


规划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
构建上下联动、紧密衔接的眼病防治工作网络,不断提升眼病防治服务能力。建立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参与眼病防治相关工作。
2
县级综合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疗服务,90%以上的县有医疗机构能够独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3
开展眼病防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4
进一步提高CSR,到2020年底全国CSR达到2000以上,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5
重点在儿童青少年中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与科学矫正,减少因未矫正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损伤。每个县均有合格的验光师提供验光服务。
6
进一步加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探索建立适宜工作模式。
7
巩固消除致盲性沙眼成果。
8
普遍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培训,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和致残率。
9
开展低视力诊疗、康复工作,建立眼科医疗机构与低视力康复机构的合作、转诊工作机制。






工作措施

开展眼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眼病防治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眼病防治意识,提高白内障、未矫正屈光不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眼病防治和低视力康复知识的知晓度。
防治导致盲和视觉损伤的主要眼病。继续做好白内障患者复明工作,推动屈光不正的规范化筛查、诊断与科学矫正。以分级诊疗制度为基础加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力度。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诊断与治疗水平。巩固消除致盲性沙眼的成果。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老年人、0-6岁儿童视力检查工作。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应普遍开展低视力门诊服务。建立眼科医疗机构与低视力康复机构的合作工作机制。
完善眼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省(区、市)、市和县、乡、村两个眼病防治工作网络,推动县域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医、防、康复结合的合作机制。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开展眼病防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充分发挥继续医学教育作用和国家级、省级防盲技术指导组和眼科专业学协会的专业优势开展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加强数据收集与信息化建设。开展眼病防治相关调查。不断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
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把眼病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健康扶贫工作计划,加强与残联、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来源:国家卫计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