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遗珍 ——清代摹抄明写本《永乐大典》

 moto9977 2017-08-31

清代晚期摹抄明嘉靖间写本《永乐大典》六册,现藏玻中友谊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杨李水良先生处。此书蝴蝶装,每册20开,规格为37×21厘米;内文版心为19.5×30.4厘米。封面为皮质硬板式,每册的左侧各粘一纸质墨书“永乐大典”题签。内页为白色绢本,红格墨书,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双行,书法为馆阁体;其中书名和作者名称,用朱书。每一开皆由对折的两个半页组成,夹裱木板,总计120开。此书系摹抄《永乐大典》(残卷)的辑本,规格比明代嘉靖隆庆间写本《永乐大典》略小,但在版式、字体、装帧等方面,保留了原书的大量信息。
此抄本辑有《永乐大典》原书的卷之二千八百七(韵目:八灰);卷之七千五百四十三(韵目:十八阳);卷之一万一百十二;卷之一万一千一百四十(韵目:八贿);卷之一万一百四十一;卷之一万四千五十二(韵目:四霁);卷之一万四千六百二十五;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七(韵目:九震)。第六册卷后有李宗侗题记二则,各卷首、卷尾页钤有收藏章十多枚,可辨识者分别为:“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刘承翰字贞一号翰怡”、“御赐平衡清□”“翰怡”、“张文亚”、“振华”、“李宗侗”、“玄伯手校 ”“李宗侗藏书 ”“意第居珍藏善本书籍印”、“高阳李氏翰云意第居”、“翰怡汲古”、“人间孤本”、“大连图书馆藏”等。
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从编成至今已经606周年了。《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编辑,翌年年编讫,命名为《文献大成》。不久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便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这部书的编纂共历时6年(1403——1408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 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朱棣赐名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 。共采录典籍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它比英、法国的大百科全书早出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永乐大典》原书每册书高50.3厘米,宽30厘米,约有50页左右。书页采用楮皮纸,十分讲究和美观。 全书编排的方式科学,检索方便,以明朝《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工整楷书,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双行,每行28字。所辑录书籍,悉照原著整本、整篇、或整段分别录入,一字不改。书名和作者名称,皆用红字写出。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因刊印工费浩繁而放弃,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又重录了一部,又称为“嘉靖副本”。《永乐大典》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因为两部《大典》 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目前,“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约400册、810卷。《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多年间,留下了许多相关的传说和谜团。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永乐大典》残本就不断被藏书家所摹写、复制。像傅增湘、嘉业堂这些收藏过《永乐大典》的藏书家和藏书楼,都曾经仿真摹制过《永乐大典》。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海内外收藏有《永乐大典》的图书馆和藏家计30家,分别是:中国国家图书馆(222册)、上海图书馆(1册)、四川大学图书馆(1册)、 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34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3册)、日本静嘉堂文库(9册)、日本斯道文库、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1册)、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1册)、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博物馆(10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12册)、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3册)、英国剑桥大学(2册)、英国马登(9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2册)、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柏林人种博物馆(4册)、美国国会图书馆(40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5册)、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4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1册)。

在第六册卷尾,有此书收藏者李宗侗的一条批注和一则题记,均为篆体、墨书。批注为:“右大典内水经卷十五起油水讫终,后附《玉海》关于水经诸条,当于四库本卷卅十七油水目,下及卷三十八至卷四十”。题记写于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记述了此抄本的收藏、流传过程:“右《永乐大典》内《水经注》肆十卷,今年春间得于北平,祈文端公旧藏也。盖自张石州收得,后代学者未有见之者。再其前八卷,曾藏于蒋孟苹家,现归涵芬楼。民国十有九年八月高阳李宗侗识”
李宗侗(1895~1974年),字玄伯,河北高阳县人。出身于晚清世家大族,为名臣李鸿藻之孙,南皮张之万外孙。他1895年9月3日生于北平市,早年随叔父李石曾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1924年返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全国注册局局长、开滦矿务局督办等职。还担任过中央政治会议北平分会委员、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在1926~1933年,曾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参与故宫文物清理和接收工作。在北京、上海沦陷后,李宗侗匿名居住在上海,中央图书馆来不及转运的善本图书也寄藏于其家。抗日战争期间,他护送故宫文物南迁宁沪和重庆。1948年故宫文物迁台湾,他参与清点整理,设立故宫博物院,安顿国宝。1948年,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逯耀东、许倬云、李敖等都曾是其弟子。他历兼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编译馆编审委员、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在学术上时有独特见解。执教五十年,尤能提掖后进。著有《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国史学史》、《历史的剖面》等书。
李宗侗题记中提到的“祈文端公”、“张石州”、“蒋孟苹”诸人,皆是晚清的藏书名家。其中的“祈文端公”,即祁寯藻,山西寿阳人。道光年间举进士,历官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后至军机大臣。道光十九年(1839)他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后自请辞官。咸丰、同治之际,上论时政六事,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同治元年(1862),他供职弘德殿,教同治帝读书;五年后卒,谥文端。

“张石州”,名张穆,字石州,生于嘉庆戊辰(1808)年。他一生鄙薄仕宦功名,无意仕进。在北京城,他通过多种途径,结识了龚自珍、魏 源、何绍基、徐继畲等名流。张穆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爱国思想家、书法家和藏书大家。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山西图书馆均有他藏书。
“蒋孟苹”,名汝藻,字孟蘋,号乐庵,浙江湖州南浔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曾任学部总务司郎中,参加过辛亥革命。蒋家是藏书世家,自他祖父蒋维基和叔祖蒋维培开始,就搜罗名刻精本,藏书达数万卷。蒋维基藏书辟有俪籯馆、茹古精舍,并编有《俪籯馆书目》,据其书目记载,蒋维基藏有宋本22种,元本37种,明本43种,抄本195种。其弟维培同其兄一样,嗜书如命,有求是斋藏书楼。蒋氏兄弟精于小学,兼精校雠。王国维《传书堂记》中誉其“大江南北,精椠名钞,麕走其门”,可见蒋家藏书之富。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湖州,蒋氏兄弟“挟其书走海门”,不久,蒋维培病殁,书籍毁了大半。后蒋维基亦病死,其子蒋锡绅得其父叔旧藏二十箧,立志继承父辈藏书世业,苦苦搜寻秘本善籍,并榜其居为“传书堂”。蒋氏藏书在他这一代有了发展,但真正成为大观的是到了蒋汝藻。 蒋汝藻和南浔另一位大藏书家刘承干是姑表兄弟,且有着同样的爱好,即刻书。蒋汝藻每刻一部书,必先选好版本,并请名家校雠,用纸用墨十分精良。蒋汝藻还喜抄书,王国维曾说他的抄书“首尾百余万言,无一笔苟简,绵历二年,卒溃于成”。
本书钤印的收藏章中“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 “翰怡”、“翰怡汲古”、“人间孤本”五种,均系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刘承干(1881 ——1963年)的印章。


刘承干,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原籍上虞),字翰怡,号贞一,浙江省吴兴南浔镇人。他幼年就读于当地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品京堂,所以友人习惯称他为“京卿”。刘承干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长于古籍版本知识,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水平。1914年,沈曾植任浙江通志总纂时,曾聘其为分纂。1920年至1921年任清史馆名誉纂修。刘承干花了十二万元建成嘉业堂藏书楼,购买书籍约三十万余元,刻书印书二十余万元,加上聘请人员编书、校订、抄书、鉴定等约花十万元,总共花的银元达八十万。建成这座藏书楼花了十二万元,购买书籍约三十万余元,刻书印书二十余万元,加上聘请人员编书、校订、抄书、鉴定等约花十万元,总共花的银元达八十万。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全部为五十几万卷,号称六十万卷,共十六、七万册。其中:宋、元两代精椠一百四十九部,其中完整的一百另六部;《永乐大典》珍贵孤本四十二巨册;《四库全书》(翁覃溪手纂)原稿一百五十册。刘承干还特别注重明清两朝的诗文集,有明代椠本二千种,清代椠本五千种,还有抄本近二千种。此外,尚有全国地方志,从州志、郡志、府志、县志、镇志共收有一千二百余种,三万三千三百八十卷,其中海内秘本有六十二种。藏书数量之巨大,使不少藏书家亦瞠乎其后。刘承干不但藏书,而且还自己雕版刻书。前后计有《嘉业堂丛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等。另外他还大量地刊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如《安龙逸史》、《翁山文补》等。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根据本书钤印的收藏章推知,这套辑抄本《永乐大典》,可能即为嘉业堂藏书之一种。

另外,本书还钤有“大连图书馆藏”朱文方形印,可知其一度被该馆庋藏。按,这里所标的大连图书馆,全称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指建于日本占领大连时期的1907年、时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资料室;1922年改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满铁大连图书馆是为满铁国策会社业务提供参考的图书馆,该馆的设立是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举措。1945年大连解放,由苏军接管。1950年大连地方政府接管图书馆,改称旅大市图书馆,1981年又称大连图书馆 。
这六册清代晚期摹写本《永乐大典》,历经百年风雨,辗转流传,如今海外来,珠还合浦,硕果仅存,嘉惠学林,可喜可贺。

(本文作者于晓萍系:华人海外收藏中国文物回流研究会副秘书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