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芝润斋 2017-08-31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是饮誉世界的珍宝。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遺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建盏」则是当时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著名的文人墨客有许多名句來称颂它: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历史

宋代建盏,当时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侶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黃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朗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还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別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黃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宝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①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④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內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特点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內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的产地、历史、特征及特点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粘性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內蕴含细小气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