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书,也要拿笔写写

 孤山一松鹤 2017-08-3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需求,相反,我们更需要通过了解作者的下笔方式来读万卷书。其实,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小学生先学阅读后学作文,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阅读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善读者往往能写出好文章,著作等身的作家无一不有深厚的阅读积淀;而善写者往往拥有独特的阅读方法,他们可以从写作中得到阅读的启发。在此,我们不提阅读对写作有什么助益,只考虑写对读的促进作用。

读完书,也要拿笔写写

读是写的目的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不提那些高不可攀的目的,最基本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供人阅读。“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离开对方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即便是日记,至少也是供自己阅读的,更不必说一本书了。不阅读,书籍就只是印刷着一堆文字的废纸;不阅读,知识和思想就止于书本,无法传播。

既然写出东西是为了供人阅读,那么它必须具有可读性。实际上,作者在写作时就考虑到了阅读者的体验,并将其融入作品之中。既然可读,就有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作品。

读完书,也要拿笔写写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通常会先阅读“作者简介”,这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书籍是谁写的,也帮助我们把握书籍的内容。若是自己熟知的作者,读者可以从记忆中读取作者的背景经历、以往作品、文字风格、思维方式等,从而更容易融入作品中去,进行深入阅读。若是不熟悉的作者,也可以从简介的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情况,通过比较和联想,从记忆中读取类似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

我们的阅读,终究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与作者的互动。因此,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成为我们阅读方法的参考。

以“写”促“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的“绘制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写书评”等有助于阅读的方法,正是要以“写”促“读”。“思维导图”利用人眼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敏感的特点来强化记忆,提高阅读效率;“读书笔记”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将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书评”是阅读的后续工作,是对书籍的整体把握。可以这样认为,“写”已经成为阅读的一部分。

“写”可以使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即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自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部作品。在阅读的“战场”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作者的“战法策略”,熟知作者“排兵布阵”的手法,找出文字的“障碍”和“陷阱”,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占据主动位置,应对有方,攻克书籍的“堡垒”便指日可待。

读完书,也要拿笔写写

另外,写可以使人思维严密。因为写下来的东西一般都会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顺序”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深入剖析,不难“举一隅而反三隅”。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就可以更熟练地使用自己领悟到的阅读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