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说,我读书“八面受敌”

 孤山一松鹤 2017-08-31

在众多古人的读书方法中,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可算是主题阅读的具体实践。宋代沈作喆《寓简》中记载了“八面受敌”读书法的由来。

苏轼说,我读书“八面受敌”

一个名叫王庠的读书人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向苏轼请教读书方法。苏轼写信回复他,给了他一些应试的建议,并提醒他读书并无捷径,要靠平时努力积累,同时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说,我读书“八面受敌”

按苏轼的看法,书中内容丰富如海,而人的精力有限,一次不能获得全部。阅读时最好分多次阅读,每次只关注一个主题,“一意求之”,将一个主题研究透彻之后,再次阅读时关注另一个主题,这样阅读多遍,“八面受敌”,虽然看起来迂回费时一些,但阅读的效果是略读一遍无法比拟的。

苏轼自己读《汉书》时就用到了这一方法:“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清末学者李慈铭称赞这种读书法“诚读书之良法也”。

可以看出,苏轼的读书法费时费心,不宜用来阅读“零食”“快餐”读物,却适合用来阅读思想深奥、内容庞杂的“硬骨头”类书籍。若追求速度,则不应“八面受敌”,此法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苏轼说,我读书“八面受敌”

其实,苏轼的读书方法包含了多个阅读层次,在确定一本书包含多方面内容时,需要进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时,则类似主题阅读。受时代所限,苏轼提出这种读书法时,书籍的类型、数量不多,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只为一部书,所以“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是针对阅读单部作品提出的,与主题阅读的实际操作有很大区别。说到底,“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将阅读的“专”与“博”结合起来,划分主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主题阅读是选择主题时“专”,选择书籍时“博”。不过,“八面受敌”读书法本质上仍是“主动阅读”,与主题阅读的主动性一致。

我们可以将这种读书方法用于主题阅读,取“一意求之”的本意,即确定一个主题,精研深究,再把“八面受敌”的广泛阅读思想扩展到多本书籍中去。这样进行主题阅读,已非“八面受敌”读书法的本意。用“八面受敌”“一意求之”来阐释主题阅读,是为了使读者对“主题阅读”产生明确清晰的印象,以利于主题阅读的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