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的第五大发明

 秦岭之尖 2017-08-31

◎安俊杰

说起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可谓尽人皆知。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发明,却被世人所忽略,这就是---筷子。

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每天进食而须臾不可离的工具主要分三大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非洲、中东、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是以手抓食;而中国、日本、越南、蒙古和朝鲜半岛等地则用筷子。用筷子进食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起源于殷商时期。据说商朝旧臣箕子东渡朝鲜时引入朝鲜半岛,后来又传入日本。只不过当时不叫筷子,叫“箸”,发音“zhu”(为第四声)。这个“箸”,由两根棍组成,捉在手里,运用物理上的杠杆作用夹食物,成为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冰凉,实在高明!比较起来,西方人大约到了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早了两千多年!

“筷子”称“箸”,最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说从前的时候,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十分担忧,用象牙做筷子当然不能吃普通的饭菜了。这样穷奢极欲下去,是亡国的征兆啊!商纣王当政时间是公元前1144年左右,那个时候就用象牙做筷子,可见一般筷子的产生就更早了。筷子最早产生在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考证结果,但是,从实物考古上讲,“箸”的古字为“櫡”,从木从竹,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这样的物品很容易腐坏,很难留存到现在。但是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发现,古代中国人主要有箸和匙两类进餐用具,还曾经一度使用过刀叉。考古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使用餐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而一些古代文献中也常常是“匕、箸”并提,而“匕”就是现在的“匙”,并非如今的尖刀。就是说那时人们常用匙和筷子进餐。

1934年至1935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侯家庄就发掘出商代的青铜箸6支。足见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后期已有青铜箸使用,“纣为象箸”的记载不虚。而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就有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这双2100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真是弥足珍贵。

据专家考证推测,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箸已成为华夏民族吃菜和饭的主要餐具。数千年来,箸在人们的普遍使用中不但改进,一直到明代,箸的形制才有了较为固定的形式:上部为方形,下半部为圆形,即所谓“上方下圆”。这种形制的好处是如果箸整个是圆柱体形,容易滚动在桌面上难以固定;若整个箸是四楞形,放在嘴里不舒服。只有上方下圆才能二者兼顾好使用,而且上方的四楞上还能题诗刻字雕花,彰显筷子文化。因此深受各方欢迎,结果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筷子的主要形制。

那么。为什么箸改名为筷子呢?明代陆荣的《菽园杂记》卷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幡布为抹布。”就是说:江南水乡的渔民和船民们最忌讳“住”。撑船希望快,船“住”了,一天到晚停着,就意味着没生意。这样,“箸”和“住”谐音,便犯了忌讳。于是,人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将“箸”改为快儿或快子。不知经过多长时间,从江南苏杭发起,一传十,十传百,“箸”渐渐就改称“筷”了。陆荣的同代人李豫亨说:“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快子者,忘起始也。”但是,在书面文字上,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抵制,比如在《水浒传》《西游记》里,都不写“筷子”而仍然写“箸”,就连《康熙字典》中也只收录“箸”而不收录“筷”字。

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了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箸”“筷”并用。第40回描写刘姥姥在大观园中与贾母同桌饮宴,数次用“箸,又数次用“筷”。可见“筷”字也渐渐融入了书面语言之中。

人们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筷子的长短粗细,使之更加适用。以长度为例,我们现在使用的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22至24厘米),其含义是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从考古出土的筷子来看,春秋两汉时期的各种筷箸,长度一般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间。唐代出土的银箸,一般较长,最长者达33.1厘米。

在饮食文化中,一些人出于饮食审美的心理需求,在筷子的形态上出现了刻意求精求美的倾向,进行了过多的装饰。《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写贾府的一次宴会,就出现了“四楞象牙镶金筷”“银三镶乌木筷”等富有装饰特征的筷子。后来贾府被抄家,其中就被抄出“金筷子五把。”而明世宗时,宰相严嵩被抄家,仅金镶象牙箸就有1100双之多。

从中国流传到国外的筷子,在异国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也融入了别样的文化习俗。朝鲜半岛的人们使用筷子的最大特点是由金属制成,有铜、银、金和不锈钢的筷子。这与其饮食特点有关。以韩国为例,韩国料理多采用烤和腌的方式,很少有炒菜。吃烤肉时,不能用木或竹质筷子,容易烧焦,而使用金属筷子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减少筷子上的细菌残留。在古代,韩国的王公贵族多使用金、银制筷子,普通民众则用木制筷子。现在,韩国的旅游宾馆都配有成套的铜制餐具,而普通家庭多使用不锈钢筷子。与我国筷子的不同之处是扁头便尾。另外,韩国人喜欢将筷与匙同时运用,筷子夹菜,匙舀饭,深受我国先秦时期习俗的影响。

日本人对伴随他们一生的筷子,似乎更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们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一天,在寺庙和神社里都要向筷子供膳,表示感恩。日本人的餐前祈祷,不是祈祷上帝,而是感谢筷箸。他们餐前要对箸说一声“领受了”,然后才拿起筷子来。吃完后还要拿着筷子说:“蒙赐盛餐”,然后再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筷子。

日本的学者认为,箸筷是由日本的小野妹子从中国带回日本的。有史料记载,中国隋朝年间,日本圣得太子曾两次派小野妹子为使节前来中国,回国时,带回不少物品,其中便有箸。由于中日两国饮食习俗不同,箸传到日本后逐渐变短,原来的平头箸渐渐变成尖头。据说这是因为日本人爱吃生鱼片,为便于戳或夹住薄薄的鱼片而改进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将箸头削尖,可使它既有筷子的功能,又有叉子的作用,一举两得。在日本普通家庭中,夫妻所用的筷子式样相同,只是妻子的短一些,称为对筷。

筷子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但是与我们日日相伴。几千年来的浸润,它早已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又如何能跟筷子相比呢?”你说,筷子不应该是惠及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