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里的那些款儿 (续二)

 5菲菲 2017-08-31

宋金以后,瓷器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刻款的方式逐渐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随意的书写款。但也不是完全的消失,特殊的瓷器品种,以及一些追求金石味道的定制瓷器,还都保持了刻款的方式。


清乾隆  仿古铜彩出戟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古铜釉出戟尊。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是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瓷仿铜,几可乱真。乾隆时期社会上下大兴收藏,尤以收藏三代铜器为贵,所以此类仿古瓷器便开始出现。


清乾隆  仿古铜彩出戟尊阳刻篆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追求铜器的金石味道,工匠采取了刻款的方式,阳刻六字篆书方章款。字体以及文字的排列形式等等细节,完全取自金石。如果采用书写款的方式,显然很难做到这点。


一些烧造工艺特殊的瓷器品种,落款往往会选择刻款的方法。比如窑变釉、茶叶末釉、孔雀蓝釉等等。


清雍正  孔雀蓝釉双龙洗及其阴刻楷书款

 观复博物馆藏


这些品种的烧造条件比较苛刻,用来写款的彩料很难与之匹配。如果采用写款成本以及工艺难度就会大大提高,刻款则简单易行。另外这些特殊品种的瓷器都是用来观赏陈设,或是文房用具。不是普通的生活用瓷,拥有者非富即贵,品味较高。刻款模仿金石,更能满足他们的审美。


再有就是一些外底无釉,用途特殊的瓷器也会采取刻款的方法。


清雍正  祭蓝釉药钵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霁蓝釉钵过去是用来研药的,使用方法就跟今天厨房里的捣蒜一样。为了避免瓷器易碎的缺点,钵的底部做的又厚又平。外底无釉,为的是增大摩擦,防止摔落。基于这几点工匠只好选择刻款的方法,恭恭敬敬的在底部落上“同仁堂制”四个字。


清雍正  祭蓝釉药钵阴刻楷书款

观复博物馆藏


在瓷器上刻款大部分都是在制作时候,或是在烧制好不久。但也有一类是后人在已经烧完很久的老瓷器上加刻款的。这种情况往往是在社会收藏热的时候出现。乾隆皇帝对古玩就非常的痴迷。偶得闲暇就会把收藏的心爱之物,拿出来欣赏把玩,到兴起时还要作诗歌咏。


清乾隆《乾隆鉴古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时据郭宝昌统计乾隆皇帝光歌咏陶瓷的诗就有199首,其中咏柴窑4 首、定窑32首、官窑70首、汝窑7首、钧窑9首、哥窑22首、龙泉窑5首、宣德朝瓷器8首、成化瓷器2首、嘉靖瓷器1首、咏陶器15首、咏白瓷1首、咏宋瓷9首。乾隆皇帝这些诗作有一部分,直接就刻在所咏的古物之上。


 宋代  哥窑双鱼耳炉及底部题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宋代哥窑炉就镌刻有乾隆御诗《咏哥窑炉》一首:“伊谁换夕薰, 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 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 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 鼻根何处分。”虽寥寥几句,但可见当年乾隆皇帝对这件炉子的喜爱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