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科普文学创作的巅峰2

 johnney908 2017-08-31

两剧也确有一些十分重要的不同:即《药会图》有两篇序言,是《草木传》乃至《群英会》所无。其一为“黔南邱世俊拜识”,其二为作者自序(这个问题稍后讨论)。而《草木传》剧首却有一段很精彩的“开演”,是《药会图》和《群英会》所没有的。文字不多,兹举于下:

生上引) 天有不时寒暑,人有旦夕灾殃。(坐诗) 药味君臣数丹经,逢场亦可作戏听;莫谓气血无少补,端资调和益性灵。() 在下神虚子。因吾善晓人意,能达众性,遂将《本草》一书不免乘间融通一回。[西江月] 医道宣妙莫测,精义入神莫加;《黄帝内经》奥无涯,《玉版》、《灵兰》可嘉。伊尹配作汤液,补泻俱有所差;雷公炮制更堪夸,尤要细心滕()拿。() 我今胡诌直演一番便了。()想古人尝百草,世人能救;甘国老和诸药,无病不康。扁鹊儿迁兵将,时常佐理;华佗子歼厥魁,妖尽藏。纵有些小贼寇,纷纷乱起,亦无妨横扫去,悉绝猖狂。节饮食.调藏()腑,经络有准;破积聚赞化工,神妙无方。也有时应高爵,王命并受;也自能回家乡,荣耀一堂。() 吾喜知其所谓,不妨借此登场,博一笑噱。道言未了,甘草来也。

这一段开演虽仅见于《草木传》,却可以看作诸药性剧所共有。它从中医药学的渊源、学术、社会意义诸方面简明扼要地作了介绍,又以诗、词、说、唱不同形式加以糅合,听来生动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在文学或其它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中医药知识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楚辞》乃至《山海经》中都包含着中医药名词或病名、治法的内容。它们的作者虽然都不是在搞什么科学知识的普及,却无意间作了这些知识的传播者。而从播扬知识的效果看,这些作品所拥有的读者,有些可能是一般医学著作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后世文人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药名入诗。而差不多同时的另一些医家,由于看到了文学形式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在利用歌赋等形式来编写医书。此中较早的有宋崔嘉彦《医方药性赋》、署名金李杲的《珍珠囊药性赋》、元胡仕仁《图经节要本草歌括》、明人刘全备的《注解药性赋》等。清代学者的普及意识最强。这一时期的科普作品,无论数量、质量,所涉及的专业门类之广和写作体裁的多样,都远远超出了前代。单就讲药性的作品而言,朱东樵的《本草诗笺》10卷,载诗七百八十余首,可渭洋洋大观。尔后出现的本草诗之类,有据可查者不下八九家。吴尚先以骈文见长,所著《外治医说》虽系中医外治法的奠基之作,却又是医学骈文之姣姣者,其书也因而名之曰《理瀹骈文》。此外还有王锡鑫的《药性弹词》、蔡恭的《药性歌》、陈明曦的《本草韵语》,还有佚名的《药性鼓儿诗》等。但就其中大多数作品的艺术性来看,恐怕还有提高的余地。文人的作品便不同,诗词歌赋在他们笔下,当然是驾轻就熟,而以药名属对联,以药名作谜底,以药名写尺牍、写传奇者也不乏其人。这些作品也大抵富于趣味,意蕴深厚。只可惜它们在传播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比之医家的作品又逊一筹。因为他们太多受文学形式和写作方法的束缚,太多地注目于文学作品的完美性。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