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后,为何多数人不肯剪辫子?

 天天YTF 2017-08-31
剪辫子法令


  严格说来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有法令宣布要“剪辫易服”,但是大家都知道即没有执行,而且很快就被废除了。

  宣统二年 (1910 年 ) 冬,资政院提出了剪辫的动议。早就想剪辫的青年学生乘此之机,哄传剪辫动议已获批准,纷纷剪去发辫。风潮迅速波及十多个省份。

  清政府从风潮中感觉到自己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不仅在资政院搁置了对剪发动议的讨论,而且下令严禁剪发,学部还专门颁布了对断发学生的处罚条令。

  但在学界抗争中,处罚条令无法执行。当局只好让步,由开除改为记过,又由记过而听之任之。在此情形下,剪辫风潮甚至波及到兵营和军校。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辫。

  其实不是不追究,而是人数太多难以追究~

  不好追究,有很多人当然懒得剪咯~

  遗忘

  民众不乐意剪辫子,与民众遗忘了“薙发令”这段历史,有很大关系。

  清人对“发”字的使用格外小心,尤其是一些成语如“一发千钧”,更是极为敏感,“因为它令人产生一种联想——以千钧之重来形容一发,似乎是对‘薙发’政策的不满”。清廷花了八十余年修纂《明史》,但这部巨著“从头到尾未曾用过‘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清实录》里同样找不出“千钧一发”这个词。“千钧一发”这个词都找不到,当然更不能指望留下“薙发令”这段历史。


  事实上,经过近300年的遗忘,到晚清,这段历史已仅限于在知识分子和革命党当中流传。(清廷也有意淡化这段历史,默许臣民的辫子越留越粗。一般无知识的普通汉人,则“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据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讲,有些满人也已经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强迫汉人剃发留辫这段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故辛亥时,有满人割了辫子对“革命”表示抗议。

  美化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虐待里发现快感,奴役中寻出美来。时日长久,这样的事情难免发生。人类文化史上也不乏先例。具体到“辫子”问题,辜鸿铭可算一个典型。辜当然不会不知道“辫子”承载着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辫子推为“国粹”。他的解释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发短衣矣!”

  太平天国对“辫子”的恨,成就了辜鸿铭对“辫子”的爱;太平天国“丑陋的长毛”,让辜鸿铭不惜美化脑后的“辫子”。当然,天平天国其实只是诱因,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文化心理的异化。


  习惯成自然,想改也很难

  清朝满族对汉人长达了两百八十多年的奴役和洗脑,也是让汉人习惯形成的一个过程。所以清亡时习惯了被奴役的大多数汉人对新风气的突然转变而产生的不适应也是很正常。这是长久以来的教育和环境问题,带来的习惯...习惯这种问题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被人强迫做出改变时,更会加强抗拒心理...

  例如你走路习惯先迈右脚,让你突然改成左脚,你肯定会非常的不适应不舒服,当时那些不愿剪辫子的人的心理,应该和走路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在那种环境里长期生活过,所以无法理解那些人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