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跟一个高一学生交流,只是更他谈谈他在高一的未来学习生活,不料谈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眼神告诉自己跟父亲的关系很紧张,后来我问他是否真是如此,他点点了头。 之后,还说,要比我想象得更加不好,因为他的父亲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你永远是我的儿子,就得听我的,不管我说什么,就得听我的,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爷爷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的,你的父亲。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有点无奈,有点无可奈何。谁叫自己是这个人的儿子呢?在他的眼里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外热内冷的人,表面上还跟你开玩笑,玩得很开心,一下子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猛地跟你凶,生气,让人难以接受,这个人怎么变化这么快,快得令自己莫名其妙,快得令自己一下子从高点立刻进入冰点,难过死了。 而在我与这个孩子的父亲交往过程中总觉得他这个人的确是一个性情中人,干脆豪爽,跟朋友在一起就是肝胆涂地的那种类型,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儿子心 里居然是这样一个人物,一个让孩子感觉到伤害的父亲,一个让孩子觉得有点难过的父亲,一个让孩子有很大距离的父亲。 父与子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哪怕是比我更年长的一辈,哪怕是在古代,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每个时代的父与子需要去思考、研究、解决的话题。这对父与子的矛盾是因为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不对等,父亲总是以父亲的权威来压儿子,根本不给孩子一个商量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被压抑久了,自然而然会产生反弹,反感,甚至最终产生冲突。应该说孩子到了初三高一这个年龄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按照父亲的意思来做,父亲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也并非都是合理与正确的。看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作为父亲的人是应该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学习如何了解孩子,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甚至是人生导师,而不是成为自己命令的执行者。 当然作为孩子也不能一味只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尽管父亲的的方式方法未必是最好的,但他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的。如果两方面都能够逐渐学会换位思考,都能够推己及人来体谅对方,也许父与子的这些矛盾至少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可惜,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