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铁枝木偶戏丨回忆小时候看的“皮猴人仔戏”

 风吟楼 2017-08-31



铁枝木偶戏表演演示: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英文:puppetry,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戏种,它的由来是古代葬礼中用于殉葬的,可追溯年代久远,有文字记载周代穆王的时候就有木偶,(1979年山东省出土了西汉墓葬一批文物,其中就有一具193的木偶,全身是由十多块木头雕刻而成,四肢均可活动,这是目前出土最早的木偶。)

从先秦到汉代,木偶已经从丧葬到娱乐的一个转变,到了唐代木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受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木偶呈戏曲化发展,呈现固定音乐、剧目、表演等机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其他的品种如: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铁枝木偶(当时是叫:快乐三郎)等新品种。当时的杭州是木偶,戏曲的艺术最高殿堂,出现不少著名木偶艺人和民间木偶剧团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水木偶,等等几种。 


潮汕铁枝木偶戏(俗称:皮猴戏,纸影戏)根据叶明生先生著的《福建傀儡戏史论》载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10期,认为铁枝戏当是形成于宋代的江南(今江苏等地)而潮州流传的泥塑及纸影戏偶技艺的艺人吴静山,其祖籍即为漳州的漳浦西林都头村(今在云霄县境内)于南宋末为避兵祸迁到潮州,而将此艺传至潮州。


由此可证铁枝木偶戏不是迟至清末才形成,而是宋代已行,从江浙南传福建再传潮州。

在潮州当时的表演主流是皮影,艺人数量和演出简单,直到清晚期铁枝木偶戏在艺人们大力推广和更倾情演绎也得以受人们喜爱,完全替代了原来的皮影,但叫法还是把它叫成“纸影、皮影”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其历史悠久,广泛流行于粤东以至闽南一带,技艺精湛,颇具特色。长期以来与潮剧相并行,是潮汕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是由南宋末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南戏和皮影戏演变而来


铁枝木偶戏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活动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配以优美的潮剧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发展成为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


潮汕铁枝木偶,一身铁枝木偶像,有100多道工序,它集:工艺,泥塑,潮绣等为一身。


用纸版贴布贴珠为帽:

(潮汕铁枝木偶戏的帽子)

香稿做的头:

(潮汕铁枝木偶戏的头)

木质身体,衣服是潮绣:


木偶本身不会动,全靠背后三根铁枝(剧箸,铁枝)操纵表演。中箸置于偶人背部中间,相当于木偶的中枢神经,站立,行走,作揖,转身,全靠这根中箸手箸分置于左右两手,两手的动作就由这两根手箸完成。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故有人称之为微型潮剧,戏班演出时要先搭建舞台,吊挂着舞台布幕:



台上铺着草席,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分正剧(上手)由剧团的资历较深担当,为剧团的核心人物,坐于台面右手边;中剧由剧团资历较浅的人负责,坐台面的中间;台面左侧的人叫副剧(下手)是剧团的第二把手。铁枝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骑马、划船、武打等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潮汕铁枝木偶戏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民间节日喜庆,民俗庆典,清闲娱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对陶冶人们精神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