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DD机理:先占观念与超价观念

 钟山紫竹林 2017-08-31
第七章破碎的镜子:躯体变形障碍的临床表现
面对破碎的镜子,如何能有完整无损的形象。
——伦子
四、BDD机理:先占观念与超价观念
○躯体变形障碍与先占观念
DSM-Ⅲ-R认为,躯体变形障碍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无外表缺陷的个体对自身想象出的缺陷的一种先占观念。所谓先占观念(preoccupation)与优势观念(dominantidea)有关。优势观念为同一类群的人头脑中占优势的观念。如高中生的优势观念是
考大学;晋升职称是高校教师的优势观念;柴米油盐往往是家庭妇女的优势观念。如果“优势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而非群体的,便是先占观念,但不包括妄想和超阶观念。每一个人都可能有先占观念,判断是否是病态的,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许又新,1993):
⑴分享性:一个观念只要能与至少另一个人分享,就很难说是病态的。有人的先占观念是高度分化的,“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慨叹大概与此有关。
⑵可行性:某些观念其所以如此占据人们的心灵,是由于人们渴望把它付诸实践,使它变成为现实。如果只是一种幻想,它大概不会老是纠缠不已。问题在于,自认并非幻想可又似乎行不通,这就叫人苦恼了。
⑶排他性:如果先占观念垄断了一个人的思想,其他一切都被排斥,那就容易出问题。
⑷持久性:短暂即逝的先占观念并不碍事,只要不是一个接一个的没完没了。
○躯体变形障碍与超价观念
躯体变形障碍是个体对自身外表的想象缺陷,并为这种缺陷的存在而痛苦,而这一想象的缺陷又是以超价观念为基础的。许又新(1993)认为,超价观念(overvaluedidea)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确信的价值信念,其特征是观念片面而偏激,以致不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大多数人接受。超价观念与妄想不同,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地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合逻辑。超价观念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只是过于偏激,远离文化常模。否则从心理学上说,其与政治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区别。超价观念与人格的其余部分是协调一致的,也不导致人格改变。超价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动机,它对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实际上,病人总是在实现自己的主张或走向观念中的目标。所伴
随的情感逐渐冷却总是与超价观念的消退同步,所以超价观念与妄想不同。P.J.McKenna(1984)认为超价观念并不少见,除见于躯体变形障碍、神经性厌食外,还见于好争辩的偏执状态、病态嫉妒及以疑病观念为主要临床相的疑病症。
Phllips认为躯体变形障碍病人的超价观念是介于妄想与非妄想思维之间的,病人并不完全确信他们自己的缺陷是真实的存在,但是有时或常常会关心自己是否感觉迟钝或有精神问题。
○躯体变形障碍与妄想
妄想是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定信念,它不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妄想可以继发于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也可以是原发的,因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症状。根据妄想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变形妄想等。
根据是否存在妄想,体象畸形障碍可以分为两类。历史上,作为躯体变形障碍原形的畸形恐惧就被分为妄想型和非妄想型两类。DSM-Ⅲ-R中也把躯体变形障碍分为两类,即妄想症中的体化型和体化症中的躯体变形障碍。许多学者认为,躯体变形障碍包括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两类。Phllips通过对30例体象障碍病人的研究,发现12个病人(40%)表现出妄想性先占观念的特征,但是,妄想性和非妄想性的躯体变形障碍病人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一,在绝大多数病人身上要区别妄想或非妄想的先占观念是十分困难的。病人往往能够很好地描述他们超价观念,而这一观念正是介于妄想和非妄想之间的。其二,有的病人开始完全确信他们的缺陷是真实的存在,但有时又否定,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既不是妄想性的,也不是非妄想性的。其三,12例妄想性先占观念的病人与非妄想的病人,在临床现象学、特征、病程、有关心理病理学、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
〇躯体变形障碍流行病学
目前对躯体变形障碍的流行情况尚不甚清楚。E.Morselli在本世纪末曾估计该病十分少见,其实不然,现代大量资料表明,该症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有人企图估计非临床人群中躯体变形障碍的流行情况,对25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75%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不满;其中46%有对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先占观念;28%的人完全符合该病症的所有诊断标准(FittsSN,1989)。当然这个估计可能是高的,因为其中包括了神经性厌食和仅仅关心体重等一些情况。
在精神心理临床实例中,可以观察到的BDD似乎多是从属性的描述和诊断,因为体象问题是病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告诉医生,并接受精神治疗。因此,精神与心理科的医生只能遇到此类病人的很小一部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去寻觅皮肤科、内科、美容整形外科医生的诊治(BarskyAJ,1989)。
〇BDD病前特征
不少文献报告的BDD病人的病例列举了不同的人格是BDD发生预先的基础。与BDD相关的病理人格是强迫型人格、分离型人格和自我型人格。罹患BDD的个体病前人格上具有一些特征,如过分完美的要求、喜欢自责、不稳定、敏感、胆怯或沉默寡言,以及精神虚弱或亢进。
在一项对17个丑形恐惧病人的控制研究中,发现该病来源于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人格(HayGG,1970)。对一些丑形恐惧需求外科治疗的病人的研究表明,该病常常发生在一些具有不稳定性、虚弱的人格类型,以及敏感的人格类型人身上(FukudaO,1977)。有人还研究了罹患皮肤疑病症的病人(该类病症虽说还没有定义,但是可以看做BDD的同类型的疾病),此类病人多是一些有独特吸引力的潜在的精神分裂症的人(ZaidensSH,1950)。
当然一个十分明确的BDD发病前的表现还没有总结出来,尚需要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特别是要研究发病前的特征与一些共同病症的区别。
〇BDD病程和预后
大多数报告表明,BDD病人发病后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年。有些有报道认为,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可以减轻或加重。一般病程不足10年,病情不会有缓解的倾向,有时甚至会变的更坏。
第七章破碎的镜子:躯体变形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BDD:想象丑陋的苦恼
二、BDD演变:从“丑形恐惧”到“美丽怀疑症”
三、BDD特征:想象与夸大自身外表缺陷
四、BDD机理:先占观念与超加观念
五、崩溃的生活:BDD的危害
在线阅读《幻想丑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