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待你厌倦江湖,我陪你归隐山林

 gudian386 2017-08-31

王羲之的辞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风轻云淡,轻轻的他走了,作别西天的云彩,他也是经历了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理由很简单,他一直是个积极入世的官员,他还想为朝廷效力,为天下苍生做事。

两 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情。一是埋怨儿子们。那一天,他当着凝之、徽之、献之几个儿子的面,说了这样的话:“吾不减怀祖(即王述),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 不及坦之故邪!”说通俗点就是我比不过政治对手王述,完全是你们几个不如王述儿子王坦之的缘故。这明显是一种气话、昏话,自己输了,埋怨自己儿子不争气, 没有人家儿子有出息,真是无从发泄的一种发泄,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仕宦情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面对厄运而无能为力。

二 是跑到父母的坟墓前发誓。在墓前,王羲之发表了一篇辞官宣言《誓墓文》。“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至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 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曒日!”发誓今后再也不踏进官场半步,请在九泉之下的父母大人能理解他不愿同流合污的做法。因 为从儒家的忠孝两端来说,古人以为忠孝难以两全,故择其一,而他连一头都顾不上。说忠,他再不能报效朝廷;说孝,他辜负了双亲对他的培养。此时的他除了对 屑小之人的卑视和混浊政治的绝望,还有抬头了道家出世的念头。

在入世与出世的这对矛盾之间,有一个人支持他离开官场,那就是他的相濡以沫的夫人郗璿。

郗 璿出身十分显赫,娘家世代书香,父亲郗鉴是东晋的著名军事家与政治家。郗璿才貌双全,写得一手好书法,是远近闻名的才女,素有“女中笔仙”之称。说起郗璿 与王羲之的姻缘,还真富有戏剧性。太宁元年。当时郗璿正值二八年华,太尉郗鉴将她视为掌上明珠,有意为她择一个如意郎君,而郗璿本人也对才德兼备者情有独 钟。郗鉴久慕琅琊王家子弟多仪表出众,才学过人,希望两家能够结为秦晋之好。于是,一天早朝后,郗鉴将自己的择婿之意告诉了一向与之交好的王丞相。王丞相 欣然应允,郗鉴遂命管家带重礼前往王家择婿。王府管家在众子弟中寻来觅去,却发现少了一人,打听之下,才知王家还有一位公子未曾到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 管家来到东院书房,只东侧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神情自若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府后将所见如实相告,尤其提了那位东床侧卧的年轻人。郗 鉴大喜,曰“正是要选此人”。于是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文雅,一身才气,当即下聘,择为快婿。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

郗璿与王羲之成婚后,夫妇俩既是夫妻,也是挚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他俩因有相同的爱好而经常在一起秉烛夜谈,相互探讨书法创作,恩爱非常,堪称神仙眷侣。

王 羲之遭遇小人的陷害,郗璿深知,官场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有辉煌必有低谷,在关键时刻,激流通退也不失人生的睿智选择。在她看来所谓辞官,其实也是 一种谦退之道。尽管她的爱人那时才五十三岁,远没达到晋朝的退休年龄,“晋以六十六岁以上为老。”毕竟王羲之有很多优点,一流人才、确实能办事、百姓口碑 好,在郗璿看来,朝廷完全可以挽留。但她还是觉得王羲之那骨鲠的性格,是不可能与一切卑污进行调和,同流合污。退一步将海阔天空,既然厌倦江湖了,就退隐 江湖吧。她也劝王羲之,你有没有想过,只要一狠心,就会迎来一片山青水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山林,也许你能找回,当初那个自己。

在夫人的理解下,王羲之挂冠而去,告别官场。在辞官的同时,王羲之还作出了搬家的决定:把几十口家人从建康迁移到会稽来落户。这点也得到了郗璿的支持,她愿意放下高门女眷的身份,到偏远的会稽乡下生活。

王羲之远离政治中心后,朝廷上污七八糟的人事,以眼不见为净。当然了,退隐的日子不是与世隔绝,王羲之和家人同样需要生活,只是这生活慢了很多,曾经是江湖策马,现在是天涯看花。

他教孩子读书写字,跟朋友优游山水、咏诗属文,日子过得滋润,心情也是愉悦的。

史书这么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小儿子王献之敏捷,从小就跟着他学习书法,进步很快。一次,王羲之轻轻地走进书斋,看见献之正在埋头练字,蹑手蹑脚地走到他身后,然后猛然地抽他手中的毛笔,可是,笔却在献之手中纹丝不动。王羲之很是感慨,曾不止一次地跟朋友说:“这孩子将来是有出息的”。

会 稽山水俱佳,是当时名士们的聚集地。古会稽城,小桥、流水、人家。河多,桥也多。那刀切豆腐似的青石板路上,一次又一次叠印着王羲之和家人、朋友悠闲的脚 步。平时,王羲之最爱与一些清淡名士和佛家名僧交游,而他本人则奉事道教,他们彼此引为同道,向往隐遁山林、服食养性、清淡遨游的生活。事实也正是如此, 游山玩水、携子抱孙、访道服药、读书写字,构成王羲之晚年的生活画卷。由于王羲之的为人、政声和盛名,朝廷上有识之士,不断地写信给他,希望他重返庙堂为 国出力。对于他们的好意,王羲之都谢绝了。

只是偶尔还惦记老友,当谢万升为豫州都督的时候,王羲之写信给谢万,告诫他:“你不屑于俗务,现在让你去处理这些事,的确很难,但愿你能和底层士兵同甘共苦,就很好了。”遗憾的是谢万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最终导致北伐大败而归,终结仕途。

过 了若干年,王羲之独自走过一座石拱桥,桥一侧有堵白粉墙,围着许多人,走近了再看,只见墙上有几个大字,是用苕帚醮着泥汁书写的,龙飞凤舞,极有气势。王 羲之打听这是何人手笔,周围的人告诉他说“七郎”(指王献之),王羲之禁不住点头,说是“子敬飞白大有意”——这是很高的褒奖了。前些年,王献之和王徽 之、王操之两个兄长一起去看望谢安。谢安请他们喝茶、与他们一起谈话。二兄都想表现自己,说了许多话,但说的都是世俗之事。王献之言少,只是略致问候而 已。他们离开谢安家以后,王羲之曾听人说谢安称赞他的小儿子聪明,“小者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有出息。现在,二子 凝之、四子肃之、五子徽之都已长大成人,先后步入了仕途,王羲之感到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心事了。他常常和夫人说:我们现在可以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了。

待你厌倦江湖,我陪你归隐山林。对王羲之来说,漫长的人生中,旧的一页翻过去,新的一页开始了。

真好,为千年前的王羲之和郗璿手工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