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大两小”读《金匮》(肖相如)

 笑瞧流水 2017-09-01
  导读:虽然《金匮》注本不及《伤寒》十分之一,然作为医圣仲景的经典医著,又是最早的一部有论有方的杂病文献,涉及病证方药广泛,其价值卓著,注本自不在少数,读其注本应择善而从之。今日推送乃何任先生读《金匮》古注本的建议,望对大家有益。

  在多家《金匮要略》专注中,他们都是术业有专攻,议论赅今古,出其心得,启迪后人,但我们亦应有所抉择,不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更不能象“广原搏兔”,致网罗多而弋获少。

  选读注本,从“两大”、“两小”入手。

  “两大”即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各24卷,为大部注本;“两小”,即尤怡的《金匮心典》、魏荔彤的《金匮本义》,各三卷,为小部注本。

  这四家注本,各有特见,各有造诣,略述如下。

  1

  徐彬的《论注》

  其体例自谓:“正义疏释备于注,或有剩义及总括诸证不可专属者备于论”。这意味着:注是解释原文,论是广泛阐述。

  他指出读《论注》法,须先将方论药味,逐字不遗熟读贯串,竭其知识;探讨既久,然后,将《论注》所阐释的,从一字一句,到脉、因、证治,都作了详细的剖析。

  举例如“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条的注释。

  他首先点明病因,“此证湿之挟风,而湿胜以致痹者”;

  接着分析病机:“风走空窍,故流关节;风气滞于中,故通心而烦;风为湿所搏,失其风之体,故脉沉而细……气既为湿所痹,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大肠主滞,湿行反快而不艰 —— 病风者多便秘,故以湿胜而快者为反耳”。

  这一解释,夹叙夹议,研探极细。后段分析治法,亦推勘入微。此类注释,徐氏《论注》中比比皆是,询不愧为喻氏高弟,深得乃师薪传,允推《金匮》的一个好注本。

  2

  沈明宗的《编注》

  其书致力于“编”与“注”两个方面。他认为仲景书多编次失序处,以《金匮》来说,首篇最明显。

  沈氏指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而是编乃以治病问答冠于篇首,叙例大意仅次后章;且诸方论(指首篇中后八节)头绪参差不贯,使读者如入雾经,失其所之。”

  因此,他把《金匮》首篇的次章冠首,而为叙例,次以时令,问答阳病、阴病、五脏病、四诊、治法等相贯于后,为一卷;2卷至22卷,均以病带方,23、24两卷则存而不论。

  这一篇次,既合实际,且有理致。

  关于注的方面,亦多明白晓畅,并能发人所未发,如:“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条,诸家注释,多从证属虚寒,病在肝经,治以温养着笔。

  而沈氏强调冲脉,一经点明,使条文的病机、治法和方药更多一番新的悟境。

  他指出:“此连冲脉为疝……肝木受邪乘脾则腹中痛,本经之气不舒,故胁亦痛,连及冲脉则里急矣,治以当归补养冲任而散风寒……”。

  此类别出心裁的解释,开辟奇经证治之路,扩而充之,颇多启发。

  3

  尤怡的《心典》

  其书卷帙不多,注解极简明扼要,以少胜多,堪称《金匮》注本中“少而精”的代表作。

  徐大椿称其“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虽此书之奥妙不可穷际,而由此以进,虽入仲景之室无难也”。

  江阴柳宝诏称其“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称心得”。

  这些都是对“尤注”的实际评价。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多采取尤氏之说,足以概见其注疏之价值,值得称述的,尤氏对《金匮》的深入理解,不仅见之于注文,还见之于临床实践。

  他在《静香楼医案》中,以制肝益脾法治咯血胁痛便溏及中满肿胀;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浮肿咳喘;以理中合黄土汤治五年不愈的泻痢便血;

  特别以肾气丸加减治内饮,治肾虚肺实的喘咳,治阳虚不能化水的水肿,治冲气咳逆,治肾虚齿痛等等,都是得心应手。把《金匮》方用到机圆法活的境界。

  4

  魏荔彤的《本义》

  魏氏对仲景书研索极深,注释多透彻,说理详明,其释证、释方、释药,阐明经义,更觉精切。

  如释射干麻黄汤谓:“以射干为君,散胸中逆气,佐麻黄姜辛以散表邪,紫冬五味以润肺气,半夏开郁,大枣补中;一方兼解表润里,邪去而正气行,结开而津液复。”议药议方,一以贯之。

  释“泽漆汤”方证,更出以精心。

  首先分析证因,指出:“咳而脉沉,里热病也,必素日形寒饮冷,伤其肺脏,变热入里,耗其正津,瘀其痰血而欲成痈也。”

  继以释药,他说“泽漆,大戟苗也,较大戟寒性虽减,而破瘀清热利水降气有同性,且性缓于大戟,故宜于上部用;佐半夏开之;黄芩泄之;白前、紫参润之;生姜、桂枝升散之;参、草补益之。可谓预治肺痈稍从急治者矣。”

  层层分析药性药效,使泽漆汤方证无剩义。

  上述四家注本,各有特长,各臻化境。他们对《金匮》的探索,从不同角度上深入,从不同方法上浅出,深入为了明理,浅出为了喻人。

  不论明理或喻人,其促使《金匮》更好地古为今用,是殊途同归的。上接仲景心源,可称瓣香一贯,值得我们研录取用。

  注:本文选摘自《湛园医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6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