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设计(一等奖)

 修水中丘易道人 2017-09-01

      共1课时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新设计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       ,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  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
      轻飏  (yáng )    壶觞(  shāng   )    眄(miǎn)
      流憩(qì)    矫(jiǎo  )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
      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
      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3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2、背诵全文。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       ,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  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
      轻飏  (yáng )    壶觞(  shāng   )    眄(miǎn)
      流憩(qì)    矫(jiǎo  )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
      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
      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3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2、背诵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