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 本文有50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我写了将近一个星期,因为实在是太宏大了,后半截全是干货,各种真实案例。 虽然会比较累,但是我希望你看完它,因为对你真的非常重要。我费心巴力地写这玩意儿,就是想让读者看到「全局」、少走弯路、过得好一点儿啊。 本文适用于专科、本科、硕士在读人群,以及工作3年内的职场人士。 看过本文开头故事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1、一个二本毕业生的故事我来描述一位大四学长,他叫小何。看完描述请告诉我,你觉得他怎么样。 尤其是,告诉我你认为自己大四时跟他比,怎么样。
还行吧? 学校不算差,专业还不错,大学过得也挺风光的。 这样一位同学,想进入一家大公司,通过努力奋斗过上想要的生活,不过分吧? 嗯,他大四找工作时的处境是: 参加过150多场招聘会, 每场投100份简历(也就是说投了15000多份), 得到1家心仪公司的面试机会, 获得0份工作。 虽然境遇凄惨,但是小何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觉得社会不太公平,想要讨个说法。 于是他参加了安徽卫视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节目,与一家大公司的HR正面交锋。 【注】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你就暂且理解成面试官吧。 先来看一段他们的对话。
主持人:“还有没有其他考核的?比如说我们在校,积极参加活动啊,非常活跃。”
网友评论也非常难听: 唉,看了这么多闹心的东西,说点儿开心的吧: 我是211毕业的,但是挣得很少。 开心吗? 2、为什么大公司会出现“学历歧视”?我先帮有些人把话说了:
这些我都同意。 但是,如果让我做一家大企业的HR,我也会用学历筛人。 为什么? 特别简单,就一个原因:成本。 网友们说得好: HR招聘的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金钱、最保险最省劲儿的办法,找到老板需要的人。 再激烈的学习无用论者恐怕也不会否认重点大学毕业生成材率更高、在他们中间找人才更容易更省事这个事实。 如下图所示,2015年的中国富豪11强,有7人毕业于985院校。另外,马云和马化腾的成绩换算到今天,进211也绰绰有余。 985、211占大学总数的5%,但其毕业生占据了这张富豪榜的63.6%(把二马算上就是81.8%),这个数据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吧? 3、非名校毕业生如何进入大公司假设,名校生的优秀率是80%,非名校生的优秀率是20%。 请问:这和你有关系吗? 没关系。 这只和别人怎么看你有关系,和你自己没关系。 即使你处在一个优秀率只有1%的群体,你的目标也该是优秀的这1%,而不是那99%。 低起点应该是你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你放弃的理由。 当你向别人乞讨「公平」时,你在思维方式上已经输给了竞争对手。 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通过节目里HR的话,你发现大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一定要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4年后,「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将成为你的核心能力之一。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就有很大机会实现「破局」。 ok,那我来公布答案啦。 首先,答案不是「学历」。(答学历的同学面壁3分钟) 然后,答案也不是「能力」,但是接近了。(答能力的同学发一朵小红花) 答案是:「正确的能力」。 原谅我玩儿这个文字游戏,因为很多人真的不知道什么能力是正确的。 不明白的小伙伴,请翻到前面,看看HR到底在夸985学生的什么,是学历吗? 看明白后请思考一下,这些事情一定要985的学生才有机会和能力做到吗? 你能不能做到? 你能不能做到,4年后,真的跟他们只差一张文凭,或者比他们更好? 如果你的答案是「能」,或者是「我愿意努力去做」,那就可以接着往下看了。 我做了大量的调研,结论是: 至少有3种方法,可以让你实现低起点进入大公司的愿望。 (1)本科阶段做对的事情这是最佳选项。 这个阶段做好了,你不需要考研。 我听了太多令人捉急的大学生活规划。 本文开篇的小何是不是挺符合你对牛X大学生的想象? 这里有个更牛X的。 开篇节目里的小何,和报纸里的这位拿证狂魔小孙,是许多不明真相的新手大学生们想象中的高手。 真相是,小何、小孙求职艰难,共同的问题是:上学时做了错的事情。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什么是对的事情? 我们拿案例说话。 看明白了么同学? 重要的是什么? 是你拿了校园歌手大赛二等奖吗? 是你当了学生会主席吗? 是你组织过3次街舞比赛吗? 重要的是你比别人会干活啊。 这才是「正确的能力」。 所以,你大学最应该在什么上面下功夫? 如果你想制作出《二十二》这样的电影,大学就要努力拍片子。 如果你想开发出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大学就要努力写代码。 如果你想研制出iOS这样的操作系统,大学就要努力好吧我编不下去了。 你懂我的意思就ok。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要什么,很简单,去求职网站看他们的岗位要求。 总结一下。 什么才是绝大多数「非名校」学生真正的「局」? 根本不是「大公司有学历歧视,所以我努力也没有用」。 有人懒惰地以此为借口,放弃了努力。 有人自卑地躲进自习室,希望通过考研让别人高看自己。 有人浮躁地在低回报的事情上投入(比如功利地混学生会、积累所谓的人脉),求职碰壁后以歧视为由抨击社会、博得同情、聊以自慰。 真正的「局」是:你先搞清楚大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努力让自己达到他们的要求。 看清「局」后,我们谈谈努力的方式。 好好上有用的课,多去自习室。 都对。 但是,有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好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 那就是实习。(※) 来看看李开复老师是怎么说的。 ![]() 还记得前面那个入职小米的专科生吗? 好的实习不仅能本质上提高你的能力,还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好工作。 开复老师没提到的是:即使你没有进入实习公司工作,这段经历也足够让你在应聘其他公司时脱颖而出了。 所以大致的4年规划是:前两年努力让自己能够进入大公司实习,后两年努力让自己能够进入大公司工作。 关于实习,以后专门写一篇好好讲讲。 (2)考研先来看几个案例吧。 ![]() 我知道有些同学看到这里比较激动:“考研果然好,我就想考研。” 实际上,这很可能不是最佳选项。 请读者思考:一大帮恐惧社会、逃避就业的人扎堆做出的选择,有多大概率是最好的选择? 后两个案例有其行业特殊性,这里暂不展开。 关于考研的利弊权衡,以后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讨论。接下来的第3点里我会先说到一些。 即使你下定决心要考研,你也一定要知道: 研究生文凭并不会直接赋予你工作能力,它提供的只是一个机会,让你有资格站在某些面试官面前。 至于他要不要你,跟你的学历就没啥关系了。 这么说吧,考研相当于再给你3年准备时间。这3年如果你还是像本科那样随意度过,你想象中甩张文凭过去面试官就跪下对你唱《征服》从此以后岁月静好浅笑安然的场景是永远不会发生的。 研究生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和本科阶段是一样的。 (3)先进小公司,然后跳槽这也是好选项。 你因为能力不行进不去大公司,那解决的逻辑当然就是提高能力。 一个大四学生,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工作,而不是去读研。(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还是解释一下吧:除了个别情况,多数职业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在工作岗位而非大学里学到的。 ![]() 还是来看几个案例。 ![]() 最后是古典老师的“我有一个朋友”:
现在我们做个对比。 2个没能进入心仪公司的大四学生,分别选择考研和工作。 他们同样优秀和努力,3年后进入了理想的公司,情况如下表所示: ![]() 注: ①该图表参照古典所著《拆掉思维里的墙》制成。 ②“10%用得上的知识”的意思是,大学学到的知识约有10%能在工作中用到。 关于这张图表,有几点补充: ① 如果你只是为了「找工作」这个比较“庸俗”的目的去读研,利弊显而易见(跳槽全面优于读研入职)。有些同学总想着把本科生挤下去心里美滋滋,其实你的参照对象应该是3年后的他们,以及3年前选择工作现在跳槽进入心仪公司比你强了不少的同龄人。 ② 如果你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非常高(医生、大数据)或者雇主对学历有硬性要求(国企、公立名校)的工作,这张表不适用。 ③ 22~25岁这3年时间非常宝贵,请千万考虑好,不要轻易选择最容易选的选项。尤其是不爱冒险的乖宝宝们,你又想28岁之前要孩子,又想25岁才开始工作,问问自己3年时间足够做好物质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准备吗? ④ 这张图表上的两种情况要实现,都需要异常艰苦的努力奋斗,吃不了苦、承受不了挫折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⑤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安稳工作,不太在乎入职后的发展,那么考研有用,但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跳槽的具体操作以后有机会再写。 4、小公司未必不好写到这里,「局」又大了一层。 你可以不愿意去小公司,但是你应该有看懂大小公司利弊的眼界。 你应该是理性判断后选择了大公司,而不是「哎呀小公司是什么好可怕我才不要去」。 甚至,你以后自己创办一个小公司也说不定呢? 转引一下陈虎平《打破自我的标签》中的论述:
当然,这段论述有点事后诸葛亮。 比如,某些05年的土鳖毕业生虽然在卖鞋卖袜子,但他们去的不一定是阿里,也有可能是阿外。 不过读者还是应该明白,有一个比公司更重要的东西,叫做行业。 比如1871年,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公司「奔驰」成立。如果你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很快就能反杀进入马车行业的优秀毕业生。 再比如,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所举的逆袭案例,多数发生在什么行业。 这个以后再详写。 再来看两位专业人士的说法。 ![]() 当然,这事儿还是很复杂的,非常考验眼光。 进入早期的阿里,拿到股份,二十多岁就几百几千万了。 进入早期的阿外,怎么样就很难说,上下限都可能很惊人。 更极端的案例有: 从哈佛辍学创办小公司「微软」的比尔·盖茨, 从哈佛辍学创办小公司「Facebook」的扎克伯格, 从里德学院辍学创办小公司「苹果」的乔布斯, 在上海交大不好好学习创办小公司「饿了么」的张旭豪, 从东风中学辍学创办小公司到现在还欠我3万块钱不还的基友王二狗, …… 加入小公司,或者自己创业,风险和可能的短期回报都远高于大公司。 篇幅所限,今天就不展开了。 总结今天我们讲了2个「局」。 第一,大企业招聘究竟看重什么? 明白了这一点,专科、本科、研究生、工作头几年分别该做什么,你就清晰了。 即使你输在了起跑线,你还有至少3种方法逆天改命。 第二,有比进入大企业收益更高的选择吗? 明白了这一点,你在思想高度上就和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张旭豪等不务正业的大学生齐平了(水平另说)。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确实干了点,以后我尽量写得有趣一些。 但我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