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管,天妇罗最好吃了!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7-09-02


古人爱美酒爱美人,也爱美食。说起吃来,典故自然也是相当多的。


驰骋沙场,力行节约的德川家康却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天妇罗的喜爱;大男儿近藤勇爱吃柔软甘醇的御赤饼;被视为北条一族罪人的北条氏政既不能掌政,也把握不好吃汤泡饭的量。不过要是比起谁能下厨来,那怕是都比不过独眼的伊达政宗。



德川家康死于吃天妇罗?



日本战国时代三大名之一的德川家康(1543-1616)一生精勤节俭,据说最后却死于爱吃的天妇罗,可见对于美食的执着。


德川家康曾留下遗训:人之一生如负重而行,切勿急躁。常思不足则无不满,心有所欲宜思穷困。



一生谨慎小心勤俭节约的家康在平定乱世之后依然如初,连鱼都很少吃,每天腌萝卜就米饭。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宫人也节俭度日,居安思危。贵为一国之主的家康,偶尔的奢侈便是吃一顿油炸的天妇罗




十六世纪的日本,油作为照明的原料极为贵重,很少有庶民能吃到油炸食品。家康执政时期,菜籽油产量大幅增加,天妇罗遂渐渐成为大众食品。江户湾及近海的海鳗,对虾,小鰭,鱿鱼都是炸天妇罗的上好食材。天妇罗味道香醇,热量高,与寿司,荞麦面并称为江户的三大美味





元和2年(1616年),京都富商世家茶屋清次给家康上贡了鲷鱼。家康似乎忘了平日的节制,将大鲷两尾,甘鲷(兴津鲷)3尾让御厨煎炸,蘸藠头酱油汁,连声赞叹:「美味美味!」一气吃下。当夜,引发了剧烈的腹痛和下痢。3个月之后永眠。

家康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有所争议。有人判断是死于胃癌,有人认为家康高龄体弱,加上不惯食用油腻食物所致。无论真相如何,在美食面前,谨小慎微一生节制的伟人,最终也没能抵制住诱惑。




近藤勇:御赤饼最好吃!


日本幕末维新中的新选组头目近藤勇是位喜爱京都点心的武士。近藤勇(1834-1868),生于多摩郡上石原村(现东京都调布市),幼名「胜五郎」。1850年,16岁的近藤勇被天然理心流近藤周助看好,收其当了养子,跟随近藤学剑道。近藤27岁时成为第四代传人。德川幕府为剿灭倒幕志士,招募浪人在京都组织了浪士队。浪士队不久解散,以维持京都治安为名成立了「新选组」。


快受电光三尺剑,

只将一死报君恩。



1863年,近藤勇当选为新撰组的局长,在给小西酒造的信中写道:「京都生活虽不甚如意,唯点心精致可口,甚幸甚幸。」


近藤勇最喜爱的京都点心叫「御赤饼」(osekimoti)。雪白香糯的糯米糕饼之上,红豆馅像撑开的红伞高高垒起。御赤饼入口即化,甘醇柔和。恁是如何的勇士,这一刻也会被融化吧。




罪人北条氏政的最后一餐:汤泡饭


大河剧《真田丸》第一集中有一段北条氏政(高岛政伸饰)吃汤泡饭的名戏。据说氏政的父亲北条氏康见儿子氏政吃饭时先加一次汤在碗里,觉得量还不够又加了一次。北条氏康悲叹道:「每日里吃饭,却连汤量多少也不能掌握,北条一族在汝一代将亡也!」。



元龟二年(1571年)北条氏康久病辞世,北条氏政成为关东北条家名实相符的家督。氏政在位时制定了减免税收,改革货币等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然而时运不济,天正18年(1590年)的小田原之战。丰臣秀吉与后北条氏发动战争,北条氏政、北条氏直父子开城投降,北条氏政切腹自尽,享年五十三岁。在关东立足百年的后北条氏灭亡。虽说北条氏政并非平庸之辈,成者王,败者寇。作为北条一族的罪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甚高。(历代大河剧至今没有北条氏政的一席之位)。汤泡饭的典故,意在氏政不知掌控汤量又何谈掌控家国,也可见一斑。



大河剧《真田丸》中北条氏政的最后一餐仍然是汤泡饭


主菜:烤竹荚鱼。

茶饭:为表现出玄米(糙米)的颜色,在焖米饭的时候特意加入了鲣鱼粉、盐、清酒及酱油少许。口感比之通常的玄米饭硬。

鲷鱼汤:鲷鱼骨加葱段炖汤,加入鲷鱼刺身,用少许盐及酒调味。最后撒少许鸭儿芹叶、香橙皮、梅干。


日本战国时期的汤泡饭与稍后的味噌汤泡饭、茶渍饭略有不同。汤泡饭的汤,是滚烫的鲣鱼汤或鲷鱼等海鲜炖的汤汁



汤泡饭的记载最早始于平安时代,后逐渐发展为武士阶级酒宴之后的简餐。至江户后期,百科事典《守贞谩稿》曾记载汤泡饭为庶民的寻常吃食。关西地区为早餐,江户一带则夜晚食用。随着煎茶绿茶的普及,汤汁泡饭的做法逐渐改为「茶渍」即茶泡饭。

知堂先生在散文《喝茶》一文中也提到过茶泡饭:「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罗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


茶渍饭也是怀石料理的一道品目。怀石料理是隋唐时期由中国僧侣传入日本的简便斋饭。汤泡饭也好茶渍饭也罢,起源于中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独眼龙政宗:下厨我亲自来!


大河剧的英雄中,喜好美食的居多,亲自动手下厨的却甚是少见。号称「独眼龙政宗」的伊达政宗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中的另类。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不仅在战场上叱诧风云,还是一位厨艺高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宗最早对于厨艺的兴趣始于兵粮。日本多山地,行军打仗不宜重装备,尤其不适合埋锅造饭,为保证军队的机动性,轻装上阵的士兵一般是将食量用布包裹卷在腰间,称为「腰兵粮」。腰兵粮有烤饭团,炒米、味噌、芋梗绳等易于保存的食物


▲如今的烤饭团,美味远胜当年简陋的“腰兵粮”


伊达政宗监制的仙台味噌,是口味偏咸偏重的赤味噌。比一般味噌更适宜长期储存。文禄2年(1593年)出兵朝鲜时兵士带的味噌在炎热的盛夏,只有仙台味噌没有腐坏,士兵争相分食,从此声名大噪。在当时的确是最佳的阵中食。


曾在仙台留学的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提及「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文中所说的「芋梗汤」正是晒干的芋梗泡发后加伊达政宗的仙台味噌煮成。一道淳朴而浓厚的味噌汤,却从中窥见了鲁迅先生留学时的处境与苦涩的心情。


 

伊达政宗自创并流传至今的除了仙台味噌之外,还有冻豆腐


冻豆腐的做法是将豆腐反复冰冻解冻,完全脱去水分。冻豆腐状如海绵,易于保存。非常适合行军打仗时的营养补给。



日本东北地区有一道家常菜叫鲣鱼汁炖豆腐。豆腐用热水泡软,加入鲣鱼汁慢火煨成,味道淳朴而鲜美。



政宗还曾自创过一道甜点,叫「豆打饼」(zundamoti)。相传政宗在战时用太刀将枝豆,即嫩毛豆拍碎成泥而偶得。日本东北方言中「阵太刀」(jinda)讹传为「豆打」而来。新鲜毛豆煮熟后剥去皮,拍成粗豆泥状加适量糖和些微盐,裹在糯米糕饼外。一般和式点心多用红豆沙,豆打饼却是鲜嫩的绿色。新豆香甜爽口,糕饼糯而不腻。


烤牛舌,蒲鉾,豆打饼是仙台的三大美食。据说没吃过豆打饼的人都不好意思说去过仙台。不过豆打饼是时令点心,并非四季都有。仙台有名的“七夕祭”至盂兰盆节这段期间才有豆打饼可吃。




伊达政宗不仅自创美食还是稀世的厨艺高手。据《伊达氏治家记录》记载,宽永7年(1630年)伊达政宗在仙台藩江户樱田宅邸之中宴请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政宗亲自下厨做菜,用鲍鱼,松茸,鹤肉,海松贝等七十多种山珍海味款待家光。


伊达政宗一生喜食鲑鱼。尤其喜欢鲑鱼子饭和酸鲑鱼寿司。鲑鱼子饭的做法,是先将鲑鱼与鱼子分开。鲑鱼肉用酱油,味醂(甜味日本酒,用于料理),砂糖调和成酱汁炖煮。煮好后剩余的酱汁用来煮米饭。米饭煮好后将鱼肉及鱼子盛于饭上即可。



据说伊达政宗在视察阿武隈川的修缮工程时,在河口附近亘理町,当地的渔夫献上的就是鲑鱼子饭。鲑鱼子饭原是渔夫们果腹的餐饭,做法并无繁杂之处,但对食材鲜度要求极高。从政宗时代起亘理町的鲑鱼子饭便名扬天下。至今,每年10月初旬至12月,专程来此地品尝鲑鱼子饭的食客仍络绎不绝。



另一道政宗喜欢的美食是酸鲑鱼寿司(Narezusi)。腌过的咸鲑鱼置于米饭内,利用乳酸作用使之发酵。若只食鲑鱼,发酸的米粒则弃之不用。用浅发酵的方法,在咸鲑鱼腹中填塞米饭,食用时既吃鱼也吃米饭则称为酸鲑鱼的「生成」(Namanare)

寿司。是日本东北地区的一道名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