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盗汗怎么办?(肖相如)

 笑瞧流水 2017-09-02
  导读: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如何调治?一起看看文章吧!

  汗为人体阴液所化,藏于心,源于肾。汗出,是心阳鼓动,阳盛乘阴,迫使心液由肤腠而出的结果。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正常生理活动情况下,人体有时由于饮食辛热,运动和天气炎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偶尔或长时间的汗出,这时只须补充适当的水盐,是不会给人带来疾病的。

  如果汗泄无度,使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并出现一些相应的全身症状,则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汗证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及黄汗等几种,主要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将杂病中有关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与证治加以探讨。至于伤寒的表实无汗,中风的表虚自汗,不在此限。

  1

  自汗和盗汗的病因病机

  自汗、盗汗,实为临床杂病中所常见的一种病证,常和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诸症并见。亦常出现在虚劳、痨瘵、失血证、妇人产后血虚等病的发病过程中。

  有关本病的病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来自天地间的火热之气;

  ②七情内伤郁积之火;

  ③房事不节,劳倦过度,伤阴损阳;

  ④伤之饮食不节和嗜食酒醴辛辣;

  ⑤过服或误用辛发散药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伤阴,阳无所附;

  可见自汗、盗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张景岳说:“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以饮食之火……劳倦……酒色……,皆令人自汗。”

  在病机上,景岳认为:“自汗属卫气不固”、“盗汗属阳气亢盛”、“如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

  由此可见,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

  2

  自汗、盗汗发病的有关脏腑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是以自汗、盗汗一症,多为心肾之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张志聪解释说:“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见血汗同出一源。

  《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汗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寝汗出憎风”。说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关系到心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缓甚为多汗。《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由此可见,自汗的形成与肺气之强弱、卫气之盛衰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还提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这说明自汗、盗汗的发病,直接关系到心、肾,同时和肺、脾(胃)等脏腑,以及卫气有关。

  3

  自汗、盗汗的辨证和治法

  自汗和盗汗,临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昼发汗出(炎热酷暑除外)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如寐则汗出,寤则汗收者(婴儿除外),为盗汗。

  在辨证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珮琴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张景岳则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前人之论,虽各执一见,但总以全面辨证为凭。

  有关自汗、盗汗的治疗问题,前人论述很多,一般均认为,阳虚治宜补阳,卫弱者,兼以实表;阴虚治宜滋阴,热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脏腑虚实来辨证治疗,主张“肺虚者益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则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亦属至论。

  现将自汗、盗汗的辨证施治规律总结于下。

  1按表里、阴阳辨证论治

  寤时汗出

  动则益甚

  自汗

  表阳虚—恶风,周身酸楚—益气实表—黄芪建中汤加浮小麦

  里阳虚—恶寒,身重,无热—温里敛汗—参附汤、术附汤

  表里气血俱虚—汗出不已,肢重体倦—温里益气实表—芪附汤加人参

  肺胃热甚—濈然汗出,身热口渴,烦躁—清里泄热—白虎汤

  寐则汗出

  寤则汗止

  盗汗

  阴虚火旺—口干,潮热,咽痛,便结—养阴清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阴阳两虚—心悸失眠,气短神疲,肢冷—助阴扶阳,气血双补—人参养荣汤加减

  2按发病脏腑辨证论治

  五脏

  脉证

  治法

  方药

  心

  阴虚

  盗汗,心悸,怔忡,失眠,烦热,劳心则甚,脉细弱

  养心宁神

  天王补心丹

  阳虚

  自汗,有时怔忡,脉虚舌淡,少苔

  益气扶阳

  保元汤加浮小麦

  肾

  阴虚

  腰痛,腰膝无力,寐则汗出,骨蒸内热,头昏,耳鸣

  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去芩连加五味、龟板等

  阳虚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恶寒,面色晄白,阳痿,多尿

  温肾壮阳

  桂附八味丸加人参、鹿茸

  肺

  阴虚

  咳嗽、咽干、痰中带血,盗汗,脉细数

  益肺养阴

  百合固金汤或月华丸

  气虚

  汗出,洒浙恶寒,声低气短,少气懒言,咳嗽

  益气固表

  黄芪六一汤加人参、麻黄根

  肝

  阴虚

  头昏目眩,梦遗,盗汗

  柔肝潜阳

  七宝美髯丹加减

  阳虚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黄青灰,自不欲视,筋骨懈怠

  补脾养肝

  黄芪建中汤去生姜加当归、桂心

  脾

  阴虚

  手足肌肤热,善饥,大便干结,汗多,遇劳则甚

  滋补脾肺

  生脉散加山药、玉竹、莲米、大枣

  阳虚

  四肢倦怠,神疲,少气懒言,便溏,自汗

  温补脾肾

  术附汤加炒干姜、煅龙骨

  3脏腑用药

  阴虚

  心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当归等

  肾

  可重用:熟地、龟板、黑大豆等

  肝

  可重用:白芍、乌梅、酸枣仁、牡蛎、五味子等

  肺

  可重用:阿胶、五味子、沙参、麦冬等

  脾

  可重用:玉竹、山药等

  阳虚

  心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肾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苁蓉

  肝

  可重用:龙骨、山萸肉等

  肺

  可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

  脾

  可重用:白术、大枣、扁豆、茯苓等

  总之,自汗、盗汗之症,重在识别阴阳,分清虚实,治阳虚以益气实表为要,治阴虚则以养阴护津为主,日久出现阴阳两虚者,则当阴阳双补。

  若虚实夹杂者,又当辨证而治,如阴虚热盛汗出者,可选当归六黄汤治之。我认为这些法则是临床上所必须掌握的。

  4

  病案举隅

  病例一:

  刘××,男,35岁,1960年11月8日初诊。

  主症:盗汗一年余。

  病史:一年前开始出现盗汗之症,伴咳嗽,痰中带血,近来盗汗加重,甚则寐后汗出如洗,湿透衣被,伴头昏,心悸,耳鸣,遗精之症。

  诊察:形瘦颧赤,脉细而数,舌红少津。证属阴虚盗汗。

  治法:滋养肺肾,益津敛汗。

  方药:熟地15克,炙龟板30克,五味子6克,麦冬6克,沙参15克,金樱子15克,芡实15克,女贞子15克,杏仁12克,炙麻黄根6克,煅龙骨6克

  上方服三剂而汗止,再进三剂遗精亦止,诸症减轻。嘱继服养阴之剂善后。

  病例二:

  李××,女,12岁,1960年5月15日初诊。

  主症:自汗出一周。

  病史:十天前发烧,经治疗后烧退而汗出不止,动则益甚,饮热汤亦然,伴短气,纳呆,肢冷。

  诊察:面黄消瘦,脉极无力,舌苔薄白。证属阳虚自汗。

  治法:扶脾助阳,益气敛汗。

  方药:党参9克,炙黄芪9克,制附片6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杏仁6克,炒二芽各9克,紫菀4.5克,神曲3克,炙麻黄根4.5克。二剂。

  服上方后,汗出大减,继服四剂,而汗止。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

  按语:

  1. 根据自己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体验,总的来说,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一般是不难辨别的。

  2. 对自汗、盗汗的治疗,只要我们认真辨别其为阴虚还是阳虚,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脏腑,探本求治,往往能收到预期效果。

  3. 盗汗之症以阴虚为常见,因此,在治疗时除以益阴药物为主之外,可以适当配伍一些收涩敛汗之品。

  古谓麻黄根能用于治自汗,而张景岳也主张用于治盗汗。个人临床体会,对本病若加用麻黄根,往往收效良好。但麻黄根性温,阳虚甚者当慎用。

  注:本文选摘自《医林漫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