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气虚:症见心悸,自汗,体倦乏力,面色发白,舌质淡,脉细弱等。本证多由老年脏气日衰,或风湿损伤心气,或汗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形成。治法:补心气。 (2)心阳虚:心阳虚为心气虚的重证,除心气虚的见症外,还有形寒怕冷,面色发白,气喘,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本证多由脏气虚衰严重,风湿损伤心气,汗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引起。治法:温补心阳。 (3)心血虚:症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头昏,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本证多因体素虚,病后虚弱,失血或风湿所伤,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所致。治法:用补心血、安心神。 (4)心阴虚:症见凡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本证多因身体素虚,病后虚弱、失水失血过多,或心血耗伤等所致。治法:养心阴、安心神。 (4)心火上炎:症见舌体糜烂疼痛、口疮、心烦、失眠、口渴、尿黄、舌尖赤、脉数。本证多因情志郁久化火,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所致。治法:清心泻火。 2、肝:肝居肋部,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肝血不足:症见眩晕、面色无华,视物模糊,两眼干涩,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等,本证多由久病、出血,或其他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治法:补养肝血。 (2)肝火上炎:症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本证多由气郁化火,过嗜烟酒肥腻蕴热化火,导致肝火上炎。治法,清肝泻火。 (3)肝气郁结: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神气沉默、不欲食,或见口苦、呕吐、头目眩晕,脉弦、舌苔白滑。妇女则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本证多因异常的精神刺激,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所致。治法:疏肝、解郁。 (4)肝阳上亢:症见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及耳鸣耳聋、口燥咽干、心悸失眠、肢体震颇、色红少津、脉多弦劲有力等。本证多由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过亢而为病,多属本虚标实证。治法:滋阴潜阳。 3、脾:脾居中焦,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脾气虚:临床上常见到的有3类证候。 脾不健运:食纳减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伴有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过度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所致。治法:益气健脾。 脾气下陷:头目昏花,少气无力,小腹坠胀,慢性腹泻,或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而色萎黄,舌淡,脉虚,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脾气不升所致。治法:益气升阳。 脾不统血:饮食减少,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皮下出血,吐血,仪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本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脾,使脾虚统摄无力所致。治法:补脾摄血。 (2)脾阳虚:在脾气虚见证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妇女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脉迟,舌淡,苔白。本证多由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所致。治法:用温中健脾。 (3)寒湿困脾:症见食纳减少,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本证多由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水湿不运所致。治法:温中化湿。 (4)脾胃湿热:症见食纳不佳,胸闷腹胀,恶心呕吐,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厌油腻,口粘而甜,小便短黄,大便稀薄。本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湿郁化热而成。治法:清热利湿。 4、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宜发与肃降的作用,外合成毛,通调水道。 (1)肺气虚:症见咳嗽,咯痰清稀,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消瘦乏力,喜温畏寒,自汗。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色质淡嫩,脉虚弱等。本证多由慢性咳嗽,久咳伤气,使肿气逐渐虚弱而成。治法:补益肺气。 (2)肺阴虚:症见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可见痰中带血,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脉细数等。本证多由劳损所伤,或久咳伤阴所致。治法:滋阴润肺止咳。 (3)风寒东肺:症见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有鼻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等。本证多由外感风寒袭肺肺脏所致。治法:宜肿散寒。 (4)风热犯肺: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咯出,一般常伴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舌尖红,脉浮数。本证多由外感风热侵犯肺脏所致。治法:辛凉宜肺,止咳化痰。 (5)燥热伤肺,症见于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头疼,并常有胸痛或发热头痛等症。本证多由燥热之邪伤耗肺津,使肺气不得宜降所致。治法:清热润肺止咳。 5、肾: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所以有”腰者肾之府“之说。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阳虚:症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阳痿滑精,早泄,不孕,带下清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遗尿,头昏耳鸣,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本证多由素养体虚弱,或老年久病或房劳过度所致。治法:温补肾阳 (2)肾阴虚:头昏目眩,耳鸣,耳聋,遗精,口咽发干,盗汗,腰膝疼痛。舌绛脉细数。本证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其他脏腑之阴虚及肾所致。治法:滋补肾阴。 (3)肾不纳气:症见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四肢不温,畏风寒,面目虚浮。脉浮虚无力,舌质淡。本病多由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气不归元,失于摄纳所致。治法:温肾纳气。 (4)肾气不固:症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者失禁,腰脊痠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久病失养,肾气亏损,失其封藏固摄之权所致。治法固摄肾气。 书画动影范樱读书整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