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丹古刹:大佛寺、髮塔寺、雲台寺、马喝喇寺等

 弘道养正馆 2017-09-02

 大佛寺

        旧名土佛寺,坐落于城西清泉村西南瞭高山脚,距县城5公里,该寺始建于何代无考,而明代即有依山面塑的坐佛及寺院存在,镇守甘肃太监刘永成曾观光是寺,欣然感概,后归朝述职,奏请皇上赐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正统五年,镇守甘肃太监王贵曾请高僧智莹住持是寺,并拨常住田五十亩资助香火,佛教大师都钢沙加为智莹德行所感,特“给给符牍”,开展佛事活动,又深感寺宇朴陋,请求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倡导募集,储材陶瓷,予以重修,此议得到卫所僚属及地方土庶的支持,纷纷施财献力,大事重修,重建工程始于正统六年春,次年底告竣,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廓宇、厨亭等附属建筑多处。景泰六年,山丹守备都督指挥张熊捐资维修寺院,彩绘塑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智莹曾勒石竖碑记之,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浏览是寺,曾以《重修土佛寺碑记》记其事,河南汝南人吴同春为官甘肃时,也曾浏览是寺,并诵《山丹土佛》一诗,诗前小序云:“山丹西十里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象’,字径二尺。因为言记其事”。诗云:“大觉当年度大众,却与天半化金身,耳通潮汐闻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轮,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缘流转劫中尘。本来无处能容物,丈六须知不是真。”吴同春的诗即描绘了大佛寺的高大气势,又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佛像的高度,殿阁的层次,使人可窥重建的大佛寺状貌。万历九年,甘肃巡抚候东菜巡视山丹时,曾捐资缮茸是寺,使其面貌有所刷新。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本邑人,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修是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

        清代,也曾数次缮茸是寺,至同治年间,青海反清回民军入境,战事频繁,该地毁于战乱,荡然无存,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土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任内政理民和,年谷丰裕,地方人土倡导重修是寺,查知县顺理民意,率先捐俸银二千贯,土民感奋,纷纷捐金献力,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十三年春天,次年底告竣。以山之高肖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五楹,直上七级,望之如蜃楼海市。中建大雄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于中。左右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晚望亭。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可直通山顶。最前开山门。又建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台,共百十间。清人秦澎春曾以《重建大佛寺碑记》记其事。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于光绪十四年仲秋镌碑立石纪念,查之屏亲书“仰支弥高”悬额大殿。清代重建大佛寺的史料,鲜为人知,可廊清人们误认为六十年代尚存的大佛为明代重建的概念。1971年,大佛寺毁于“文革”浩劫。

        往昔,每岁农历四月四日,为大佛寺盛大庙会,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故游人连属,车马络绎,热闹非凡。

 

发塔寺

        址在今县人民医院内南侧。建国初,残塔尚存,寺院破败萧条。1965年地震,残塔顶部坍塌,后因医院扩建,殘存塔身及寺院均被拆除。原发塔高五丈多,呈瓶状,四周有四个凹陷碑形佛龛,内各塑佛像一尊,整个塔身表面呈古钟面纹状。塔顶高约丈许,呈伞状,四周有众多小佛像,顶有风铃,随风摇曳,声彻城郭,气势壮观。

        据藏经《广明集》载,此处最早建有塔寺一处,名育王塔寺,为远古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所建。阿育王生活的年代,正是月氏族徙居县境的年月。月氏信奉佛教,故阿育王在此建塔寺完全可能,这已是相当遥远的事,不必究其真伪。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山丹卫指挥使庄得扩建卫城时,民伕在此掘土,发现塔基一处,得铁佛五尊,石匣一个,开启查看,内放头发一束,其色泽犹如新发。另有石罅一尊,上镌“发塔”二字。众人仍将头发放于石匣内并复埋于塔基内。旋有南来信土包志信、陈文昌募资在此建塔,名发塔寺。由这一记载的有关内容看,此处在明代以前就有名为“发塔”的坛塔存在。永乐年间(1404-1422年),山丹卫指挥事吕均曾与地方人土商议在此重建塔寺,然吕均忙于军备,其功末告,即奉调离任,重建之举终末实现。正统十二年(1447年),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倡导重建该寺,卫所僚属及地方土庶鼎力相助,陶瓷取材,开工兴建。建成发塔一座,并建廊庑、山门、伽蓝、僧舍等附属建筑,寺院面貌聿新,唯塑像壁画末成。次年,山丹卫指挥事彭智继前任完成塑像壁画工程,并请高僧桑尔伽藏卜住持该寺。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以《修建山丹发塔寺碑记》、《重修山丹发塔寺碑记》记其事。明代甘肃太仆寺卿郭绅曾诵《发塔寺》一诗,诗云:山丹城外梵王宫,金壁辉煌杳霭中。发果何时藏石匣?佛应自古化愚蒙。几年寺下沉埋久,一旦人间敬信同,兴废从来前以定,临风不必叹飘蓬。清代,本邑名僧释炳霞曾多年住持该寺。

云台寺

        址在暖泉堡外。民国时期,寺宇尚存。该寺始建于西汉,因寺面南,与焉支山相望,山间有云出岫,形象若台,故名云台寺。明朝宣德元年,山东僧人兴正宗云游县境经暖泉,发现荒野地坡遗一石碑,碑文依稀可辩,内记西汉时邑人奉敕在此建云台寺。兴正宗遂留居暖泉,发愿建寺。他率信土及佛僧等,四方募化,取材于山,陶瓷于野,远近木工画土应聘纷纷前来献技。重建工程始于宣德四年七月(1429年),告竣于成化七年九月(1471年),历时四十二载。建成前殿,后殿,左右廊庑等主体建筑及天王殿,钟楼、山门、斋室、僧舍等附属陪衬建筑。前殿内正面塑三世如来佛像,背塑观音大土。左右壁上绘药师佛、十二神王、炽盛佛、十二星官画像。后殿正面塑释加牟尼、阿难、迦舍佛像,左右壁上绘画诸菩萨佛像。左右廊庑中塑文殊、普化、普贤像。成化七年冬,寺内竖本邑庠生俆体仁撰写,监生陈志道手写的《重修云台寺碑记》碑石记其事。万历二十一至二十八年(1593-1600年),本邑人,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建该寺。1620年,住持王札礼,朱桑卜等勒石纪念。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署拨常住田五十亩于是寺,以助香火。张掖举人陈宏德曾游览是寺,诵《白云台歌》诗一首,抒发其如临仙境之感受。

 

马喝喇寺

        址在焉支山寺沟口(现寺沟水管所址)。建国初,寺宇尚存,后因修寺沟水库拆除。刻寺始建于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为僧人沙迦会创建。至弘治、正德年间,寺宇俱就倾圮。后由僧人智莹鸿工重建,建成前殿、正殿等殿宇及斋室、僧舍、厨亭等附属建筑。正殿内塑释加牟尼像,并开常住田五十亩以资香火。僧人惠诚住持是寺时,奉旨赐名马喝喇寺。隆庆元年(1567年),瓦刺部酋长以朝佛为名蓄意勒索寺院,纵容部众在寺院周围盘住放牧,践踏农田,毁坏寺产,久之,致使寺院遭毁,仅留空地。至万历十年(1582年),盘住十五年之久的瓦刺部撤离县境,当地村民张文,张世龙目睹寺基荒凉,与住持张演玉多方募化,加之官绅土庶资助,使刻寺得以重建。重建工程始于万历十九年,落成于二十八年、完葺于三十四年。这次重建,除恢复原有殿宇外,又新建天王殿、钟鼓楼、厨房共十三间,并在左右廊庑中塑十八罗汉。万历三十四年八月,特镌本邑贡生王尚纲撰写的《建马喝喇寺碑记》记述其兴衰历史。

        清至民国,该寺也曾修葺,住持轮番,香火不断,甚为兴旺。

 

广化寺

        址在花寨堡城西隅(现花寨小学址)。建国初,寺宇沿存,后因建设之需拆除。据载,明代江苏金台县僧人郭道呙(号月峰)偕徒德慧云游焉支山,经花寨堡,为其地山明水秀所吸引,不忍离去,发愿在此建寺修刹,此设想得到山丹卫指挥使赵俊,当地牧主赵德智及凉州副总兵刘晟,太监张睿等人的鼎力资助,于是选择堡内背坎面离之地,兴工建寺。兴建工程始于成化六年(1470年)四月,告竣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历时十六年。正中建大雄殿三间,左右建廊庑,塑文殊神像。又建地藏殿,天王殿、塔殿、山门各三间,伽蓝、护教、钟鼓楼各一间,殿宇巍峨,塑像俨然,金璧绚耀,气势雄伟,加之长廊曲径,复壁重门相为掩映,再加斋室,僧舍、庖廪、井厩的陪衬,整个寺院建筑布局严密,井然有序。刻寺为众工所成,故名“广化”。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郭月峰特镌碑立石纪念,碑文为明代本邑贡生张嵩撰写,由本邑贡生、洛阳县丞徐昊手书。寺额为锦衣卫指挥、河南人刘经题写。

 

雷坛庙

        址在县城东南隅(现电影院后院)。建国初,殿宇倾圮,雷坛尚存,后因县城建设之需,残坛拆除。据载,此处原为元朝山丹州城址。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山丹卫大旱,卫署命巫师陈小英在此设坛祈雨。之后,天降大雨。是年秋,百禾大熟,作物丰收,遂于祈雨之处建雷坛。宣德元年至正统十一年(1426-1446年),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硷事彭智亲率卫所僚属及地方土庶辟土筑基,储材陶瓷,兴建寺庙,建成三官、五师、法堂等殿宇、并请画师塑匠绘塑圣像,壁画雷神将帅。又建山门、塑龙虎朱元四灵神将。景泰四年至六年(1453-1455),守备都指挥张熊、赵俊又增修道院云厨,使其规模更为宏大。景泰六年六月,张熊立石纪念,镌江右刘喜所撰《建碑记》。崇祯七年(1634),重修雷坛庙。

        旧时雷坛悬大钟一口,为唐代沙州都督索允所铸,据传,此钟原埋于钟楼巷地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扩建卫城在此掘土时出土,后悬于雷坛。该钟逢朔望(每月初一、十五)不扣自鸣,人称“神钟”,由此,“神钟自鸣”成为山丹八景之一。

 

钟山寺

        址在县境南焉支山中,文革期间被毁。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曾在焉支山建宁济公祠。明代曾修葺是寺,称后寺。万历二十年(1592),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又建一寺,称前寺。因焉支山虎踞龙首、祁连两山中,前后寺相距不远,邑人总称其为中山寺。明代甘肃巡抚田乐、候东莱、都督同知张成曾铸大钟一口悬于寺中,后人又称其为钟山寺,前寺坐落于直沟门对面半山腰,后寺雄居于陡壁悬崖,沿羊肠小道方可抵达。往昔、殿宇、廊庑、钟楼、斋室、僧舍、厨亭毕具,晨钟暮鼓,住持轮番、香火不断,每岁农历六月六日,为钟山寺盛大庙会,游人络绎,车马连属。

 

转轮寺

        址在县城南门外今南湖公园东侧。建国初,庙宇尚存,后来毁坏。清康熙初,山丹营游击郑罴,卫指挥使向腾蛟于公务之暇游览南湖,为其地湖光水色所吸引,想在此处建寺修刹,此议得到地方士庶王复元、刘钦、龙伯先、杨友贤等人的支持,他们同心协力,共舍资财,于康熙八年(1669)四月初四日鸿工兴建、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二十七日竣工。建转轮殿一座,东西厢房六间。又建钟鼓楼一座,楼后建天王殿三间, 观世音殿、大佛殿各一座。因主殿形似转轮,故名转轮寺。其范围:东至月牙湖小泉,南至五坝沟,西至王允中将军旧磨房址,北至陈治策磨河。寺内竖立清代本邑贡生周世美撰写的《建转轮寺碑记》石碑记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