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市区将再建39处人行天桥 规划六条轻轨环湾走

 潇湘剑客WJH 2017-09-04

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图

临湾11镇加入中心城区

编者按

六年磨一剑。《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下简称《总规》)历经六年编制,日前获省政府批复,代表着这份泉州未来二十年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纲领具备了“法律效力”。

这是泉州市建设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泉州进行大规模、高品质的建设规划的时机已成熟。它的获批,吹响了未来新一轮发展的号角。

让我们跟着《总规》,将目光放眼泉州的未来。方向把定,目标看准,二十年后,敢教日月换新天,有关未来泉州发展的一个个问题,让我们在《总规》中寻找答案。

泉州的中心城区扩容到980平方公里,“同城化”如何使泉州这个家围得更紧?

同城化集合起分散力量  

●规划区面积为2980平方公里,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

中心城区面积为98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万安街道、双阳街道、河市镇和马甲镇)、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市的磁灶镇、紫帽镇、陈埭镇和西滨镇,石狮市的蚶江镇和祥芝镇,南安市的丰州镇、霞美镇,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百崎乡、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和黄塘镇。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同城化”是环湾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市政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同城化。

未来20年,泉州将谋划298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建设,中心城区作为“中心的中心”实际面积为980平方公里,对比旧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来4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扩容到了980平方公里,临泉州湾的洛江区河市镇、马甲镇,晋江市陈埭镇、西滨镇、磁灶镇,石狮市祥芝镇、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黄塘镇,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共11个乡镇此次也被划入了中心城区范围,泉州的同城化进程,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目前,泉州市辖区内的行政区划呈现“小而多”的分散化特点。尤其是市域城东南部的城镇密集地区,在约29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含了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以及南安市的部分城镇,形成了“大小市、区县镇”、多级量广的行政单元。加快区划调整成为泉州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湾”为区域服务大平台

泉州城市空间布局从“两带三湾”到“一湾两翼三带”,给泉州这个家带来什么变化?

●泉州将构建“一湾两翼三带”的泉州规划区空间结构。一湾是整合强化的核心,将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三大中心城区为主体,发展定位为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

“两翼”分为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是支撑带动的纽带,分别为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与旧版《总规》提出的“两带三湾”的空间布局不同,最新版《总规》在空间布局上有所调整。“三湾”变成了“一湾两翼”,而且多了一“带”。

新版《总规》突出了“泉州湾”的核心地位,而将湄州湾、围头湾称为“两翼”,提出“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更加明确了泉州湾、环湄州湾、环围头湾三湾的各自地位和功能。以泉州中心城区、晋江和石狮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无疑是规划区的核心,这里是城市高端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将依托其地理区位优势和地区优势,联合培育面向区域的服务大平台。

而“两翼”环湄州湾地区和环围头湾地区犹如一对朝向南北张开的翅膀,助力泉州自由飞翔。朝北的是环湄州湾地区,这将以惠安和泉港的区域性石化产业基地为依托,托起泉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作为未来引领湄州湾战略前沿的前沿地带;南翼以泉州南部的安海、水头为中心,整合石井、官桥和晋江南部等周边城镇,建设成现代化加工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总规》不仅保留和强调了战略提升带和战略预留带的纽带作用,还提出了朝向西部山区的战略辐射带。

泉三高速公路的开通,加快泉州东西向内陆省、市、地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南安划入范围从6个乡镇增加到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12个乡镇和街道,西部山区的发展已写入近期规划中。

【权威解说】

■解说人: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刘克华

捏成拳头合力建大都市

早在2006年,泉州城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旧版《总规》预计的2020的人口规模,4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面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的发展需要,束缚了泉州的腾飞。

扩容与泉州城市的迅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业上,过去的泉州,可以说是什么都做。目前,泉州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区域都面临产业的升级和提升。而从规模上说,单靠一个县(市、区)的力量,还不足以独立做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核心,只有凝聚东海、洛秀、晋江、石狮等环湾区域的力量,联合构建大都市,才能把泉州建成海西经济区核心枢纽之一。

从“三湾“调整为现在的“一湾”,目的是强调泉州湾与其他两湾的不同,环泉州湾区域将作为整个城市定位的核心,其他两个环湾区域化成“两翼”,主要提供产业助力,推动核心区前进。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西部山区条件欠缺,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比,泉州城市发展腹地偏小。就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泉州靠海港、向海外发展,内陆我们需向西部地区发展。战略辐射带是一条发展、延伸泉州经济腹地的纽带,不仅将形成泉州中心城区对泉州的山区、福建的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将对泉州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扩大泉州的腹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城市定位中的“现代化”三个字,内涵丰富。工业的“现代化”,比如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培育。此外,泉州还将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科技、信息、文化、物流、教育等。此外,这种“现代化”还包含城市新区建设中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市政公共配套设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的现代化等。

 

城市变大了,有哪些具体方案让大家通行便捷?

市区再建39处人行天桥

●通过以港口为重点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海西“西进东出”的重要通道;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骨架的市域立体交通网络。

完善道路网络,提升主要干道平均车速达35—45公里/小时;中心城区内组团间,实现小车30分钟内通过;中心城区至主要市县中心,45分钟内通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015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提升至15%,2030年,提升至30%—35%以上,跨区客运交通中,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5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人行天桥

中心城区有47座

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了《泉州市中心区行人过街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在内环路以内及周边主要城市道路布局47处立体行人过街设施(含8座现状),这些天桥大多分布在刺桐路以东的新城区,如东海大街、城东安吉路等。

道路网络

组团间都有快速通道

未来城市道路网络将主要围绕建立“一环绕城、两重环湾、多向放射、组团内方格状路网”为基本结构的城市道路网骨架。

“一环绕城”即泉州绕城高速公路,主要由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支线(斗尾—塔埔互通—张坑)、泉三高速泉州段(张坑—晋江)和区域中部快速通道(晋江—石狮—跨海大桥—塔埔互通)围合而成。

“两重环湾”中的内层环湾主要串联崇武—长坂—洛秀—东海—仙石—西滨—蚶江,是未来环湾地区各组团间联系的重要快速通道;外侧环湾主要绕经中心城区西部、北部外围地区。

“多向放射”以现有主要国、省道干线公路系统为基础,在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上构筑多条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作为“放射线”。

交通枢纽

规划11处公交换乘

规划建立(规划区)区域干线—市级干线—普通线路的公交线网体系,接驳城市各级公交换乘枢纽及对外客运交通设施。近期规划市区到东海为主线的“一主六支”公交线路作为市区公交优先线路的启动项目。

规划公路—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共11处。其中与对外交通方式衔接枢纽6处:包括福厦铁路泉州站枢纽站、宁漳客运专线西滨站枢纽、泉州公路客运紫帽站、泉州公路客运洛江万安站、规划洛秀客运站、预留霞美二级站枢纽;城市内部公交换乘枢纽5处:包括洛秀、东海、浮桥、仙石、丰泽。

规划主要公交客运枢纽11处:泉州客运中心站枢纽、泉州东海枢纽、泉州江南浮桥枢纽、泉州洛秀枢纽、泉港区中心枢纽、晋江中心枢纽、仙石片区洋埭枢纽、石狮中心枢纽、预留永宁地区枢纽等。

城市轨道线路

六条轻轨环湾走

目前泉州市已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积极开展轨道一号线的申报工作。未来规划6条城市轨道线路,规划线路总长度约326公里。

古城出行

老城区引入小公交

加强古城公交建设并引入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居民选择出行方式;通过引入古城小公交、建设中山路公交步行街等措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权威解说】

■解说人: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市政科负责人

所有长途汽车退出中心市区

“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必要性,也要兼顾建成后的人车通行率问题。”他称,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目前市区已建成的天桥共有8座。未来几年,规划部门将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未来交通需求,充分论证下分步实施这39处行人过街设施。

而近期将结合坪山高架桥改造,拟在泉州农校门口和妙街口,设置两座人行天桥,以解决该路口的人行问题。同时,还将结合泉秀东街拓改,考虑在黎明大桥门口修一座人行天桥,争取将该项目列入今年城建计划。

“一旦北峰、洛江两座一级交通枢纽站建成,所有长途车辆将退出中心城区。”他介绍,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以前城市的一些边沿地带已成为中心区,未来城市的交通枢纽外迁已迫在眉睫。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泉州将规划东西南北四座一级客运交通枢纽站,其中位于北峰的西站将结合泉州火车站,同步建设;位于洛江的北站也已完成规划。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未来泉州的用地布局将如何调整?中心市区还有哪些地方可建停车场?

外迁单位用地改建停车场  

●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进、南下、北优、西控”,预计到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达到57.2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0.49%。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建议近期加快启动城北路梅峰包袋厂用地建设结合社会综合停车场、坪山路社会公共停车场、工人文化宫地下公共停车场项目的建设。

建议将市海洋渔业局义全街用地、打锡街人民医院用地、新门街源和堂厂靠新门街一侧部分用地、宝洲街生猪屠宰厂外迁后的用地调整作为近期市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用地。

发动中心市区的酒店、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自有空地建设大容量立体停车场:如东街第一医院、南俊路鲤城大酒店、丰泽街儿童医院、津淮街丰泽大酒店、田安路青少年宫等。

利用非汛期的防洪堤外部分用地、高速公路市区段的高架桥下等空间设置公共停车场。

开发市区部分公园的地下空间作为社会公共停车场。如结合轨道一号线建设综合开发刺桐公园地下空间,留出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的空间。

■权威解说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市政科负责人

规划部门2009年编制出《中心城区社会停车场近期建设规划》,在中心市区布局24个公共停车场的基础上,建议近期推进以海洋渔业局义全公共停车场等10个公共停车场项目的建设。

城市中心东移,老城区一些单位搬迁后,一些用地可以考虑拿出部分土块,作为公共停车场。支持中心市区内的居住小区利用楼房间的空地、绿地等建设半地下式的停车场或改变建筑底层功能作为停车场地,改善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减少公共通道被占用的现象。

建议引入民营资金,参与城市停车场的开发建设。

泉州要建设宜居城市,在城市形象构造和环境支撑上有何思路?

人均13平方米绿地

●中心城区构筑以“一带七廊,五核多园”为主体,以外围绿化生态屏障为补充的绿地系统。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主要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几率等十二项。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新版《总规》提出,“一带七廊,五核多园”中的一带:滨海防护生态林带;七廊:沿晋江、洛阳江、九十九溪、西滨至灵秀山、祥芝至宝盖山、文笔山、崇武西部等形成七条重要的绿化生态廊道,在若干组团间起到重要的分隔作用,并具有生态、游憩等功能;五核: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桃花山森林公园、紫帽山风景名胜区、文笔山风景区和百崎湖风景区构成中心城区最主要的五个生态绿核;多园:西湖公园、东湖公园、刺桐公园等城市公园。

城市绿地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绿地达到36.39平方公里,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04%,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规划公共绿地35.4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7平方米。

公共绿地:中心城区形成市级公园、组团公园、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四级。主要市级、组团级公园社区绿地在各居住社区布置中小型绿地,分布于各社区中心和中心城区景观道路两侧,每处面积为2--5公顷;街头绿地在道路与建筑之间的闲置土地进行绿化,增建、扩建街头绿地,扩大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方便是市民使用,每处面积为0.5-2公顷。

防护绿地:沿重大对外交通设施走廊两侧,按相应的防护要求布置,包括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漳泉肖铁路和多条快速路。

■权威解说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总工室主任 李雨明

《总规》确定了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桃花山、紫帽山风景名胜区、百崎湖风景区、文笔山风景区五个生态核心。规划首先从保护环湾及两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入手,对其进行绿化系统和景观规划,同时提出加大对环泉州湾及两江沿岸城市建筑景观界面的城市设计力度和相应措施。

泉州古城兼山水之胜,晋江、洛阳江环绕和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四座名山构成了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山水人文环境,同时泉州还拥有泉州湾等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需要我们精心的保护和开发。

总规对古城保护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复兴及改善居住环境的关系?

4条老街巷近期整改

●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重点保护“山、水、城”相依的古城历史环境、整体风貌和历史格局;重点保护泉州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规划》确定历史城区(即古城)面积为6.41平方公里,具体保护范围为:东部北段以护城河岸线外侧为界,在护城河与温陵路交汇处转以温陵路东侧建筑红线为界;南以晋江北岸“鲤鱼”形态控制线内侧为界;西以笋浯溪岸线外侧为界;北以环城北路北侧建筑红线为界。

在历史城区范围内,确定了开元寺-台魁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旧馆驿历史文化街区、文庙-后城历史文化街区、城南聚宝历史文化街区五个历史文化街区。

在景观视廊控制上,提出了“山-城-江”视线廊道和开元寺双塔视线廊道。“山-城-江”确定北门街、南俊路、温陵路、环城北路、县后街、崇福路望清源山的视线廊道;开元寺双塔视线廊道确定了东街南俊路口、威远楼、西湖公园刺桐阁观东西塔,新华北路、三朝巷观西塔、象峰巷观东塔的视线廊道。

“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已经成为泉州的一大特色,如何保护好这张名片,发展与保护并举,凸显我们的地域特色,是重中之重。

■权威解说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鲤城分局局长 汪水永

停车场规划是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部门正在谋划西街、中山路改步行街的方案,考虑在道路附近设置停车场,一来缓解老城区停车压力,二来为禁止车辆进入步行街创造可能性。经前期的调查论证,规划部门拟将新华路的泉州线厂用地,改成停车场,作为开元寺旅游景区的配套停车设施。同时,考虑将人民医院旧址的部分用地,作为中山路、打锡街的公共停车场地。

近期泉州拟整改4条老街巷、拓宽7条道路。拟整改的老街巷分别是菜巷、龙宫巷(已部分改造)、濠沟墘、二郎巷;7条道路分别是民权路—小蔡巷—天后路至义全街;何衙埕—温陵路;何衙埕—湖心街;南俊路北拓(已完成);南俊北路延伸至少林路;水门巷、濠沟墘延伸到新华路;五塔巷。

总规对泉州打造旅游城市有何具体规划?

文化生态游为主导

●建成体系完整、功能齐全、文化休闲与商贸旅游发达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闽南滨海商贸旅游区的重点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解读

未来泉州旅游将规划形成“一个中心区、两条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成为促进相关产业的动力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一个中心区,即泉州市中心城区旅游区,是指以鲤城、丰泽、洛江为核心、包括南安丰州九日山在内的泉州湾地区。主要功能是作为泉州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的代表地、海内外游客的集散地、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同时也是海丝文化的集中展示地。重点开发清源山和泉州“海丝”史迹,将老城区的文物古迹与南音、南戏、南拳、南建筑民俗文化以及中心城区的商贸旅游、会展旅游、滨海旅游资源结合,突出“海丝”多元文化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特色,形成泉州旅游最大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两条旅游带将依托沿海大通道、福厦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形成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

三大旅游功能区则包括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区、泉南商贸对台滨海旅游区和泉西安永德生态旅游区。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区是地域风情体验和海滨休闲地,重点开发崇武古城、青山湾、西沙湾、半月湾滨海休闲旅游区、雕艺城、惠屿岛等;泉南商贸对台滨海旅游区是海洋文化的体验地和海洋科学的展示地,重点开发石狮黄金海岸、安平桥文化旅游区、晋江深沪湾、围头湾对台滨海休闲旅游区;泉西安永德生态旅游区是现代山林休闲活动区域,重点开发安溪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永春牛姆林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区。

此外,新版《总规》在泉州市域范围内划定泉州古城等五个历史文化环境区,以及古城外的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