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作风景;即使见到了真的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两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借这个“引子”,可以更深的走进人类的精神空间。教师要有科学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应该像牧羊人那样,把学生引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而不是圈养起来。教师应该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科学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科学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从专业化的角度讲,教师要想尽办法对教材“美容”或“整容”,应尽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在课堂上尽量去补白、延伸、演示等,用足用活教材这个“引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谈到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六十年前她的国文教师贮满情思的眼睛——“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敢妄称自己的教学有此神力,但在现时作为“榜样”的课一次次被铺天盖地的技术手段无情无理地强暴之后,小编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讲台上的学者面容清癯,鬓发斑白,长衣飘举,满目忧思。这形象也许是闻一多,也许是叶圣陶,也许是朱自清——始终偏执地认为:他们才应是教师的思想典范和人格高标!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专业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师应该用真情润泽律动的生命。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情动,才有心动;心动,才有行动。课堂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 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教育之魂。唯有思想,才能还教育以永久的灵性、质感与生命的活力。始终认为,教师的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更可怕!说句老实话,多少年来,中小学的课堂很难与思想的深度联系起来。现代课堂的文化品格——文化的烛照、人格的熏陶、思想的启蒙等,长期与我们绝缘。小编认为,那种没有高尚价值引领、没有思想深度的教学,是庸俗的教学、粗劣的教学、甚至是罪恶的教学,因为它培养的是一批批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空心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的灵魂回响,开掘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课堂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和学生生命思想“拔节”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