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材是个“引子”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教材是个“引子”

作者:李广生

教材是什么?“教材只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观点。1978年3月,他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这是专指语文教材而言,对其他学科的教材是否适用,不可一概而论。

用“例子”和“样品”比喻教材,有合理的一方面,但其背后似乎隐喻着这样一种逻辑:教学就是依照“例子”教,学习就是对照“样品”学,教与学就是“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

“例子”“样品”的比喻,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模仿和套用。

课堂教学中模仿必不可少,但简单机械的模仿——“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是否非常普遍呢?至少,“教教材”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把教材作为“例子”使用,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挖掘教材、精心研究教材,是教师的必修功课,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越来越熟悉的同时,也陷入到教材之中,被教材所绑架:教材绑架了教师,教师“教教材”;教材绑架了学生,学生“学教材”;教材绑架了学习,学习成为“啃教材”。

“例子”和“样品”变了成“模子”和“框子”,把教与学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

教材作为“例子”,举一反三是“用教材教”的题中之义。但恰恰因为这个“一”被教材禁锢了,“三”便无法出现,翻来覆去还在教材里面打转。“三”不是简单的模仿,不是“照猫画虎”,“三”是生成,是从“一”中生发出来的新思考和新观点。因此,“生命课堂”认为:教材不仅是“例子”,而且是“引子”。作为“例子”它解决了“一”的问题,作为“引子”,它解决了“三”的问题。

作为“引子”,教材的价值在于“引”,一方面引导教,一方面引发学。

对教师来说,教材大致有两个功能,一是告诉教师“教什么”,二是告诉教师“怎么教”。基础教育的教材都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两方面。“教什么”是规定性的,“怎么教”则是引导性的。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必选,而教材所引导的教学方式是自选。好的教材,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不能限制教学思路。

教师拿到教材之后,首先得到的信息是“教什么”。或许这个信息太重要了,很多教师一头扎进其中,无暇顾及其他。他们对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比如,选择的篇目、创设的情景、推荐的素材、提供的例题、布置的作业等等。教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师“怎么教”进行引导。

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子”使用,生成便出现了。教材提供的教的方式适合我的学生吗、教材所创设的情景对我的学生来说是否陌生、没有吸引力、与我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吗、体现了我的教学主张吗……这些问题冒出来之后,教师必然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比如,调整教材呈现知识的顺序,补充或是更换一些素材等等。这样一来,教师就不再是照着教材教,也不再是“教教材”。教材引导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式来教。

把教材当成“引子”,为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对教材进行加工的空间。我的同事带领一支团队,正在进行语文教材“单元重组”的探索。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划分,把分散于不同单元的课文按照新的主题进行重组,适当调整和补充选文,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此基础上,她们提出针对几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的面貌大有改观。这项实验正在进行,效果还有待检验,但教材重组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便是教材的“引子”的作用。我的另一位同事,她主持的“一带N”课题研究,更是突出了“引”的作用。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带动相关的几篇文章的学习。其实,我更希望她们把“带”理解为“引”。

除了引导教师的教,引发学生的学也是教材“引”的价值的体现。学了《开国大典》一课,学生会有哪些收获?——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写作手法等“实际获得”之外,有没有体现生命生长的生成出现?学习过程是教师带领下的被动学习,还是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有没有引发超越文本的思考?开国大典距离孩子相当遥远,如何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破解,将学生从“学教材”中解放,学习就不再是机械枯燥的“啃教材”。

“今天我们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课堂上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本来是热热闹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

这是教师抛出的一个“引子”,真实的学习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必须伴随着思考。

“国旗升起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发生了什么?”教师问。

“肃立、瞻仰、鸣炮、鼓掌。”孩子回答。

“谁来试一下,把自己想象成参加典礼的人,站着天安门广场,在人潮涌动中,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带着这种心情,把这段文章朗读一遍?”老师说。

……

“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激动,”教师示意学生坐下,接着说,“下面给大家看一段视频,是咱们学校升旗的现场,大家如何评价视频中同学们的表现?”教师打开视频。

……

教师又抛出一个“引子”,把学生引向生活,真实的学习发生了,因为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发生联系。

“老师,什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个孩子站起来问。

“老师,为什么海军走在最前面?”又一个孩子提出问题。

“老师,为什么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又一个孩子发现问题。

……

“引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真实的学习发生了,发现问题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钥匙。

“作者如何描写受检阅部队通过主席台的场景?”教师问。

“按照通过顺序,抓住主要特征。”学生回答。

“给你什么启发?”教师问。

请注意,教师抛出了“引子”。

“描写事物要有顺序、抓特征。”

“我眼前好像出现一幅画面。”

“我好像听到了他们整齐的脚步声。”

“长大了我也当兵。”

“为什么当兵?仅仅是威风吗?”教师追问。

……

课文作为“引子”而不仅仅是“例子”,引发孩子们思考、发现、探索、质疑,引发无限可能,引发真实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把教材当成“引子”,一方面将教师从“教教材”中解放,一方面将学生从“学教材”中解放,一方面将学习从“啃教材”中解放。

实践“有生成”的“生命课堂”,请把教材当成“引子”。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