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也有个响堂石窟 兼考临水县县治的迁移年代和路线

 东海若水斋 2017-09-04



 

涉县也有个响堂石窟

兼考临水县县治的迁移年代和路线

2017-09-01 涉县100网 涉县信息港

 

谈到响堂石窟,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峰峰矿区境内的南北响堂。很少有人知道,在涉县林旺村东南的清漳河北岸一条支流边的岩壁上,还有一处“响堂石窟”,其岩壁“古迹响堂”字迹至今清晰。看来,响堂一词最早应该不是山名,而是对石窟的一种称谓。(本馆:如此,不知娲皇宫上的“蓬壶仙境”是不是可以解释为这里原来叫蓬莱。)因石窟创建在山上,后演化成响堂山。如果称峰峰境内的石窟为南北响堂,那涉县的林旺石窟称为西响堂不为过。



石窟座东北面西南,在岩壁通高6的范围内,上置摩崖石塔,下开石窟洞门。摩崖塔类似金刚石塔,下部设龛门内刻佛像已毁。塔的上部塔刹比较清楚而其它不易辨清了。



窟门两侧力士雕像残毁严重,窟门万幸保存较好。



窟内三面平台之上原各有五尊雕像,现在只能从石壁上辨出痕迹了。

穹顶以下,石造像之上,三面雕有0.27米佛像共计113。可惜佛像头部均以被毁,只能欣赏躯体及莲座的雕刻艺术。



窟内穹顶高约3米,上绘三色巨龙图案。见过了几处被毁的石窟,似乎见怪不怪视之如常了。据说林旺村崔老先生证实,佛像毁于七十多年前。



凝立在窟门两侧的摩崖记事碑,保存之好反倒令人感到惊奇。

 



摩崖碑刊刻着自北齐“杨王府户曹参军、前临水县正李子良”始开凿,“庄严未就便值齐亡”,由“朱先率子侄接续前功、续修完工”。摩崖碑没有明显纪年,但从记述“朱先续修完工”判断,应该刻于隋开皇七年完工之时。隋开皇七年,为公元587年,至今已经是1429年。一千四百多年的摩崖碑刻,至今清晰易辩的确出乎意料。



窟门另一侧有刻有捐资人姓氏的记事碑,碑刻记载如“宝塔主陈孝谦、观音主尹定贵”等属于所捐资金造像类别。之后的邑子、都维那、圣曾等也属造像称谓。



在隋代碑刻侧面与力士之间,还有一则摩崖石刻。上刻“涉县故县村民刘進厫 见在林 | 旺村居住 重修响堂 |圣象 外无毫厘 一色更新 刻石题名记 | 万历四十二年季春施财功德主刘進厫妻陈氏”。这则摩崖题刻的左侧刻有“揖晖考躬林旺村  | 淳化叁年官中闻怗”两行题刻。淳化三年是北宋朝代,即公元992年。万历年题刻有“更新刻石题名”,可能是磨掉北宋部分题刻后重新雕刻的。

捐资记事碑中间部分刻有多位捐资主来自临水县,如“临水县县正、临水县主薄、临水县功曹”等人物。据考:涉县一名始于汉,北魏并于临水,隋开皇三(583)年复置涉县。临水县县治先后设于现在的固新村与西戌村,固新一名由“故县”演化而来。万历年题刻中“故县村民刘進厫”即为固新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林旺石窟始建于北齐




想明代的刘進厫如同当今的异地发财的暴发户,自己施才塑像恢复响堂石窟。由此可知,北齐至隋代所雕刻佛像,至少在明万历年前已经毁坏。刘進厫将佛教石窟彻底改变,各路大仙三教九流入住响堂石窟,从此石窟变得不伦不类三教混杂。



沿石窟所在岩壁下行,在匡门口村头小桥边,岩壁上刻有”小鲁转步“。题刻落款为”皇明庚午秋东齐梁升题尼山后人孔闻谛识“




自省政府于1993715日公布“林旺石窟”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涉县本地学者马乃廷、张土魁等于2004年先后对之进行考察并发布了初步研究成果,分载于《涉县史志纵横》和《涉县寺院》中。其中,马乃廷撰写的《探访林旺村响堂石窟,破解涉县历史千古之谜》一文,首次提出今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为“隋朝时的临水县治,……固新村即原故县村作为临水县城,最少也有60年左右的时间。”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申欢欢对之重新加以研究,并在200812月的《邢台学院学报》发表《河北涉县响堂石窟隋代石刻碑记补释》一文,否定了马乃廷提出的今涉县固新镇固新村曾作为临水县治的结论,并描述出临水县治的迁移路线:

(魏黄初三年 )滏阳县 (今河北磁县西北峰峰矿区临水镇 )

(北齐天保元年 )松谷

(周武建德六年 ) 故涉城

( 隋开皇七年)西戌(今涉县西戌镇)

(开皇十年 )滏阳 ( 今河北磁县西北峰峰矿区临水镇)

 

2013年,邯钢集团的任乃宏在《文物春秋》2013年第一期发表《涉县林旺响堂石窟摩崖碑刻题记校释》,综合了马乃廷和申欢欢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观点:



北齐临水县治所在的“松谷”应即今涉县固新镇的固新村,亦即《刘进厫重修响堂石窟题记》中的涉县故县村。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磁州·昭义县”条载:

“魏黄初三年(222)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

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釜(谷),

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废。

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义。”

据之可知北齐临水县治在“松谷”,且由设至废前后历经27年。

而刻于隋开皇七年的“隋代题记”,捐资者中无临水县官员,可旁证隋开皇七年的临水县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记》所记临水县治“隋开皇七年(587)移于西戍”,可信。

《太平寰宇记》为宋朝人撰写,其言临水县治“(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义县治。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彰德府·磁州·临水城”条之“代宗广德元年(763)薛嵩表于临水故城置昭义县,属磁州。……宋省入滏阳县” 的记载相吻合。

据之可知,隋代的临水县治先在今涉县,后移西戌,再移今磁县西北今峰峰矿区临水镇。

由“北齐题记”结合“涉县故县村民刘进厫万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题记,可推知“故县村”为北齐临水县治。

再结合《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临水县治“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谷”的记载,不难推知,“故县村”的原名应为“松谷”,“隋代摩崖记事碑”中“尘清石路,风韵松门”一语应即指此。

可见,关于“故县村”曾为临水县治这一点,马乃廷先生的说法基本正确,差别在于:“故县村”为北齐临水县治,却非隋代临水县治。

想不到,各位学者对林旺石窟的研究,却不经意间考证明确了临水县县治的迁移年代和路线,为峰峰矿区的历史沿革丰富了资料和佐证,这也许是一个意外考古发现和收获吧!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