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鲜皮提取物治疗慢性湿疹的实验研究

 夜半钟声潇潇雨 2017-09-04
【摘要】:研究背景:慢性湿疹患者在皮肤科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很大。临床中慢性湿疹以患者经常性难耐受的瘙痒及病情的发复发作难愈为其突出特点。慢性局限性湿疹的治疗以外用为主,西药常用激素类药物,但由于皮质类固醇药物副作用较大,并且容易复发。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因此,积极探索能够外用有效的治疗慢性湿疹,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的药物是科研的重中之重。白鲜皮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前景。目前白鲜皮外用治疗湿疹还仅限于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提取白鲜皮的主要药效成分梣酮、白鲜碱和黄柏酮的浸膏进行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鲜皮主要的活性成分梣酮、白鲜碱和黄柏酮外用止痒及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客观评价白鲜皮主要药效成分治疗慢性湿疹的有效性,同时为白鲜皮单体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研究过程与方法: 1止痒作用(磷酸组胺致痒实验) 取白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白鲜皮三种单体提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首先擦伤豚鼠右足背,10min后开始在创面处滴0.01%磷酸组织胺0.05ml/只,此后逐步递增浓度,每次均为0.05ml/只,直致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背时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比较各组的差异。通过外用白鲜皮三种单体的浸膏,观察豚鼠的瘙痒反应并计算豚鼠的痒阈值,来判断白鲜皮主要药效成分外用止痒的疗效; 2对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的影响 取白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白鲜皮三种单体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激发的方法诱发豚鼠漫性湿疹皮炎模型。致敏后给药,2次/d,连续30d。最后处死豚鼠,剪取右侧耳廓,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通过DNCB致豚鼠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模型,观察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对其的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NCB)诱发豚鼠漫性湿疹皮炎模型的5-羟色胺蛋白进行检测 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对豚鼠慢性湿疹皮损处5-羟色胺(5-HT)进行标记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观察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对其的影响。 结果:白鲜皮三种单体提取物(梣酮、白鲜碱、黄柏酮)可显著提高致痒剂磷酸组胺对豚鼠模型的痒阈值,且对豚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DNCB致皮肤过敏反应的炎性细胞浸润,并能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过程中炎症介质5-羟色胺的释放。 结论: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具有抗豚鼠慢性皮炎湿疹、止痒及阻止过敏反应中5-羟色胺释放的作用,对治疗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