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食剂-健脾消食-健脾丸、 失笑丸[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酲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4

消食剂-健脾消食-健脾丸、 失笑丸[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酲汤

  (2015-06-01 15:57:43)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学习
第二节 健脾消食

适用病证
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它常常是以消食药,结合益气健脾药联用这样配方的。因为这是脾胃虚弱,又伴有饮食积滞,而且是以脾胃虚弱为重点的。这类病人在临床上往往是脾虚食滞,相互影响。饮食积滞伤脾,脾虚更容易饮食积滞。而是以脾虚为主。所以这类方,应该说是消补兼施,以补为主。消补兼施,以补为主,这是健脾消食这一类方的特点。以健脾丸作为代表。这个方是重点方。


健 脾 丸  ▲▲▲
〖方源〗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不能食》
     健脾丸,治一应脾胃不和,饮食劳倦。
〖组成〗 白术 炒 二两半 [15g]         木香 另研 黄连 酒炒 甘草 各七钱半 [各6g]
     白茯苓 去皮 二两 [10g]        人参 一两五钱  [9g]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  山楂 取肉 山药 肉豆蔻 面裹纸包槌去油,以上各一两 [各6g]
〖用法〗 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方歌〗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内停,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证候: 脾虚食积证。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

       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比例上,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所以主要治法是健脾消食,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的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平时面色萎白、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但也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稍微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这个证候脾虚为主。

治法健脾益气,消食止泻。
治法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

方义分析

白术健脾益气
茯苓
臣1山楂消导饮食积滞
神曲
麦芽
臣2人参补气
山药润肺,补脾,固肾
佐1木香(1)行气理气
(2)砂仁陈皮化湿
(3)和胃
砂仁
陈皮
佐2肉豆蔻涩肠止泻,温补脾肾
佐3黄连清饮食积滞所化之热
使甘草增加补脾胃
调和药性,调和诸药
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这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在这里山药和四君子汤联用,增加了补脾益气的作用,所以全方以补为主。四君子汤加山药看做君药的一个集团。第二组药,山楂、神曲、麦芽,三味都是消导药。它们作为臣药,是消导饮食积滞。脾虚食积嘛,针对食积来的。可以看作臣药。君药、臣药相结合,体现了这个方剂以补为主,以消为辅。
      木香、砂仁、陈皮是理气为主的,兼有化湿作用。是考虑到饮食积滞可以转化为痰湿,而且饮食积滞会阻滞气机,也考虑到脾虚失运之后水湿不化,水湿不化也会阻滞气机,所以才用木香、砂仁、陈皮。(1)能够行气,解决由于脾虚食积造成的气机阻滞,(2)砂仁陈皮最擅长于化湿,能够消除由于饮食积滞,或者脾虚导致的水湿产生,同时这三味药,像陈皮砂仁还有和胃作用。饮食积滞以后,升降失常,发生暧腐,呕吐这些表现。
       佐药第二组,肉豆蔻,它能够涩肠止泻,温补脾肾。在这里是针对了健脾丸主治当中,脾虚饮食停滞引起升降失常,往往侧重再脾虚泄泻。脾虚食滞导致泄泻。在补脾、消食基础上,又加行气和胃,再加肉豆蔻,它侧重在于止泻。所以这个方长于脾虚饮食积滞的泄泻。用得较多。
       佐药第三组,黄连。用黄连在这里考虑饮食积滞所化的热,能清饮食积滞所化的热。食滞容易化热。在消食剂的概述里头提到过,要配清热药。所以在保和丸里配连翘,这里配黄连,都有这个意思。甘草和四君子汤联用,在四君子汤里面,它是增加补脾胃作用。同时它能调和药性,调和诸药。佐药兼使药。

健脾丸通过方义分析,我们看出它的结构是健脾消食,可以和胃,可以止泻。这个方以补为主,以健脾为主,以消食为辅。这是它的特点。


配伍特点
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以补为主。但是又有化湿行气药,能补而不滞。虽然消食,但和补脾药相结合使用,消不伤正。

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脾虚食停,兼有湿热之证。以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证治要点饮食积滞引起脘腹痞闷,脾虚加食积,食少难消,大便溏薄,所以健脾丸在临床使用时候,脾虚伤食的泄泻用得较多。苔腻微黄,脉虚弱,是反应出食积引起的化热和生湿。而脾虚是基础,脉虚弱。这是运用健脾丸的使用基本依据,或者说辨证要点。
2.随证加减
  • 如水湿较重,苔腻,甚至于水滑,加车前子、泽泻,增加利水渗湿作用。
  • 如偏于寒证,阳气不足,去黄连(苦寒),加干姜(辛热),增加温中焦阳气作用。形成干姜、人参同用。相当于结合理中丸的意义。
3.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脾虚食滞者,可加减使用。

4与枳实消痞丸比较
本方与枳实消痞丸均为消补兼施之剂,但枳实消痞丸消重于补
健脾丸健脾药居多,重在健脾消食,健脾丸补重于消。适于脾虚食积之证。

消食剂-健脾消食-健脾丸、 <wbr>失笑丸[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酲汤
失 笑 丸
〖方源〗 《兰室秘藏》卷上·心腹痞门:“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组成〗 干生姜 一钱 [3g]         炙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 各 二钱 [各6g]
     半夏曲 人参 各 三钱 [各9g]    厚朴 炙 四钱 [12g]    枳实 黄连 各 五钱 [各15g]
〖用法〗 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
〖释名〗 1.苦于痞痛而失去笑容,宜用本方治之。
     2.服用本方后,痞痛顿除,不禁失然而笑。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方解】
 
   枳实─行气消痞,针对心下痞满而设。

   ┌ 厚朴──行气除满, 配合枳实以加强消痞除满之效。
   │
   │ 黄连──苦寒、燥湿。
 臣 │
   │半夏──辛温降逆散结,此处用曲,力虽薄却有消食助运之力。
   │
   └ 干生姜──温中散寒。

   四君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需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

 使  麦芽

       本方证因脾胃素虚,升降失职,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所致。常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等症。此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寒轻,实多虚少之证。治宜行气消痞,健脾补虚,平调寒热。
       方中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气消痞除满之效。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面和胃、少佐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之功;麦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兼调药之用,亦为使药。全方用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体现了消补兼施、辛开苦降的

配伍特点。
       本方是从半夏泻心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成。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故着重于行气消痞;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其病当属热多寒少之证。较之健脾丸,虽皆属消补兼施之剂,但前方补重于消,本方则消重于补。虚实有轻重,消补有主次,处方用药务使消积不伤正,扶正不助满,以收祛邪扶正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脾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以增益气健脾之功;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用量,可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助温中散寒之力;胀满重者,可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兰室秘藏》卷上:“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


葛花解酲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木香五分(1.59) 人参去芦 猪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各一钱五分(各4.5 g)白术 干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各-钱(各6g) 青皮三分(1g) 缩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钱(各 15g)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观代用法: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9g,温开水调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牌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方解】
        本方证因嗜酒中虚,湿伤脾胃所致。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体湿性热,其性懔悍,少饮能通行气血,内助消化,外御风寒,若恣饮无度,脾胃受伤,湿饮内阻,升降失常,而为眩晕、呕吐、胸痞、食少等症。内外分消是治疗酒积之良法。
       方中葛花为君,甘寒芳香,长于解酒醒脾,其性轻清发散,能使酒湿从表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蔻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除痞闷,增食欲;二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必伤脾胃,故又以人参、白术补中健脾,干姜温运化湿;木香、青皮、陈皮理气疏滞,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诸症自解。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发汗和利水并行,以分消酒湿;二是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 以邪正兼顾。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酒积伤脾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伤酒为病,随人体之阴阳而有寒化、热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若湿从热化,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药。此外,枳椇子善利湿热,解酒毒,酒湿热化者亦可选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下:“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无依,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4:“酒食内伤者,此方主之。”“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消食剂-健脾消食-健脾丸、 <wbr>失笑丸[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酲汤

总 结
  1.保和丸本方中三个消导药是:神曲、山楂、萝卜子。方用连翘一味是“清热散结”之意,为食积易于化热而设。用半夏燥湿祛痰者,是因食物停积,最易“生痰、生湿”之故,并非止咳之用。
  2.枳实导滞丸方中重用大黄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解。若用于积滞泻、痢之证,取大黄下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3.枳术丸方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意在“补重于消”,“寓消于补”。更以荷叶裹烧饭为丸,取其养脾而升清,与枳实降胃浊之品相伍,即“升降相配”之意。
  4.健脾丸方中含“四君子汤”,但苓、术用量最大,意在补脾渗湿止泻。并与消食、理气、燥湿之品配伍,是寓消补兼施之用。其中三味消导药是:神曲、山楂、麦芽;与保和丸之用神曲、山楂、萝卜子有别。
  本方与枳实导滞丸均为消食和胃剂,但枳实导滞丸治湿热食积,以脘腹痞闷,腹痛或泄泻、下痢或大便秘结;本主为治脾虚食积,以食少难消,脘腹痞胀,大便溏泻或不畅,脉虚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