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玉 真 散      玉真散祛风痰风毒。效果较好的一个名方。
〖方源〗 《外科正宗》
〖组成〗  天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 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一盅调服,更敷患处。若牙关紧闭,腰背反张者,每次服三钱,用热童便送服,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进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要用嗽口水洗净,搽伤处亦效。[现代用法:为细末,过筛,混匀,每服3g,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外用适量,敷患处。]
〖方歌〗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主治〗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
〖功用〗 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病机〗 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深达经脉。《素问玄机原病式》“大法破伤风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古代和现代治疗破伤风皆强调得汗为度。另据药理研究,本方有抗惊厥作用。

证候主治 - 破伤风。
原书强调主治破伤风。原书还提出,玉真散还可以治凉疯犬咬伤。我们现在所讲的狂犬病。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个呢?作为破伤风主治,它反映出风毒阻滞经络,造成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这牙关紧急,风毒阻滞,筋脉失养,牙关紧急,口撮唇紧,是一种苦笑状。现在形容这个叫苦笑状。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这是经络有风毒阻滞之后,不能和柔活利所致。这个病很严重,往往发展很快,危及生命。用玉真散,它有较强的祛风止痉作用。用散方的力量,较强的比如羌活、防风、白芷。它可以作用于太阳经,阳明经。口撮唇紧,角弓反张。这涉及到太阳经,阳明经脉所过之处,用羌活、防风、白芷来辛散祛风。同时用白附子、南星,这是两味常相须相配的,祛风痰较好的药。当然这两味药用的时候,用量要慎,不能太大,有一定毒性。天麻,是祛风之神药,《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它是祛风之神药,有较强的祛风平肝作用。也有止痉的作用。这六味药相配,用热酒作为药引子来调服。用法上呢,玉真散既能够外用,也能够内服

【方解】
 白附子 天南星   祛风化痰,定痛止痉
 羌活 防风 白芷  协助主药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
 天麻        协助主药熄风解痉
使 热酒 童便     行气血疏通经络
各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症可图缓解。

    破伤风,乃因皮肉破损,风毒之邪从破损之处侵入肌腠、经脉所致。风毒之邪从损破之处,侵入经脉,以致营卫不畅,津液不行,凝聚成痰;风气通于肝,风性劲急,风胜则动,以致筋脉拘急,故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破伤风属外风致病,治宜祛风化痰止痉。
    方中白附子、天南星善于祛风化痰,并能解痉定搐,共为君药。羌活、防风、白芷之辛散,以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风邪外出,共为臣药。外风引动内风,故以天麻熄风止痉,为佐药。以热酒或童便调服,取其通经络、行气血之功,为佐使。本方祛风、化痰、止痉三法兼备,标本兼治,寓止痉于疏散之中,共奏祛风化痰,定搐止痉之功,并有消肿止痛之效。
    本方实由《普济本事方》玉真散发展而成。原方只用南星、防风两味,主治破伤风。《外科正宗》在此基础上增加白附子、羌活、白芷、天麻,故其祛风化痰止痉之力较前方为胜。
羌活 辛散祛风
防风
白芷
白附子 祛风痰
南星
天麻 祛风平肝
佐使 热酒 帮助药力布散
玉真散的主治。了解一下,也以备于遇到这类像破伤风病人,或狂犬病病人,以备急需。因为现代医学治疗破伤风,或狂犬病,已经有一定的抗毒素,比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的抗毒素,这类都有生产了,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地区,使用这些药物的条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类生物制品保存时间一般两周,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很多基层医院,不大配备这个,一旦发生病人,如果交通不发达,地区运输这个,寻找比较麻烦。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创伤史,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祛风化痰之功较强,而解痉之力不足,运用时常加入蜈蚣、全蝎、蝉蜕等以增强解痉定搐之力;若痰多,可加贝母、竹沥以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破伤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属于风邪袭于经络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易耗气伤津,破伤风而见津气两虚者,不宜使用;肝经热盛动风者忌用。另外,白附子、天南星均有毒性,用量宜慎,孕妇忌服。
       【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 《外科正宗》卷4:“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消 风 散   
〖方源〗 《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用法〗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空腹服。]
〖方歌〗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主治〗 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功用〗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
〖病因〗 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

- 风疹、湿疹
主治拄要涉及到皮肤科的一些疾病。《外科正宗》原书说消风散主治疮疥、瘾疹。它所讲的疮疥、瘾疹,实际上是比较广泛的概括了瘙痒性的皮肤病,多种皮肤病了。我们现在消风散也常用于,譬如荨麻疹,湿疹,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等,这类皮肤病。现在我们把这类皮肤病,概括起来,按照性质,往往概括为风疹,湿疹两大类。
风疹 风热 → 邪侵机体 郁于肌肤腠理 皮肤瘙痒
疹出色红
遍身云片斑点
抓破后渗出津水
苔白或黄,脉浮数
湿疹 风湿 → 浸淫血脉
    风疹,风为阳邪,郁滞体表,往往化热,所以风热邪侵到肌肤,造成风疹的发生。湿疹呢,风邪挟湿,或者人久处湿地,本身有痰湿体质,这样风湿相合,浸淫到血脉,郁滞肌肤也可以化热,这是风疹、湿疹形成的基本的机理。和风、湿化热有关。教材的主治,提到了皮肤瘙痒,疹出色红,遍身的云片斑点,抓破以后可以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从主治证候来说,皮肤瘙痒,体现了外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医例来讲痒自风来。有痒这个症状,往往归结它的病机,偏重于风。疹出色红是体现有热,皮疹色红,是风湿郁滞肌表腠理化热,所以疹出色红。遍身云片斑点,云片说明它发生的部位,可以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生。当然作为消风散,这个本方使用,往往以中上部使用为多。由于全方来说,对下部,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部除湿力量较小。全方祛风力量较大。抓破后渗出津水,反映出有湿。从病机来说有湿。所以从主治看,体现出风、湿、热这个特点。苔白或黄脉浮数,也体现出有化热的现象。 

治法 - 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根据病机分析,针对风湿热郁滞肌表,造成的风疹、湿疹,我们治法方面,要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疏风除湿是驱除病因,风湿郁滞肌表化热,需要清热,解决病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养血是风湿热郁滞肌表,可以伤耗人体阴血。所以整个方,体现了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也可以说是这种治法。
【方解】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蝉蜕  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使风邪得以从外透达

            ┌ 苍术 辛苦温  散风除湿
            │             
湿热相搏,津水流液─ ┤ 苦参 苦寒    清热燥湿
            │             
            └ 木通      利热渗湿

                  ┌ 石膏 知母  清热泻火
                  │            
                  │ 生地     清热凉血
风毒内蕴,则气血壅滞,郁而化热─ ┤            
                  │ 胡麻仁    养血润燥
                  │            
                  └ 当归     和营活血
使 甘草  调药和中并能解毒

    本方所治之风疹、湿疹,是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不绝、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清热除湿之法。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
    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共为君药。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俱为臣药。然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诸药合用,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疹、湿疹之良方。
荆芥 发散,擅长祛风止痒
防风 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擅长祛风除湿
牛蒡子 擅长祛上部风邪,又清热解毒
蝉蜕 散风清热,擅长止痒
臣 1 苍术 健脾燥湿除内湿
苦参 燥湿
木通 渗湿利水
臣 2 石膏 清阳明气分之热
知母
当归 养血
生地 养阴
胡麻仁 养血润燥
使 甘草 益气补气保护中焦,调和诸药
消风散用药比较多,我们把它分成几组,第一组,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这组药都有发散作用。荆芥擅长于祛风止痒,而且药性较平和,不燥。防风称为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有就是遍布全身都能到达。有擅长于祛风除湿。牛蒡子擅长于祛上部的风邪,同时能够有清热解毒作用。蝉蜕是个散风很好的药。有能够止痒,擅长于止痒。这四味药,看来是以祛风为主的。因为在这里,从方名消风散,从主治,风疹、湿疹,风为百病之长,湿结合风,侵犯为病了。所以蝉蜕祛风清止痒,这四味药结合,疏风力量较强,在全方作为君药。这里当然也有个分工合作,四味药同用,也可以减少单味药的用量。

臣药分两组,苍术、苦参和木通,共同特点是除湿。大家知道苍术是辛温的,既能散寒除表湿,又善于健脾燥湿除内湿。因为这类病人虽然病发于表,往往体内也有体质因素。苦参是苦寒的,有擅长于燥湿,燥湿力量较强。而且是个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除湿应当多给出路。既于中焦燥湿,又要结合下焦渗湿利水。用木通,擅长于利水。使水湿从下焦排出。所以臣药第一组是在于祛湿。和前面君药相配,风湿兼顾。针对风疹湿疹。

石膏和知母是臣药的第二组。石膏和知母擅长于清阳明气分之热。在这里清热是针对了风湿郁于肌肤,郁而化热,针对了热邪。所以君药和臣药,这三组相结合,风、湿、热兼顾,很好地针对了病机。

在方义分析当中,我们特别要重视佐药的使用。佐药看起来,当归、生地、胡麻仁,似乎和风疹、湿疹这类皮肤病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但是配伍在这个方里,从整体看,非常重要。当归、生地、胡麻仁三味药的使用,在这里它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 因为风疹、湿疹,风湿化热过程当中,热伤阴血,往往有一定程度的阴血不足。当归可以养血。生地可以养阴,也有养血作用。生地也能协助石膏、知母清热。胡麻仁养血润燥,这三味药结合,针对了因为风湿化热,对阴血损伤所造成的不足。这是第一个配伍意义。
  2. 当归、生地、胡麻仁的养血润燥,还可以制约苦参、苍术这类温燥药,使它们不至于温燥太过,起到佐制药的作用。
  3. 当归还有活血的作用,活血作用和这些风药同用,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思想。也就是说,风湿郁滞肌肤的时候,活血药对肌肤气血津液,特别血液的运行郁滞,有缓解作用。活血药有助于祛风药发挥作用。这是方义分析当中的一个疑点,也是一个重点。
使药,甘草,(1) 益气补气,保护脾胃,保护中焦,(2)调和诸药。是使药,也兼有佐药的意义。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风热偏盛而见身热、口渴者(口干,舌边尖红),宜重用石膏(石膏、知母清热仍不够),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
    湿热偏盛(阻滞气机)而兼胸脘痞满,舌苔黄腻者(反映湿热),加地肤子、车前子(渗利湿热)以清热利湿;
    血分热重,皮疹红赤,烦热(热扰心神),舌红或绛者(说明开始入营血了),宜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清热凉血)以清热凉血。(石膏、知母善清气分之热,血分之热,主要反映在一个皮疹上,色红,红比较突出)。生地凉血清热,赤芍、紫草也擅长凉血,不造成瘀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4.使用注意 这类风疹、湿疹,偏于热的,消风散可以使用。如果偏于寒的,就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这类疾病往往容易反覆发作,而且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往往一治,缓解了,明年又来了。所以往往还跟它一个体质因素有关系。要考虑到一些体质因素,季节因 素,这些有关。我在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发作的时候治疗,缓解以后不等于就好了。平时的治疗很重要。往往平时会有一定营卫不和的特点。营卫不和的特点,我 们前面讲到桂枝汤的时候提到过,营卫不和表虚这种特点。所以人们也有平时服用一些桂枝汤,加蝉蜕,蝉衣。既有抗过敏作用,也有对这类病人一定程度的防止复 发。所以既要治疗发病期间,又要考虑到反覆发作的处理。
【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外科正宗》卷4:“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独 活 寄 生 汤  ▲▲
〖方源〗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 三两 [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各二两 [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药,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症分析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
 独活  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

  ┌ 防风、秦艽 ── 祛风胜湿。
  │
 ┤ 肉桂 ── 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
  └ 细辛 ── 辛温发散,祛寒止痛。

  ┌ 寄生、牛膝、杜仲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
 ┤ 当归、芍药、地黄、川芎 ── 养血活血。
  │
  └ 人参、茯苓、甘草 ── 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使 甘草 ── 调和诸药。

    本方证为风寒湿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风寒湿邪客于腰膝筋骨,故腰膝疼痛,或麻木不仁。《素问·痹论》说:“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弹簧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又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治宜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祛邪与扶正兼顾。
    方中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得碍邪之义。诸药相伍,使风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腱,痹痛得以缓解。


独活 祛风湿止痛
细辛 祛风,温阳气
防风 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
秦艽 祛(经络)风止痛,透邪
桂心 温阳,活血,通过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止痛
佐1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壮腰膝
改善腰膝屈伸不利,功能障碍
杜仲
牛膝
佐2 当归 四物汤,养血活血。
(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
(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
川芎
地黄
白芍
佐3 人参 四君子汤差白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
人参补气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助人参补气
茯苓
使 甘草
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独活入少阴经,少阴主骨,层次较深,同样祛风湿,它作用层次较深。所以用于久痹,它做为君药,祛风湿止痛。久痹之后,往往从腰膝这方面受累较突出,下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的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要用了细辛、防风、秦艽、桂心,选药上还是很讲究的。细辛也能入少阴经,能够祛风,也能温阳气,说细辛能起发肾气,同时还能散风。作用也 可以入少阴经。增加独活这方面的散风作用。用防风,前面说过,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适应面较宽,在这里也是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秦艽祛风止痛, 但它祛风擅长于祛经络,而且深层次的,层次较深的祛风。也能透邪,对外透邪,在独活寄生汤中用来祛风透邪。桂心,肉桂心,它有温阳作用,有活血作用。通过 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这些药物祛风湿止痛。这四味药物,细辛、防风、秦艽、桂心,增强了独活的祛风胜湿止痛力量。作为臣药。从前面我们所讲的,这个方所 反映的治法和功用来看,这一组君臣药,重点体现了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佐药有三组。第一组桑寄生、杜仲、牛膝,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祛风湿作用。同时又长于补肝肾,壮腰膝。对于久病肝肾不足,这种腰膝受风湿所累,甚至于屈伸不利,功能障碍。通过补肾,祛风湿,有助于改善。

佐药第二组,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唐代都写是芍药,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在这个方里,或者可以用白芍,或者赤白芍联用。这四胃就是后世 的四物汤。是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它配这个在里面,可以起到两个作用,(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治风先治血,有 助于祛风湿止痛。

第三组人参、茯苓,加使药的甘草。实际上差一个药就是后世的,(因为独活寄生汤是唐代的),就是宋代的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 差了白术。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我们补益剂的第一个方。基础方就是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去了白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用人参补气,茯苓 健脾渗湿,甘草助人参补气,这样分析就可以了。当然有的个别还提到,有的书上,或有的人认为,这个方不用白术,是因为它偏于温燥。这个说法不客观,可以不 这样提。为什么呢?四君子汤,宋代的,唐代的孙思邈用这个独活寄生汤的时代还没有四君子汤,一定说他是去掉了白术,不是这样的。只是客观上这个方类似四君 子汤,是运用上一种所见略同吧!都用这个益气健脾。这样认识就可以了。所以你这个方用一点白术有没有坏处?也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温燥,因为这方里本身来说, 有地黄、芍药这一类的益阴养血之品。

所以从独活寄生汤的构成来看,它祛风湿,止痹痛,这是针对痹证,但是久痹之后,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它又有一组类似于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一大部分的补气养血这个组成。使得全方邪正兼顾,标本兼顾,补泻结合,考虑比较全面。而且还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


運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痹证时久,而正气不足者。以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
加减变化
    对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
现代运用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4使用註意 若痹证属于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此亦肝肾虚而三 气乘袭也。故以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补肝益肾,壮骨强筋。归、芍、川芎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参、苓、甘草益气扶脾,又所谓祛邪先补 正,正胜则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邪必乘虚深入,故以独活、细辛之入肾经,能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肾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 行肌表,且又风能胜湿耳。”

〖附方〗 乌头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各三两 [各9g]      甘草 炙 三两 [9g]
   川乌 五枚 [6g] 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咀,以蜜二升[50g],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前四味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每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与独活寄生汤比较本方为寒湿痹痛证而设,与独活寄生汤相比,组成药物虽少,但方中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温经止痛作用优于独活寄生汤,但补虚之力较弱。

小结
疏散外风-玉真散、消风散、独活寄生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