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主治《外科正宗》卷4:“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独 活 寄 生
汤 ▲▲
〖方源〗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 三两 [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各二两 [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药,
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症分析: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
君 独活 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
┌ 防风、秦艽 ── 祛风胜湿。
│
臣 ┤ 肉桂 ── 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
└ 细辛 ── 辛温发散,祛寒止痛。
┌ 寄生、牛膝、杜仲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
佐 ┤ 当归、芍药、地黄、川芎 ── 养血活血。
│
└ 人参、茯苓、甘草 ── 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使 甘草 ── 调和诸药。
本方证为风寒湿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风寒湿邪客于腰膝筋骨,故腰膝疼痛,或麻木不仁。《素问·痹论》说:“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弹簧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又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治宜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祛邪与扶正兼顾。
方中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得碍邪之义。诸药相伍,使风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腱,痹痛得以缓解。
又
君 |
独活 |
祛风湿止痛 |
臣 |
细辛 |
祛风,温阳气 |
防风 |
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 |
秦艽 |
祛(经络)风止痛,透邪 |
桂心 |
温阳,活血,通过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止痛 |
佐1 |
桑寄生 |
祛风湿,补肝肾,壮腰膝
改善腰膝屈伸不利,功能障碍 |
杜仲 |
牛膝 |
佐2 |
当归 |
四物汤,养血活血。
(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
(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 |
川芎 |
地黄 |
白芍 |
佐3 |
人参 |
四君子汤差白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
人参补气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助人参补气 |
茯苓 |
|
使 |
甘草 |
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独活入少阴经,少阴主骨,层次较深,同样祛风湿,它作用层次较深。所以用于久痹,它做为君药,祛风湿止痛。久痹之后,往往从腰膝这方面受累较突出,下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的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要用了细辛、防风、秦艽、桂心,选药上还是很讲究的。细辛也能入少阴经,能够祛风,也能温阳气,说细辛能起发肾气,同时还能散风。作用也
可以入少阴经。增加独活这方面的散风作用。用防风,前面说过,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适应面较宽,在这里也是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秦艽祛风止痛,
但它祛风擅长于祛经络,而且深层次的,层次较深的祛风。也能透邪,对外透邪,在独活寄生汤中用来祛风透邪。桂心,肉桂心,它有温阳作用,有活血作用。通过
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这些药物祛风湿止痛。这四味药物,细辛、防风、秦艽、桂心,增强了独活的祛风胜湿止痛力量。作为臣药。从前面我们所讲的,这个方所
反映的治法和功用来看,这一组君臣药,重点体现了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佐药有三组。第一组桑寄生、杜仲、牛膝,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祛风湿作用。同时又长于补肝肾,壮腰膝。对于久病肝肾不足,这种腰膝受风湿所累,甚至于屈伸不利,功能障碍。通过补肾,祛风湿,有助于改善。
佐药第二组,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唐代都写是芍药,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在这个方里,或者可以用白芍,或者赤白芍联用。这四胃就是后世
的四物汤。是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它配这个在里面,可以起到两个作用,(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治风先治血,有
助于祛风湿止痛。
第三组人参、茯苓,加使药的甘草。实际上差一个药就是后世的,(因为独活寄生汤是唐代的),就是宋代的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
差了白术。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我们补益剂的第一个方。基础方就是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去了白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用人参补气,茯苓
健脾渗湿,甘草助人参补气,这样分析就可以了。当然有的个别还提到,有的书上,或有的人认为,这个方不用白术,是因为它偏于温燥。这个说法不客观,可以不
这样提。为什么呢?四君子汤,宋代的,唐代的孙思邈用这个独活寄生汤的时代还没有四君子汤,一定说他是去掉了白术,不是这样的。只是客观上这个方类似四君
子汤,是运用上一种所见略同吧!都用这个益气健脾。这样认识就可以了。所以你这个方用一点白术有没有坏处?也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温燥,因为这方里本身来说,
有地黄、芍药这一类的益阴养血之品。
所以从独活寄生汤的构成来看,它祛风湿,止痹痛,这是针对痹证,但是久痹之后,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它又有一组类似于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一大部分的补气养血这个组成。使得全方邪正兼顾,标本兼顾,补泻结合,考虑比较全面。而且还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
運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痹证时久,而正气不足者。以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对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4.使用註意
若痹证属于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此亦肝肾虚而三
气乘袭也。故以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补肝益肾,壮骨强筋。归、芍、川芎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参、苓、甘草益气扶脾,又所谓祛邪先补
正,正胜则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邪必乘虚深入,故以独活、细辛之入肾经,能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肾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
行肌表,且又风能胜湿耳。”
〖附方〗 乌头汤
|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各三两 [各9g] 甘草 炙 三两 [9g]
川乌 五枚 [6g]  咀,以蜜二升[50g],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前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每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与独活寄生汤比较:本方为寒湿痹痛证而设,与独活寄生汤相比,组成药物虽少,但方中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温经止痛作用优于独活寄生汤,但补虚之力较弱。 |
小结
